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冯从吾的关学思想建构

何睿洁 历史真有趣 2022-07-20



明代关学早期受朱学的影响,中晚期受心学的影响,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性。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逐步取代朱子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尤其是晚明的王学向玄虚、浮荡一路发展,使朱子格物穷理之学日渐遮蔽。于是冯从吾与以顾宪成、高攀龙等为代表的东林学者一起,以弘扬“圣学”为己任,自觉地担当起挽救学术流弊的时代责任。冯从吾的《七十自寿》诗中有六句: “谁哉我之师? 人心有仲尼。考亭严主敬,姚江致良知。惺惺葆此念,勿复惑多岐。”①这可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学问的回顾和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他建构关学学说的原则。冯从吾重会通而求自得,提出自己的“善性”、“善心”学说。然而,冯从吾毕竟是一位关中夫子,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关中水土形成他的人生底色,关学构成其思想的基调和特色。

一、归宗孔孟之道

在《入正学祀》中,明儒祝万龄对冯从吾之学这样评价: “以孔孟为宗,以心性为体,以诚敬为功,以辟邪拒异为要。”另据冯从吾《行实》载: “先生之学一禀孔孟,以心性为本体,以诚敬为功夫。”面对晚明陈腐的科举制度、王学末流浮泛的学风,冯从吾自己也明确宣称自己遵从孔孟之道,他说: “论道体,则千古之门户无二”,千古学问皆孔氏之道。

冯从吾遵从孔孟之道,坚守儒学道统,融会贯通,思而有悟。他对四书进行了系统研读,“以心读之,以身证之”,为其“善性”、“善心”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疑思录》就是由其读书札记辑录而成。杨嘉猷在《疑思录序》中说: “众人以书观书,只藉为制科雁羔,而一切无补于身心,是不知疑者也; 贤知者左袒二氏,反厌薄圣贤之言为无奇,是不屑疑者也。不知疑、不屑疑则均之未能思矣。先生力排异端,羹墙尧舜,故于四子之书,以心读之,以身证之。证之而是也则已,纤毫未协,焉得不疑,疑稍未释,焉得不思,思者明之基,而疑者信之渐也。”杨嘉猷说《疑思录》“大都悟后语”,的确不是过誉之言。《疑思录》是冯从吾对四书重新思考后,在其心学工夫中形成的自得之学。他对孟子“大体”、“小体”的理解,对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诠释都有独到之处。据《疑思录》载: “问从心所欲不逾矩,曰:只从心所欲便不逾矩,若从耳目口体所欲,便逾矩矣。故曰: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为学进德的最高境界,即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冯从吾将“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孟子的“大体”、“小体”联系起来。孟子说:“体有贵贱,有小大,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从人,从小人。”[1]《孟子·告子上》孟子所谓贵而大者,指的是心志; 贱而小者,指的是口腹之欲。所谓大体即心,小体即耳目口体之类。孟子以为大人就是从“心”( 大体) 所欲,而不是从“耳目口体”( 小体) 所欲,这是善养大体,而“先者,则夺也”。[1]《孟子·告子上》所以自然不逾矩。可见,冯从吾的心性之学是深受孟子影响的。

二、笃信良知之学

冯从吾对学术的纠偏是站在心学的立场上,会通诸家,兼采旁收,为己所用。可以说,他是从心学的阵营中自觉挺立起来,对心学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救治的思想家。《入乡贤祠传》评价冯从吾: “其学虽自王氏入,终亦微救无善无恶之病。”说明其为学进路、理论基底都是心学路向,对无善无恶的批驳也是站在心学的立场对王学末流的纠偏,属于心学的自我救正。邹元标在《少墟冯先生集序》中说:“公学虽有宗,然于新建(指王阳明) 亦极笃信。曰‘致良知三字泄千载圣学之秘,有功吾道甚大。’虽不能疑无善无恶一语,又曰: ‘非无善无恶之说,并非致良知之说者,俱不是。’盖公不欲以虚无寂灭令后学步趋无据。”邹元标对冯从吾之学的认识可以说是深刻的,他看到冯从吾对阳明的笃信与契合,也理解冯从吾极力批驳“无善无恶”说的真正用心,是针对后学的玄虚与浮荡。

