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个人信息泄露,为何屡屡发生?

申亚民 历史真有趣 2022-07-20


作者︱申亚民(本公众号特约专栏作者、时事评论员)

观     点

安徽合肥市民苏锦(化名)近日偶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刚出生时的视频,被人放到了商业网站上。记者上该网调查获悉,视频的上传者为“安徽妇幼论坛视”,该账号共上传了5793个新生儿视频,很多视频名字直接标注为“某某之子”或“之女”,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等信息清晰可见。

guan dian

该院对此回应称,因视频保密数据被“黑客”修改,造成了一些新生儿视频被盗取传播,并已向公安部门报案。医院回应虽然及时,但“黑客盗取传播”这个说法,并没有效打消舆论的质疑。

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并不鲜见,曝光频率相当高。很多人刚买了新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接踵而至;孩子尚未出生,手机就已被奶粉推销电话打爆、短信塞满。甚至个人信息的购买者中,不乏非法贵金属交易、民间借贷公司,社会风险极大。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几年前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88.8%的受访者表示有过个人信息泄露的遭遇。

个人信息泄露为何频发?究其原因一是市场有需求。信息社会时代,资讯即是金钱。由于市场细分竞争激烈,各种各样的商业主体都需要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分子通过窃取、倒卖等不法手段获得个人信息。另外由于有利可图,一些“内鬼”将履行职责和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提供给不法商人或者犯罪团伙。

二是此类犯罪成本低。目前,我国保护个人信息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行业规章制度和部分法律法规之中,如《民法》《刑法》。但这些文件存在着概念模糊、主体不明、处罚乏力,操作人才技术不足、取证困难等问题,致使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也一直“形同虚设”,真正受到处罚的责任方可谓“九牛一毛”。

如何才能杜绝个人信息泄漏事件的发生,首先,必须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尤其是对一些以赠送小礼品为诱惑的市场调查问卷,尽量不要透露个人的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还要防范各种网络诈骗。

其次,国家要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个人信息泄露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大,犯罪成本低。因此加快立法,加大处罚力度,这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根本措施。从世界潮流看,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韩等国,都已有了较完整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体系。新加坡个人信息保护法案规定,违法发送垃圾信息最高罚款10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514万元),并成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署,作为保护个人信息的主要机构。

该文为《陕广新闻》文字稿,播出日期为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2016年7月13日,调频FM101.8。

作者简介

   申亚民,西安文理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市人民政府督学、西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广播电台陕广新闻特约评论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市级以上研究成果奖项10余项。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

【原创】城市建设不要忘记以人为本的初心

【专栏】废除“985”“211”,终结高校等级制

【专栏】“防溺水倒废油”太荒唐

【原创】“摇号入园”能解决 “入园难”的问题吗?

【原创】互联网+传统文化,是创新还是消解?

【原创】为传统文化进教材点赞

【原创】礼让斑马线应成为习惯

【原创】大学去行政化 乃大学本性的回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