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愧对的那些男孩们,揭示着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疮疤
美国最高法院既是维系整个体系稳定平衡的三根鼎足之一,又是国运在岐见纷争惊涛骇浪中颠簸时的压舱石。在亚非拉甚至欧洲,当社会撕裂难以弥合,洪水会漫过堤岸,此时革命不可避免。现代美国虽则发生多次社会运动,却都不曾走向革命。其间因素很多,但最高法院的司法裁决极具意义。
诸如小布什和戈尔大选僵局,同性恋婚姻泛社会争议等,最高法院一锤定音之后,汹涌大潮都回落安全水位。再倒翻日历,最接近沸点的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最高法院一系列判决都起到重要压舱作用。
然而,正如立法行政另外两根鼎足会决策错误一样,最高法院并非全知全能的圣器。尤其在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时代氛围,最高法院判例充满争议。司法界认为,那是它公信力最低迷的年代。九大法官中“三剑客”与“四骑士”党同伐异,前者支持罗斯福新政;后者何止抱残守缺,更是白人至上主义者,歧视黑人、女性,反犹。另有两个大法官立场摇摆不定。
当下美国社会的岐见纷争正风急浪高,根据民调,连最高法院的形象也晦暗不明。非裔女性官杰克逊大法官入列,不足以挽回最高法院自由派与保守派的比例失衡。幸而,九大法官首先是学养甚深的法学家,无论政治派别抑或价值取向,都不能用脸谱化去简单勾画。适逢价值撕裂的阴霾年代,九大法官各自的法治信念和操守,便成了美国最后的压舱石。
斯科茨伯洛男孩案
追溯历史,时间尘土积满最高法院的卷宗,却没有使旧事变得遥远。卷宗记录不独关乎人的命运,更关乎国邦的盛衰荣枯,价值的清浊浮沉。回溯三十年代,斯科茨伯洛男孩事件(Scottsboro Boys)。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疮疤。这个案子太著名了,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剧。案情脉络如下:
1931年春,一列货运火车从田纳西州出发,上面挤满黑白无业游民。越过大烟山的温润春风拭净蓝天,纳什维尔盆地把青葱田畴铺展到天际,火车白烟呼哧散入南方棉田,宛如棉桃绽开。谁能想到,愉悦的春日之旅竟化为一群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噩梦。
只缘坐货运列车费用低廉,而车上白人却认为是自己的特权,对身边黑人一百个看不上,一路摩擦不断。这帮白人游民冲18岁的柏特逊发难,要把他赶下火车。柏特逊愤怒反抗,引起同车黑人骚动。白人团伙自忖打架不是对手,到下一站阿拉巴马州地界,便下车报警,声称受到一群黑人袭击。
警长即率队截停火车,将九名黑人全数拘捕。这时车上白人妇女贝兹和帕勒丝高喊遭到黑人轮奸。阿拉巴马是深南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州之一,黑人强奸白人,将以死刑论处。
贝兹和帕勒丝都是妓女,她们被带回警局落案。法医柏格斯体检取证时,发现没有阴道擦伤,连精液都没有。柏格斯出庭作证时如实陈述,认定不存在任何强暴痕迹。但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却裁定强奸和暴力袭击罪名成立。仅仅两名未成年黑人少年免于死刑,其余七人均不能幸免。
此案在全国有色人种协会和美国共产党的协助下,上诉到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这九个“斯科茨伯洛男孩”初审并无律师协助,关押等候上诉审理时,州政府仍不允许被告寻求律师辩护。州高院法庭陪审团裁定维持原判,七人死刑依旧。
这些黑人只有四个先前相识,其余都是初遇,他们和车上白人更素昧平生。一场口角能有什么仇恨,要对方去死?双方均系穷人,扯不上阶级和斗争。说到底这是人性冥暗一面,更因蒙污而黑化。
在种族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蒙住司法女神双眼的黑布,色泽比南部黑土带更黑。整个案件仅有两个人性未泯的依稀亮点,一是阿拉巴马州高院安德逊院长作为唯一反对者,以陪审团全部是白人和被告没有律师为由,下令重审。二是当数百名三K党徒包围监狱,要求交出强奸犯私刑处死时,监狱警长索恩厉声警告,任何人越过监狱门口将被射杀!
多轮审判仍未断案
案件二度审理,州高院开庭前夕才指令律师协会派人协助。来者穆迪年将七旬,他已二十多年不曾出庭;另一个是田纳西州房地产律师,从未打过刑事官司,而且庭审过程都酒气薰天。结局可想而知,州高院仅裁定13岁的穆迪须另案审理,其余发回郡级法院重审。此案又转到阿拉巴马州迪凯特市审理,委任霍尔顿为主审法官。
一向寂寂无闻的美国共产党这回高调介入,聘请了纽约知名律师莱柏维兹出席辩护。挑选陪审团时,莱柏维兹票传陪审团委员会负责人,质问为何没有黑人?后者错愕不已,因为在阿拉巴马州这是天经地义之事。检方由州总检察长奈特出马亲征,他驳斥莱柏维兹:“任何人挑战阿拉巴马传统陪审团制度,就是挑战本州主权!”