明代阳明心学大盛,当时的理学家都不免“侈谈心性”。冯从吾九岁时,其父冯友即手书王守仁诗句“个个人心有仲尼”,“命习字,即命学其为人,先生( 冯从吾) 便亹亹有愿学志。”[271冯友笃信阳明学,在父亲的熏陶下,冯从吾自童年起就开始接触阳明心学,但他此时对心学的向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太学中对儒家经典的系统学习,使冯从吾的思想逐渐成熟。太学完成学业后,遇到了影响他后半生的业师———许孚远。许孚远是甘泉学派中走向阳明心学的一路,对阳明的良知学极为赞赏,“孚远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3]许孚远督学关中时,主正学书院。以“正学”名书院,可见其为学志向与关怀。冯从吾心契许孚远,而且也得到许孚远的赏识。受许孚远的影响,冯从吾对“致良知”推崇备至,认为是“圣学真脉”,有力地纠正了南宋以来学术的支离之弊。冯从吾的思想虽然具有会通各家的特点,但他的为学进路是阳明心学。冯从吾提出:“圣贤之学,心学也。”“自古圣贤学问,总只在心上用功,不然终日孳孳,总属枝叶。”

他将主静、居敬、穷理、静坐、体认天理、看喜怒哀乐未发气象,都看作是致良知工夫。冯从吾笃信良知,所以他会自觉地对心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面对王门后学提出良知现在、现成诸说,尤其是泰州学派对礼教发起冲击,蹈于猖狂无忌惮,致使心学或流于狂荡,或流于玄虚,冯从吾自觉担负起纠心学之偏的责任。他援引朱子学的主敬工夫,强调躬行礼教的关学学风,都针对的是这一点。

三、援引主敬工夫

为了纠正王学末流的偏失,冯从吾一再强调后天工夫的重要性。他援引朱子学的主敬工夫,以对治王学末流的浮荡。从宋元至明清的七百年间,朱熹的理学思想一直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明代科举以朱熹等宋儒的“传经为宗”,规定《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纲目》《大学衍义》等为读书和考试的范围。朱熹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明中叶受到王学的挑战。冯从吾对朱学的价值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朱文公之学集诸儒之大成,其功甚大,其所得甚深,即间有智者千虑之一失,无足为文公病也。”

在《答杨原忠运长》( 第四书) 中,冯从吾说: “论本体而不用功夫,则悬空谈体,必失之捷径猖狂。”这是针对王门后学悬空谈体,失之猖狂,冯从吾主张援引朱子学的“主敬”工夫。冯从吾赞赏“考亭严主敬”,他在《答客问道》中说: “晦翁云: ‘龟山言饥食渴饮,手持足行,便是道。夫手持足行未是道,手容恭,足容重,乃是道也。目视耳听未是道,视明听聪乃是道也。不然,桀纣亦会手持足履,目视耳听,如何便唤做道?’晦翁此说极是。而或者乃曰:‘此正学问一大关键处也。’夫世有一种恣情任欲之人,冒昧承当,则晦翁之言不可忽。但执定晦翁之言,彼赤子持行而已,视听而已,不知其他,将亦不得为道乎哉? 呜呼! 一则曰而已,再则曰而已,又曰不知其他。不知他字何所指? 必欲借赤子以抹杀聪明恭重道理,何也? 不知聪明恭重道理是天生来,自赤子时已完完全全的,只是尚浑含未露,如何便抹煞得他?如此立论,是又为恣情任欲者开一自便之门也。”说明手足恭重是因为心中有敬,事上有“主敬”之工夫,自然就会“手容恭,足容重”,而不会恣情纵欲。

另外,冯从吾注重儒佛之辨,其目的是针对王门后学谈空说玄,流入佛禅。从他辩论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能看到朱子的影响。例如,他认为佛氏“以能知觉能运动的这个言性”,以气质言性。试对比以下两段,前者摘自《朱子语类》,后者摘自冯从吾的《关中书院语录》:

佛氏元不曾识得这理,一节便认知觉运动做性。如视听言貌,圣人则视有视之理,听有听之理,言有言之理,动有动之理,思有思之理,如箕子所谓明,聪,从,恭,睿是也。佛氏则只认那能视,能听,能言,能思,能动底便是性。视明也得,不明也得;听聪也得,不聪也得; 言从也得,不从也得;思睿也得,不睿也得; 它都不管。横来竖来,它都认为性。它最怕人说这理字,都要除掉了,此正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也。[4

若佛氏以所以能知觉能运动的这个言性,而不以所以能中节能合礼的这个言性,是言气质之性、嗜欲之性,而非言义理之性也。生之谓性,食色性也,皆是就气质嗜欲一边说。若生生之理,食色之理才是吾儒之所谓性。

