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那些读博的女生,怎样通过“九九八十一关”?

博士、女博士……常常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但现在,“博士光环”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博士真实的生态,包括延迟毕业时的焦虑,择业就业时的迷惘。


都说读博很苦,女博士们究竟是怎样通过“九九八十一关”,拿到学位的?文科、工科、医科三位学子,讲述了她们的故事。

姜晓红

工科

助研

读博时间:2011年到2015年

“读工科博士,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肯定要好的,最好没有经济压力,然后女生的话,你最好有个男朋友。”姜晓红说。


在2011年到2015年这4年时间里,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10点,她几乎都在实验室、工作室,忙起来熬个通宵,周末也都泡在实验室、工作室。


她说自己在博士中算不太用功的,不然真的腾不出时间来谈恋爱。


对工科博士来说,数学基础特别重要,统计概率、数学建模、线性代数,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都要综合应用,同时还要用到一些编程基础。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很多科研机构、院校都写着“有海外教育背景者优先”,因此姜晓红说,“现在‘土’博士很少啦,都要争取到海外学习。”


她申请了一个联合培养的项目,在博三那一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高速公路安全管理。


像这样的项目,一般都是博士生自己申请的,导师们通常也很支持学生出去学习。但这样的项目不是所有博士生都能申请到,首先英语肯定要过关。


她毕业的时候,除了博士论文,还要求在国际期刊上发一篇论文,对英文的要求就更高了。


她是2007年本科毕业的,本科在东南大学读的交通工程。毕业的时候,成绩离保送本校的研究生差了一点点,那时正好有一个本校的导师招助研,助研就是做导师助理,帮导师做项目,两年后再读研,助研期间也可以修学分,因此读研的时间就可以短一点,她就报了这个导师的助研。


她的导师很受欢迎,保研的学生中,也要成绩比较好的才能报上这个导师的研究生。因此姜晓红说自己很幸运。


读研的时候,她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读博,他们专业的硕士工作也挺好找的,可以去交通规划设计院,但是工作量很大,经常跟着项目出差,也比较“虐”,就是传说中的“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最后她还是决定读博,准备将来到高校工作……


张玲

文科

考博

读博时间:2012年到2017年

2012年,张玲考入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2013年,她生了女儿。在五年内拿到博士学位,同时养育了一个4岁的女儿,在周围同学看来,非常了不起。


她毕业的时候,毕业的要求是发过一篇CSSCI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另外博士论文要通过5个“明审”,两个“盲审”,“盲审”就是把论文送给专家审核,这个专家是谁你不知道,专家也不认识你,比知道专家是谁的“明审”要难多了。很多博士生就是栽在“盲审”上,如果通不过,就要发回重写。跟张玲一起考入华东理工大学的十几个博士,到现在也才毕业了五六个。


张玲硕士就是在华东理工大学读的,她先生比她高一届,他先读博士,张玲觉得自己也不急着工作,硕士毕业后就继续考博士。


两个人都在读博士的时候,他们的小宝宝出生了,那时候主要是靠父母支持一下小宝宝的开销。她先生学的是化工机械,孩子出生后,他的压力更大了,也跟导师沟通过,“我孩子出生了,我要快点毕业工作养家”。好在他很顺利地完成了论文,三年就毕业了。理工科博士一般要读个五六年才能毕业,他是他导师的学生中第一个只用了三年就毕业的。


张玲硕士在社会学院就读,她的博士导师是法学院的,她的博士属于跨学院培养,选导师的时候,她先跟导师聊了聊。她觉得双方有个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你要了解导师,也让导师了解你。”


在选择导师的时候,除了导师的学术影响力,张玲觉得导师的人品、素质,以及对学生的用心程度,也很重要。


孩子出生后,她在学校租了房子,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家就是在图书馆。她和先生双方父母都没有退休,除了暑假里婆婆放假了会来帮忙,其他时间都是靠他们自己照顾孩子。张玲只好抓紧先生在家或者宝宝睡觉的时间,做课题、写论文。那时候晚上12点睡觉她都觉得很早,两三点再睡是普遍的情况。


孩子刚出生那会儿还不是最忙的,最忙的是她博三、博四的时候,孩子常常感冒发烧,她几乎每个月都要送她去一趟医院。


那两年家务事非常多,论文写着写着就“卡住了”,她也想过放弃,出来工作,想想还是要跟导师聊一聊。每次导师都会鼓励她再坚持一下,给她一些建议,她就觉得,再做下去试试吧……


陈方(化名)

医科

保送,硕博连读

时间:2008年到2013年

陈方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5年本科读完后,她的成绩排在全年级100名学生中第21位,成绩在前20%的学生可以保研,恰好有一个同学放弃了保研资格,她就幸运地进入了保研序列,到同在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读研。修完硕士学分以后,只要英语考试成绩超过全国线5分左右,就可以读博。在那几年里,对于医学生来说,博士已经不稀奇了。她不仅继续读博,中途都没有拿硕士学位保底,直接读完博士拿的博士学位。


相对来说,保研的学生成绩更优秀,也更受导师欢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一个导师只带一个硕士,到博士阶段一次最多只带三个,对他们很负责,他们在那里也有机会向业内顶尖专家学习,参与罕见病例的治疗。



她的博士补助每月有两三千,他们也可以上门诊,如果上门诊,也会补贴一点钱。对她来说,经济方面的压力不是很大。


最大的压力来自论文。她的博士论文是真菌感染方向的。在临床上,有些患者会同时感染真菌和细菌。一开始,她希望在实验室里将真菌和细菌共同培养,建立共同感染的模型。问题是,真菌和细菌虽然在人体中可以共存,在实验室里分开来养也很容易养活,但放在一起培养,因为生存的环境不一样,很难模拟,她前前后后试了几百次,死了养养了死,一次都没有养活。由于要毕业,她只好改了课题方向,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


医学博士有两种,一种是纯基础的,一种是临床科研型的。她自己更希望做临床科研,因为临床科研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可以切实解决临床问题。实验做失败了,现在想起来还有些遗憾。然而实验有时光靠努力也是不行的,有时也需要一点点运气,可能她就缺少那么点运气。她举了个例子。她的一个师姐也是做类似的实验,坚持了一年也没有把细胞养活,而她的一个师妹,技术都是师姐指导的,第一次就成功了……

来源:上研色公众号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

【荐读】复旦最牛毕业生:我是如何在5年之内同时攻下1个博士、3个硕士学位的

【荐读】全国高校高被引论文数量排行榜

【论文】“厕所革命”在中国的缘起、现状与言说

【注意】“黄河文明研究”夏令营招募开始了!

【论文】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

【论文】谈石泉教授研究历史地理的方法

【论文】城市化发展的反思与转型

【荐读】中国历史地理学:反思与突破

【论文】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年度综述的科学再现性

【笔谈】历史政治地理常用概念标准化举要

【笔谈】“人地时空学”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思考

【笔谈】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笔谈】历史地理研究:如何面对万年世界历史

【笔谈】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刍议

【论文】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综论】2014—201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述评

【原创】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建与超越

【原创】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

【原创】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论文】《关学宗传》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

【大家】王子今:有劳无功——三十年史学作业的盘点

【大家】辛德勇: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

【原创】早期丝绸之路跨民族情爱与婚姻

【往事】史念海先生创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的经过

【原创】史门问学记

【论文】试析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政策

【论文】论秦郑国渠的引水方式

【论文】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

【论文】日本学界“史料论”研究及其背景

【原创】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

【原创】汉唐间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在江南地区的本土化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