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吸毒:美国看不见的社会问题 | 美国毒品危机系列2
编者按:一周前,我们发布了文章:1/4美国青少年曾使用毒品,亚裔孩子更多是“沉默的受害者” ,其中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毒品问题如何影响到了美国的青少年。与很多人想象的情况不同,亚裔社区成员其实也饱受毒品的影响,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开始,介绍亚裔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毒品问题。
《美国华人杂谈》也会继续就毒品在美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欢迎关注!
油管频道Soft White Underbelly主要采访生活在洛杉矶“贫民窟”穷街(Skid Row)的居民,他的视频中曾出现过有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亚裔面孔。
韩裔美国人慧贞(Hye Jung)面容憔悴,举止邋遢,瘦的皮包骨,最爱的是可卡因(Crack Cocaine),但从慧贞的言谈举止中你能感受到,她教育程度良好。在美国,毒品和能住在“白人小区”以及“能上好大学”的亚裔似乎毫不相关。慧贞也曾这样认为,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堕落,她失去了光鲜的白领工作和家庭。在该频道采访慧贞一年后,她因为吸毒过量而去世,害死她的是芬太尼。
毒品在亚裔社区和亚裔身份认同交叉,慧贞的经历并不是个案。然而毒品的危害,就算我很清楚,但是孩子正在叛逆的时候,在美国的特殊环境下,我该如何解释?
慧贞的童年是在标准的亚裔家庭长大,父母都很保守,对她很严厉。慧贞在韩国出生并上大学,那时她对毒品一无所知,也有本能的厌恶。后来她来到美国,慧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爱上了派对,喜欢和朋友们到处享受年轻时被夺走的自由,一到夜晚,狂欢就停不下来:
“他们(父母)对我很有控制欲,但我也很听从他们。”
一开始慧贞只是想要认识更多人和交到更多朋友,向往着“美国化”自己,拥抱“自由”。她只和韩裔一起玩,更喜欢美国韩裔。慧贞本来只喝酒,然后有一次,朋友让她尝试可卡因 (Powder Cocaine)和摇头丸(Ecstasy),她自此迷上了毒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她的毒瘾彻底失控后,慧贞丢掉了工作,住在了贫民窟,与家人断了联系:
“我在韩国的时候,毒品给我的感觉是……毒品能让变成我完全不一样的人,就像恶魔一样,变成完全的废物。”
亚裔身份认同与毒品的不解之缘
我们从亚洲而来,毒品管控很严,美国却恰恰相反,在大街小巷的流行音乐和电影电视里,毒品无所不在被描述得很“酷”,被流行娱乐文化重新塑造,让我也产生质疑。慧贞的故事在我周围有几个翻版,不论是曾经饱受压抑的成年人,还是不懂事的亚裔孩子。
当慧贞刚开始吸毒时,她的父母浑然不知。上学期间父母不允许她和朋友出去玩,然而很多亚裔年轻人或者留学生,来到美国不再受到约束,或认同美国身份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叛逆和自由。
不希望被传统文化束缚,融入同龄人、和心中的“美国人”社交圈来往是很多人的选择。慧贞们深陷“亚裔”与“美国人”身份纠结的时候,都想“逃离束缚”。然而,美国毒品触手可得,作为一些圈子中的“通行证”,一些想要“融入”的青少年误入歧途,这种行为不局限于亚洲移民,在青少年中也相当常见。
相关阅读:1/4美国青少年曾使用毒品,亚裔孩子更多是“沉默的受害者”
在父母设的宵禁之前回到家,扮演成功生活的乖孩子,而和朋友时是无嗨不欢的派对动物,是相当多亚裔青少年的写照;没有人正确引导我们怎么调节两个不同的身份,一些极端的“慧贞们”找到了方法,同时摧毁了自己。
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蒂芙尼-叶(Tiffany Yip)说:“亚裔美国青年彼此之间有很大区别。亚裔青年往往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形成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如何了解世界的方法。” (Whang, 2021)
孩子怕被抓到,
但是流行文化说很好