( 佛氏) 只说目自能视,更不说论理之可视不可视,有这个明的道理; 只说耳自能听,更不说论理之可听不可听,有这个聪的道理; 只说饥来自能吃饭,倦来自能眠,更不说论理之可吃不可吃,可眠不可眠,有这个知味知节的道理。

冯从吾的关学思想援引朱子学的内容,也反映出湛学传统的影响。

四、师承甘泉学派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把冯从吾和其师许孚远归入《甘泉学案》。湛若水,广东增城人,因家居增城之甘泉都,世称“甘泉先生”。湛学与王学虽同属心学,但思想来源、为学宗旨都不同。王阳明的宗旨是“致良知”,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致良知”就是依良知而实行,将良知之所知落实到日常的道德践履中。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天理”虽为人心所固有,但需通过“主一”、“求中正之心”的体认工夫,实现心与理、心与事的合一。两人的心学路线有所不同。可贵的是,湛若水“试图以心事合一的‘不二’逻辑来统一朱陆之争”,“表现了一种在心学基础上统一理学的尝试”。[5]这种统一理学的会通精神,在许孚远、冯从吾身上都有所体现。

许孚远是湛若水的再传弟子,他对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笃信不疑,但是对王门后学的“无善无恶”、“四无”说极力辩难,在这一点上冯从吾与其师高度一致。许孚远之学又以克己为宗,他的克己贯穿了朱子学严肃居敬的精神,并且是以端本澄静为要领的。作为湛门儒者,许孚远、冯从吾都强调朱子学中严正的“性理”和心的静定,以纠正良知现成派的流弊。如冯从吾在《辨学录》中说: “盖性者心之生理,吾儒所谓性亦不由积累,不由闻见。但吾儒以理言,非专以能知觉运动的这个言”,强调义理之性才是人的本性,批判现成派一任气质情欲作用。冯从吾以阳明心学为根底,构建自己的理论大厦。受师承的影响,冯从吾身上又留有湛学的清晰印记。因此,黄宗羲说: “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6

五、继承关学学脉学风

冯从吾作为关中士人,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关中,耳濡目染,自然受到关学传统的影响。关学自张载于北宋始创,后因朱子学兴起,迄南宋及金元日趋消沉,然至明代,因有吕柟诸君重振之功,关学遂有勃兴,至晚明由冯从吾而总其成。清代关中学者李颙说: “关学一脉,张子开先,泾野接式,至先生( 冯从吾) 而几其成,宗风赖以大振。”[7]明儒刘宗周在《都门语录》序中说: “冯先生,今之大儒也,倡道关西,有横渠之风。”清人柏景伟( 字子俊,号澧西): “盖统程朱陆王而一之,集关学之大成者,则冯恭定也。”[2]《柏景伟小识》

在张载学说中,宇宙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是“太虚”,他认为“太虚”本体不仅是自然世界的终极根源和创生万物的主导力量,而且也是价值世界的终极根源。[8]张载指出: “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9326冯从吾“善性”、“善心”学说的终极根源就是“太虚”,他说: “吾儒所谓善,就指太虚本体而言”,“善字就是太虚”。他指出,善与太虚的内在统一,将天道与人道贯通,努力寻求善心的本体论根源,将伦理之善提升至天道,实现伦理的本体化。冯从吾还继承了张载的二重人性论,认为圣贤学问全在知性,有义理之性( 天地之性) ,有气质之性,应当以义理之性为主。

冯从吾所面对的是晚明王学空疏学风日渐泛滥的学术局面,他遂以救时弊为己任,自觉继承发扬敦本尚实、躬行礼教、崇正辟邪等关学学风,批判王学之空虚与荡肆,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风格。他以讲学伸其经邦济世的理想,“以学行其道”,“一切事境不为挠屈”,体现了顽强的学风与坚毅的学者气节。“从吾之学风,概言之,即主张敦本尚实、崇真尚简,反对追末务虚、饰伪空谈; 主张崇正辟邪,力斥异端邪说;主张学术有‘主’,贵有‘自得’,反对支离与空泛; 尚不苟之节操,重躬行之实践等等。”[10

