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童趣》到“兴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这是46岁的沈复回忆童年生活时写下的回忆录。
当时我们最怕的就是文言文,更别说这通篇221字的童趣了。虽然心中百般不悦,但“师之所逼,不得不惧”啊,所以还是硬着头皮把它背了下来。
若干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童趣,你会发现从第一句起,便是大道理。
小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兴趣为何物,只会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这种想象一定是基于“察”之上的。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
随着时间老去,想象开始变得现实,直到产生了一种具体的、能为之感到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给予你意想不到的力量。这个年头,社会似乎什么都不缺,真正缺什么?人才!
而说到人才,成才必定离不开兴趣。为昆虫撰写历史——法布尔从小就是昆虫迷;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哥白尼对星空到了痴迷的地步;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八岁即成诗;文艺巨匠——米开朗琪罗执着于对石头的眷恋;
从《童趣》到兴趣,走过了多少能人巧匠、文人墨客。什么夏蚊成雷,吐烟成云,什么丛草为林,虫蚁为兽,这些或只存在于儿时的记忆中罢了,如今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兴趣。培养一种兴趣,玩出一个名堂。
从《童趣》到“兴趣”,加上努力和勤奋。我们只为做一份自己爱做的事,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往期精选
出品:大学生传媒中心新媒体部
文字:高渝林
编辑:崔书磊 高渝林
审核:魏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