所以,父母需要为孩子的错负责吗?东亚人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克制,像慧贞这样的情况,在美国接触到很多诱惑,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Philippa Perry)解释,严格教养方式也会产生类似效果。当父母用铁腕手段管理孩子时,孩子对说实话会没有安全感。” 一些父母只是把孩子接触诱惑的机会拿走,从来没教会孩子如何自己面对诱惑与危险。
东亚父母时常采取的方式是,“如果你被我抓到xx,我就打死你。”类似的“教育”,并不是教育,而是恐吓。父母没有给孩子传达任何信息,教会了孩子恐惧,一种“不要被我抓到”的恐惧。
今年HBO的全球热播电视剧“亢奋”(Euphoria) 里超高人气的叛逆却坚强的芸(Rue)也有类似的状况。这部电视剧因讨论青少年吸毒在美国就饱受争议,在剧中, Rue心直口快但是染上毒瘾,她一次一次做出错误的决定,反复吸毒过量,对朋友和家人撒谎,偶尔受到疯狂毒贩子的威胁。
她只是个孩子,需要社会的帮助。虽然《亢奋》是给17岁以上观众观看的,但里面的角色大多是高中生,理所当然美国有大量未成年人在追这部剧。但是在《亢奋》独特摄影美术渲染下,演员们年轻貌美穿着时髦,在蓝紫的色调和迷幻音乐的衬托下,堕落似乎被美化成一种艺术。作为一个成年人,看着一个吸毒少女酷酷地说话,酷酷地和父母顶嘴,而这不是第一次,吸毒被美国流行文化美化。
哪怕我们都没吸过毒,但是肯定都看到过至少一个“吸白粉”的画面;比如,美国经典电视剧《绝命毒师》(Breaking Bad)讲述了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发现自己患有癌症后,为了支付治疗费用与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合伙变成了毒枭… 再比如《华尔街之狼》(Wolf of Wall Street) 里“小李子”大量吸毒,造成了一种有钱人吸毒是“华丽”和“解放”的习惯…
这样的美国电影/电视剧多的让人数不清,也许很多家长流行文化未必敏感,但是很确定的是,在美国毒品以一种堂而皇之的形式反复光辉的出现在电视音乐中,青少年很可能认识吸毒的同龄人。展开一场积极的谈话迫在眉睫,不仅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也是为了谈论毒品的危险性。
必须和孩子解释,
而且要心平气和
既然流行文化中毒品很多,那么不妨用流行文化(电影,电视剧,明星)作为切入。好莱坞有相当多明星因为吸毒过量而死亡,最近的悲剧就是死在芬太尼和可卡因手中的著名饶舌歌手麦克·米勒(Mac Miller)。或者,一家人一起看一部关于毒品的电影或纪录片也很好。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问一些开放式问题,比如,"你认为那些孩子为什么会吸毒?"或 "有谁问你要不要吸毒过吗?” 无论答案是什么,不该责骂和恐吓孩子,避免让孩子开始躲躲藏藏不愿意交流,也避免孩子故意去尝试不该尝试的东西。
哈佛健康博客《青少年与毒品与你的孩子交谈的5个提议》中提出:
“青少年如果觉得自己的观点受到重视,可能会更愿意参与对话并向你透露更多东西。在回应你的孩子所说的话时,务必使用非评判性的词语,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你有在认真听他们的心声。”
“Teens who feel like their point of view is valued may be more willing to engage in a conversation. In response to what your child says, use nonjudgmental reflective statements to make sure she feels listened to.” -Harvard Health Blog,《Teens and drugs: 5 tips for talking with your kids》
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UMass Chan Medical School)的卡维塔巴布(Kavita Babu)写过:“在街上(非法)买毒品就像在玩俄罗斯轮盘一样。” 我们需要和孩子说清楚——买毒品的时候,永远不能确定买的到底是什么,一次尝试的代价可能就是生命。
然后父母可以谈论法律问题--监禁和罚款,以及吸毒者遭遇暴力、被杀害或严重受伤的可能。然后,父母可以与孩子做一个“以防万一”的约定。当孩子在外面做了不该做的事并且身处危险的时候应该打电话给父母,保证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