敦本尚实。秦可贞在《关中会约述》中论及会约的宗旨: “……周穷约以厚廉靖,恤后裔以慰先德。敦本尚实之念,维风善俗之规溢于言表。”冯从吾之学虽“以心性为本体”,但与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不同,他重躬行实践,在《宝庆语录》中说: “药玄虚之病者,在躬行二字,既学者多讲玄虚,正当讲躬行以药之可也。”冯从吾对吕柟很重视,就是因为欣赏其躬行、笃实,他在《吕泾野先生语录序》中说:“我关中泾野吕先生尤海内学者所宗为山斗,云先生语录言言皆自躬行心得中流出。最透悟最精实,真可与《西铭》《正蒙》并传不朽者,其有功斯道不浅,余自读,即好,久弥笃。”为了端正学风,冯从吾制订了后来在关中影响深远的《学会约》《关中士夫会约》,在《学会约》中明确规定: “崇真尚简为主,务戒空谭,敦实行”,“敦实行”才可以“戒空谭”,所以他倡导“为学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冯从吾指出,一些学者流于“空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问不得要领,不能抓住根本,所以他主张敦本。他指出: “本体源头处一不清楚,此后来流弊无穷。”所以强调“学问之道,全要在本原处透彻,未发处得力。”[11]“若丢过此心,不去‘精一’,而徒欲喜怒哀乐中节,视听言动合礼,此真舍本而务末。”躬行礼教。冯从吾忧心时人逾越礼教,他在《答逯确斋给事》中说: “近世学者多迟骛于虚见,而概以规矩准绳为循迹,其弊使人猖狂自恣,流于小人而无忌惮,此关系于人心世道。”所以在《关中士夫会约》第一条就提倡复古礼: “省会风气近古,诸凡礼节颇有先民之意,第恐久而寖失其初,是不可不一申之者,其冠婚丧祭当以会典家礼为主,至于冠礼久已不行,尤望诸公亟倡之。”冯从吾提出“礼”与“非礼”是区别“无所忌惮之小人”与“克己复礼之真儒”的标准。他说: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此天地间实在道理,此士君子实在学问。发育万物,此发育也,峻极于天,此峻极也。若不敦厚以崇礼,而曰礼伪,率天下荡检逾闲,放纵恣肆以为真,是小人而无忌惮也。”张载强调“礼者理也”,[9326冯从吾同样认为礼是“天地间实在道理”,所以他强调礼的内在性,认为礼仪是“心自有之节文,非外假也。”追求礼文背后的道德价值基础,以为礼仪不单纯是一套外在的规范,而礼文制度只是吾心自然不容己的表现而已。

崇正辟邪。冯从吾为学不为异端邪说所挟迫,敢于坚持正见; 为人不向奸邪、流俗屈服,敢于坚持正义。《行实》谓: “崇正辟邪,秦风丕变,海内道学一振。”崇正辟邪是他在学术责任心趋使下认定的学术态度,所辟之“邪”,有佛老“二氏”异端之说,有时儒“沦于谈空说寂”之流弊,有学术不端之风气等,“其于异端是非之界,则辨之不遗余力。”[273面对不良的学风、士风与乡风,冯从吾敢于抵御和抗争。他尤其厌恶士人中的乡愿之气,在《正俗俗言》中予以批评揭露: “秦俗明知敬之是,而百方嫉忌之,百方吹求之,使敬者必至于无所容。明知肆之非,而狎之,百之,使忌惮。”冯从吾“以出处辞受一介不易为风节”,凡遇该说话处,他都能“明目张胆,纠弹不避,以一身彰宇宙之公道”[272

六、体现个性特征

受风土人情、关学传统影响,冯从吾具有鲜明的关中人性格: 崇真尚简、尚实,不迷信,不慕虚荣; 为人耿直,不阿上,不阿俗,不畏权贵; 崇正辟邪,勇于担当。他的思想体系也体现出个性特征的影响。

冯从吾平日一心讲学,生活尚实尚简,洁身自好,入朝携饼,家居无妾。视产业、妾媵、宴会这些世俗享乐如浮云。先生的书法、诗文都为人称道,然而他自己却视为虚名,从不放在心上。他在《学会约》中明确规定: “毋拣择衣服、饮食及致车马等物;毋见人贫贱姗笑凌辱,见人富贵叹羡诋毁。”“毋彼此约分饮酒游乐; 毋唱词作戏博弈清谭; 毋出入酒馆纵情声妓,及更深夜静方才到家。”尚实的个性也决定了他不相信社会流行的卜卦测命伎俩,他在《学会约》中规定“毋结交星相术士”。他有《命解》一篇,对命有客观的理解: “日者以支干八字概人生平,人皆信之。余以为人生平毁誉得失、死生荣辱,非支干八字所能概也……尝观此八字误了古今多少英雄豪杰,真是可恨可怜。命乎! 命乎! 岂日者所能测识哉?