在“传统”和“主权”之上,还有更高准则。霍尔顿法官不惧奈特凛凛官威,不允开审。陪审团这才加入了一位非洲裔。
在充满种族偏见与仇恨的年代,尤其在三K党横行无忌的深南部,有罪判决不可逆转。陪审团裁定所有被告罪名成立,建议刑期75年至死刑。
这一刻,霍尔顿法官的忍耐已到临界点。他当庭宣布:“历史可受尊重也可被亵渎。人类常识提示我们,那两位女子出于不可告人的理由,为激怒大众,居然在法庭上诬赖被告。根据本州法律,没有足够和确凿证据,不得宣布被告罪名成立。本庭有责任推翻陪审团结论,重新开庭再审。”
霍尔顿以良知与勇气守护法律尊严,在暗黑弥漫时分拨亮人性之灯,是有代价的。霍尔顿在很快到来的法官选举中落败,从此归隐田园。他的事迹在1976年被拍成电影《霍尔顿与斯科茨伯洛男孩》。85年后的2017年,兰斯顿郡法院竖立起霍尔顿法官青铜塑像,象征着公义对邪恶的蔑视。
此案五度开审,了犹未了。其间两度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但结果令人失望。最高法院第一次只是强调要有“适当法律程序”,被告受到辩护的权利不充分;第二次裁定阿拉巴马州“武断和制度化”地把黑人排除在陪审团外,属于违宪。但最高法院未作出更果断明晰的裁决,两次都只是把案件发回阿拉巴马州重审。故而延宕反复,黑土带玉米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此案审了五、六年之久。
至暗心隙的人性之灯
人心至暗之处,也潜藏着趋光之念,只是不知它何时被触痛和惊醒。却说斯科茨伯洛男孩被关押九个月之际,两名白人妓女之一贝兹写信给前男友,坦承:“那些黑人根本没有碰过我,请你相信我,但法律不作如此想,希望那些黑人别怪责我。”
其后此案不断发酵,已成为全美街谈巷议的热点。贝兹备受煎熬,无颜待在阿拉巴马州,便迁往纽约。在那里她向牧师忏悔自己的谎言。在牧师鼓励下,她回到阿拉巴马州上庭供认,是受到另一妓女帕勒丝教唆,诬陷黑人,“他们连一根指头都没有碰过我!”
这一戏剧性转折,致使四名被告被无罪释放。然而别忘记那是三十年代,那是阿拉巴马州,何况帕勒丝并没有翻供。于是斯科茨伯洛男孩中仍有一人被判75年,一人被判99年,三人被判死刑。这一判决在美国几十个城市引爆了示威抗议。漫画家霍尔克为此发表了四幅讽刺三K党的漫画——身穿白袍的三K党,拘捕了尚在摇篮中的黑人婴儿,控以暴力强奸罪;三K党陪审团宣布黑人婴儿罪名成立;三K党法官宣判黑人婴儿电椅死刑;三K党徒们闻之雀跃,更狂嚣要私刑处死。
美国最高法院的不作为,加深了南方黑人的苦难。某种意义上,最高法院还不及一些北方州更有公义和担当。斯科茨伯洛男孩中的柏特逊被判刑75年,1948年柏特逊越狱成功,改名换姓藏匿于密西根州。1950年他与著名记者汤普逊合作出版《斯科茨伯洛男孩》,轰动一时。密西根州长阅后认定柏特逊所言属实,断然拒绝阿拉巴马州引渡要求,给予政治庇护。
被判99年的赖特,1950年假释,他迁居纽约,被纽约州宣布特赦。被判死刑的诺里斯,次年改判终身监禁。1948年获假释遁往北方,据信藏匿于纽约州,也得到不事声张的庇护。1979年他出版自传《最后的斯科茨伯洛男孩》。妓女贝兹为自我救赎,全力投入斯科茨伯洛男孩拯救运动,还受到过罗斯福政府副总统加纳接见。
光阴不会疗伤,往事不可遗忘。那些以为时间能够淡化和洗涮罪恶的人,本身就是罪恶一部分。1977年,科茨伯洛男孩被拍成电视剧,全美热播。2001年还被拍成纪录片《斯科茨伯洛:一场美国悲剧》(Scottsboro: An American Tragedy),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不光彩的国家记忆,比国家的荣光更值得牢记,这是历史前行的内驱力。2013年,阿拉巴马州长签署州议会全票通过的动议,九位斯科茨伯洛男孩全属清白无辜。他发表感言 “我们无法让82年前的事件时光倒流,但我们找到一条正确道路,今天的特赦早该发生了。这个动议来自超党派共同努力的结果。斯科茨伯洛男孩们的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
令人唏嘘的是,历史一个错顿,就是普通人一辈子。于是想起一位中国作家的话:时代一粒灰尘,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