这时孩子可能会问更多关于毒品的具体问题。通过从一开始就与孩子讨论这个问题,父母可以明确地展示他们的底线(不触碰毒品),但同一时间让孩子感到安全并且知道可以在感到危险的时候寻求父母的帮助。
哈佛大学健康博客也写道,父母应该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只要你答应我不使用大麻,你可以和你的朋友出去玩。” 而不是很模糊的说,“出门注意安全。”你可能以为在你告诫孩子别喝酒吸毒但孩子可能会把它理解成,“不要喝到晕倒。”
图源:NIH
做事实类科普,
不要回避细节
目前,越来越多州将大麻合法化(未成年违法),有很多华人家长感到恐慌。如果孩子从越小的年纪使用毒品,依然越有可能上瘾,但父母应注意不要别把大麻与其他毒品(比如海洛因,冰毒)归为一类,否则会引起反效果。后者的上瘾性与健康危害比大麻严重多了,如果让孩子误以为他们是一样的话,他们反而会认为既然大麻无伤害,可以使用其他毒品。
凯文-希尔(Kevin Hill),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精神病学副教授讲解了常人对于大麻的错觉:
"他们(一些医生)会到学校对100-200的学生说大麻是和芬太尼一样危险的。那是不正确的。" 他继续说道,“使用大麻的人不会去打抢CVS。使用芬太尼的人很有可能他们会吸毒过量而死掉。这是使用大麻不会有的情况。”
“People who are using cannabis are not going to knock off a CVS to fuel their habit. If somebody’s using fentanyl, they may overdose and that could be potentially fatal. That’s not going to happen with cannabis. ”
但是大麻的危害还是有的,希尔说到,"大麻的上瘾性比酒精少, 比阿片类毒品少, 但这不代表它没有上瘾性.。"
大麻合法化的州,图源:U.S News
而“更强的毒品”往往是阿片类药物(opioids),海洛因上瘾性非常高。通过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会压制疼痛感,创造一种暂时但强烈愉悦,很多吸毒者都表示要不顾一切重温这种美好,是一种几乎无法戒掉的毒品。其他在美国流行的毒品有冰毒(Crystal Meth),可卡因(Cocaine),氯胺酮(Ketamine)和各种致幻剂。这些毒品中很有可能被毒贩子混入其他更便宜但危害性更高的毒品。比如在海洛因里加芬太尼,这样上瘾性与效果更大,虽然可能会害死人,但能确保“回头客”。
芬太尼是近年来更加流行的一种合成阿片类药物,比海洛因强50倍,比吗啡强 100 倍。而杀人,只需要3毫克。相比于让人闻风丧胆的海洛因害死人需要30毫克,芬太尼明显更恐怖。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的数据,从 2019 年到 2020 年,阿片类药物(包括芬太尼和芬太尼类似物)过量死亡率增加了56%以上,在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去世的人里面就包括慧贞。
亚裔美国人经常被其他美国人视为模范少数族裔。我们将这些都归功于父母或自己的付出,归功于自己或家庭的勇敢和独立,我们漂洋过海来到人不知地不熟的美国渴望实现中产梦想。而成绩名列前茅,被各种名牌大学录取,毕业后任职高薪工作,不吸毒,不喝酒,不抽烟实现美国梦似乎是一部分孩子被写好该去完成的人生。
不论是照顾好我们内心那个孩子,还是自己的孩子,揭开内心的矛盾,对毒品开诚布公又轻松开明的讨论,找到适合的文化交接,是避免陷入毒瘾的根本。
吸毒不酷,成为理想中的亚裔也不酷,但是应该相信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自己真正的定义。
在下一篇,我们会全面介绍美国的防毒教育体系,以及家长和社区可以为孩子提供的帮助,敬请期待!
友情转发: 国会亚太裔核心小组(CAPAC)成员,包括众议员孟昭文(Grace Meng),将于7月23日(星期六)上午10:30 太平洋时间与“停止歧视亚太裔”(Stop AAPI Hate)、华人权益促进会(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CAA)、亚裔基金会(The Asian American Foundation,TAAF)和一些社区组织一起,召开 "从社区到国会:结束针对亚太裔仇恨圆桌对话" ,并集中讨论地方和州政府在结束反亚太裔仇恨和种族主义上做出的努力。
相关阅读:
那些年,一个华人移民作家的美国文化战争 | 文化战争纵横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