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副教授C刊阐释习近平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与意义

学术挑剔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12-06

誠謝關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微信公众号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动态跟踪与传播,设有著名学者观点、马列经典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史党建、政治学等栏目。

每日精选



文章来源:《理论视野》2023年第10期;

作者简介:金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Marxist Theory Studies

精彩

「内容提要」


在世界经济复杂变化、合作共赢成为普遍愿景的时代背景下,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探索新途径。习近平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传承丝路精神的顶层设计、聚焦互联互通的整体谋划和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三条构建理路。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长为深受国际欢迎的公共产品与合作平台。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反哺,习近平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阐释在不断深化与完善中,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实现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中国力量。

「关键词」“一带一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





佳作共赏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伙伴开放,旨在通过加强全球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合作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经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共建“一带一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逐步成长为深受国际欢迎的公共产品与合作平台,开辟出了一条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在愿景蜕变为现实、行动反哺于思想的双向奔赴中,习近平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也更加丰富、深化和完善。


一、习近平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问题依旧突出。习近平指出:“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国际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风险,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各国调整经济结构面临不少困难,全球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发展陷入低迷,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西方世界整体性下滑趋势显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容易引发一连串的政治社会问题,部分国家民众对政府的失望和不满与日俱增。为转移民众注意力和转嫁国内矛盾,(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些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不断加大对外经济制裁、军事干涉和“长臂管辖”的力度,以此换取选民支持和谋求政治利益。大国关系逐渐进入全方位角力的新阶段,其中围绕权力和利益再分配以及国际规则主导权的战略博弈在各个地区、领域、层面不断展开。尽管世界经济列车逐渐驶入复苏轨道,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依然困难重重;与此同时,各类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大量衍生、交错重叠,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和碎片化趋势同步上升,各国迫切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

和平发展、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的一贯追求。习近平指出,中国始终“下大气力推进经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往来等领域合作,朝着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前进”。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贯穿亚欧非大陆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大通道,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桥梁。进入21世纪,共建“一带一路”同样致力于加强亚欧非各国的互联互通,推动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共建“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顺应了历史大势和时代要求,不但符合中国及沿线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彰显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紧密交融、相互成就,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共建“一带一路”也是中国持续深化改革,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指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能源资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提升我国沿海开放水平,深化内陆和沿边开放,推动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协调整合沿线各国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同时也是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所展现的大国担当。

基于上述背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与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明确表示,“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发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目标、任务和重点方向,为“一带一路”建设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自此,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际合作层面的最新成果,其深入实施将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二、习近平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的构建理路


习近平高度重视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以多种方式对其进行重要论述。根据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统计,关于共建“一带一路”论述的出现频率高达2500次以上。从顶层设计到整体谋划,再到战略部署,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在传承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聚焦共建国家互联互通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一)传承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的顶层设计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不同文明、宗教、种族在这里出入往来、求同存异、包容互鉴,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也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为亚欧非大陆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思想观念大碰撞、多元文化大交融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指出:“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新时代的共建“一带一路”植根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沃土,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世界各国开放。“一带一路”建设由大家共同商量,建设成果由大家共同分享。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第一阶段的基本成就:“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科学绘就了倡议实施下一阶段的蓝图: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过去十年里,“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未来中国将更加努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习近平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顶层设计体系。从地缘角度看,这一倡议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从历史与文化角度看,为秉承丝路精神,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开放合作,共建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总体布局看,合作重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即加强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领域;投资贸易合作是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从具体实践看,既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又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指出:“要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起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结构。

(二)聚焦共建国家互联互通的整体谋划

共建“一带一路”为的是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一方面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另一方面从现实维度看,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发展不平衡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共建“一带一路”要建成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绿色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我们要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和地区合作倡议对接,深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区域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这一倡议聚焦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关键项目,着力推进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航天、油气管道、电力、网络通信等领域合作,与各国共同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将亚洲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联系在一起,同时,金融互联互通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支付、投资、交易、储备功能稳步提高,为建立和加强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高效畅通的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加快设施联通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领域和核心内容。习近平指出:“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通过关于建立“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发挥共建“一带一路”专项贷款、丝路基金、各类专项投资基金的作用,发展丝路主题债券,支持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有效运作,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最终目的是通过全方位互联互通,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

(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

共建“一带一路”要完成“大写意”的总体布局。2016年,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为此,习近平提出8项要求:一是推进思想统一,牢牢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二是推进规划落实,进一步研究出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创新运用方式,完善配套服务;三是推进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坚持内外统筹,加强政企统筹;四是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五是推进金融创新,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六是推进民心相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七是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八是推进安全保障,完善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共建“一带一路”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2018年,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第二次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重大项目、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要在项目建设上注意实施雪中送炭、急对方之所急、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要在开拓市场上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注重贸易平衡;要在金融保障上加快形成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体系,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开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要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合法合规经营,注意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要高度重视境外风险防范,完善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应对风险能力;要加强党对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领导。

共建“一带一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2021年,习近平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指出,面对日趋复杂的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共建“一带一路”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需要以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不断巩固发展成果。习近平强调要强化以下几方面工作:夯实发展根基,深化政治互信,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探索建立更多合作对接机制;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全面强化风险防控,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国际反恐、安全保障等机制的协同协作;强化统筹协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第十个年头之际,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我们要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充分释放经贸、产能、能源、交通等传统合作潜力,打造金融、农业、减贫、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数字创新等新增长点,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部署下,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和对外开放领域得到巨大拓展,以制度型开放构建起广泛的朋友圈,探索出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三、习近平关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的意义


习近平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是传续历史薪火、推动文明互鉴的大义所在,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势所趋,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之行。十年来,中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42.1万个就业岗位。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2015-2030年,760万人将因此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将摆脱中度贫困。伴随时间的推移与合作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必将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世界意义。

第一,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智慧。习近平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机遇、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正确选择。国际规则要依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由大家共同书写、共同维护,不能谁的胳膊粗、嗓门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拉帮结伙,把自己的‘家法帮规’包装成国际规则。”共建“一带一路”把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其战略基础,不以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程度等作为限制条件,对所有的沿线国家一视同仁,推动要素高效流动和市场深度融合,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它公开、透明、开放,超越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多元文化共存,强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创造发展机会、增强发展动力、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实现全球治理、全球安全、全球发展联动,致力于解决长期以来单一治理成效不彰的困扰;它承载着代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愿望的新的国际关系原则和国际合作理念,是促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现全球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

第二,为共建国家合作共赢树立大国担当。习近平指出,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更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中国始终同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致力于提升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福祉,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培育沿线各国发展新动能,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充分彰显了中国秉持和倡导的大国民主意识、共同责任意识、国家间互利与普惠意识以及共同治理精神。共建“一带一路”目标指向人类共同的未来,坚持最大程度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顺应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体系公正性、平等性、开放性、包容性的期盼,不仅促进了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而且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减少了文化隔阂,最终将在实现世界和平、人类和谐与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彰显新时代中国的大国风范。

第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10年前,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各国要秉持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转化为行动、愿景转化为现实。”共建“一带一路”主张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坚持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沟通对话、平等交往,把别人发展看成自己机遇,推进中国同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发展机遇相结合,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合作双方、各方。共建“一带一路”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根基,顺应时代潮流,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进步一边,“必将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推进全球治理、建设美好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日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将为真正构建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不竭动力。


优惠分享19.9元:怎样写出一篇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论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