冯从吾尚实的个性使他在学术上坚持自己的为学头脑,决无门户之见,能够会通诸家,兼采旁收。在《宝庆语录》中,他说: “且论道体则千古之门户无二,论功夫则从入之门户不一,第求不诡于孔氏之道,各择其门户以用功,不自护其门户以立异可耳。”冯从吾不是如一般的理学家蔽于门户之见,邹元标就推崇他广采博收的雅量,赞他“虚而公,明而溥”,出于学术公心,虚心向其他学派学习。唯其如此,故能有所创获,独树一帜。他自己讲“人心至虚,众理咸备”,人心只有一片虚明,除去世俗的名利,才能使道心行之,义理之性呈现,只有如此,人才能博大胸怀,不存门户私见,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才能被吸收进来。董其昌在《序少墟先生集》中也讲: “仲好无几微牢骚不平之气,而益湛思于学脉,盖寤寐洙泗,折衷濂洛,虽一秉承于先觉,而独证独创,自为一家之书。”瑏瑡例如,他既发扬关学躬行礼教的传统,始终强调做道德践履的工夫,又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将重礼的传统和对内在心性的追求结合起来,使关学的礼教贯彻内外,内容更丰富、更深刻。崇真尚简也是冯从吾的著述风格,他的语录通俗易懂,析理却是精微深刻。《善利图说》以图的方式直观明白地示人“善利一念分舜跖两途”,中间无路。《谕俗》就更是很直白的语言,要求农工商贾都能一看就懂。

冯从吾为人耿直,不阿上,不媚俗,不畏权贵耿直的性格决定了冯从吾对儒家原典有疑必问,有疑必思,对先贤的疑问他能直言不讳地提出,并著有《疑思录》。王阳明是冯从吾从小就崇敬的先贤,但对王阳明的失误,他也毫不遮掩,功过得失区分得清楚明白。管仲、王安石在世人眼里无疑都是成就了一番功业的,但冯从吾却不以为然。冯从吾认为,管仲功业虽然显赫一时,但他是“以力假仁”,仁爱不是发自内心的真爱,纵然轰轰烈烈,终究逃不出纳交要誉。直率地说,管仲功业大而器量小,居功自傲,“功烈本高而自高之则卑”。而王安石“把孝弟仁义看作迂阔主意,专要富国强兵”,“到底国也不能富,兵也不能强”,“自误以误人国”。②冯从吾一生为官为学都勇于担当,责任心极强。为人子,谨守孝道;为官忧国奉公,恪尽职守,遇可言处他都“挺身而出,冀以直道大义挽回其间”,“以一身彰宇宙之公道”。勇于担当的个性决定了冯从吾具有极强的学术责任心。他重视讲学,认为讲学可以“衍道脉而维道运”。他还注重编撰史志,整理族谱,梳理关学系谱,编著有《关学编》《元儒考略》《宋儒考略》《明儒小传》,编有《陕西通志》《长安志》,此外还整理了《冯氏族谱》《冯氏家乘》等。

关学之所以在晚明由冯从吾总其成,是因为冯从吾师承甘泉而学承张载,会通朱王,归宗孔孟,能坚守儒学道统,博采各家之长,以建构关学思想。

参考文献:

1]焦循.孟子正义[G/ /国学整理社. 诸子集成: 1 册.北京: 中华书局,1954

2]王心敬.关学续编: 1M]. 北京: 中华书局,1987

3]张廷玉.明史: 283 ( 列传·许孚远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黎靖德.朱子语类: 126( 释氏) M]. 北京: 中华书局,1999

5]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09

6]黄宗羲.明儒学案: 37( 甘泉学案一)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7]李颙.二曲集: 17( 答董郡伯) M]. 北京: 中华书局,1996

8]林乐昌.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J]. 中国哲学史,2008( 4) : 78 86

9]张载.张载集.(张子语录中) M]. 北京: 中华书局,1978

10]刘学智.冯从吾与关学学风[J]. 中国哲学史,2002( 3) : 73 79

11]黄宗羲.明儒学案: 41( 甘泉学案五)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该文原发表于《唐都学刊》2013年第2期,作者:何睿洁,陕西富平人,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原创授权发布,转载注明出处:来自微信公众号历史真有趣lszyqwx),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