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 聚力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近日,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设立“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这是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又一新动作,双方在师资队伍、课程专业、科学研究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共识,落实了师资互派、管理干部互派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等具体合作项目。

作为本科高校,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目标,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脉搏,深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田沃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升级,毕业生就业连年保持在同类院校前茅,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锚定四个“融合”,人才培养赛出新优势

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个融合”上精准发力,探索出了一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可行之路。

校地融合走好人才培养“有用”路,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人才聚集、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增强在服务地方中智囊团、创新源和人才库的作用。学校先后与德阳、绵阳、南京、上海、重庆等地方政府部门和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并与这些区域80余家企业开展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开启了校地融合的崭新篇章。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展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农业技术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和返乡民工培训,选送学校中层干部在部、省、市、区级部门挂职历练,选送优秀学生到专业对口部门跟岗培养,让各类人才通过教与学有用武之地。

校企融合走好人才培养“适用”路,深化做实“校中厂,厂中校”校企融合模式,构建了“广、深、高”校企合作体系。学校保证每个专业有3-5个合作企业,建成33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专业全覆盖。与16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优化专业结构、制定培养方案、打造“双师型”队伍、研发科技项目、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多维度历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更好地适应企业所需,为企业所用,解决了学生学业与就业相衔接的“最后一公里”。仅2021年,学校就有26名毕业生分别进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吉利汽车技术中心、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博格华纳中国技术中心、(中国)瑞典奥托立夫、法国佛吉亚中国技术中心等国内外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均已成为汽车结构设计工程师和汽车电子测试工程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产专融合走好人才培养“专用”路,坚持专业建设在产业链上的原则,以“工业”和“科技”为核心,及时跟踪和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打通“出口”,形成具有张力的专业结构和具有活力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体系。瞄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接德阳重大装备、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技术应用、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工科专业,提升专业吸引力和人才培养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办学特色。与北京三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3D产业学院,与金蝶软件(中国)建成了新文科云管理智能财务产业学院,与四川长虹集团建立了长虹产业学院,共同培养相关专业的“专”“优”“精”人才。

产学融合走好人才培养“管用”路,以区域产业特色为依托,以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以培养人才的标准大于企业用人标准为目标,建立了学校、地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全方位参与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绩效评价、产学对接等教学活动,形成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群与京东合作在校内建立京东客服中心进行现场教学,毕业后在京东就业,并走上管理岗位,实现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积极选送优秀教师到行业(企业)接受培训,进企业车间实践,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负责人和兼职教师,打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互动互用、动态均衡的通道。聘请德国前副总理兼外长费舍尔为学校高级发展战略顾问,选送多名教师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学习深造,与日本对马医疗大学、日本对马医疗福祉集团共建对马医疗福祉班,开启学校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聚焦四个“新”,教学改革赢在最前端

坚持以“立足德阳、服务四川、辐射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持“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的办学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

建立新机制,释放新活力,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紧扣教与学,将教师述教与学生评教结合,述课与述学结合,新老教师一对一“传、帮、带”与骨干力量培养相结合,注重师德师风与教学实绩结合,破格提拔教学成绩突出、学生认同度高的教师,形成了尊教重教的良好风气,凸显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气象。试行新教学模式,紧贴新形势、新任务,以技术技能掌握和高质量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推行“三学期”制教学模式,实行理实同堂课和技能周考核、月评价制度,学生“错时学习,错峰就业”的成效显著。建立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机制,实施教学管理与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与教研水平、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能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等五大能力提升工程,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造合力。深化学生考查评定机制,以改革传统学分认定模式为抓手,构建通识教育、技能测试、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第二课堂”积分等综合学分认定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索新教法,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研立项、公开课、示范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教学督导、同行听课等方式,积极开展案例式、探究式、模拟式、互动式、移动课堂、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式等教学形式,整合“三段式”实习和社会实践,深化1+X证书试点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2021年,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奖6项、省级奖15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荣获国家级奖20余项,省级奖200余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建设新课程,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整体优化建设,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充分贯彻OBE理念,使学生更具能动性,学生所学即所需、所需即所用,为学生充分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构造、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2021年新增示范课程30余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5个,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示范课程17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

推出新课堂,深化课堂革命,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改变传统课堂模式, 提高学生的抬头率,让学生真正放下手机回归课堂。充分利用智慧教室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建设高质量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形势,创新开设了“实体课堂+云课堂”的“双课堂制”模式,深化课前、课中、课后师生的互动交流与反馈制度。以良好的云课堂建设为基础,为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疫情防控期间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保障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了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两不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学生考研上线率连续保持在10%左右,部分学生被985、211高校录取。




扣紧四个“协同”,人才育出高素质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重点,引导学生立德修身,向上向善全方位发展,培育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多角度提升学生品格修养。

“大思政”协同育人,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坚持党建引领,切实推进党政协同、师生协同、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线上线下协同的育人局面。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思政课程实训中心(室), 落实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为学生讲形势政策课的制度,充分利用“易班”“慕课”“微课程”等现代技术手段,邀请已毕业的优秀校友或学生干部举办职业生涯、就业创业等讲座和分享会,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引导和职业精神培育,促进育人资源最大化整合、育人方式最优化创新、育人效果最大化提升。学校“大思政”的做法被人民网、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四川省高等院校党建理论研究会提名为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党建创新案例。

体教融合协同育人,在强身健体中塑造品格。学校与中国摔跤协会、四川省足球协会、四川省田径协会、四川省健身协会、四川省搏击运动协会、四川省跆拳道协会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设高标准天然草灯光运动场、现代化室内多功能健身中心、运动员康复中心、运动员公寓等设施,将体育竞技项目、体育文化引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推进高校服务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过程中,培育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敢于奋斗的意志和品格。

校园文化与环境协同育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凝聚力强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优秀校园文化。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和民族歌舞团,定期举办“工科秋韵晚会”“校园运动会”“技能文化节”“主题网络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立足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2021年7月,学校扩建项目龑江学村一期正式投入使用,集“教育、文化、旅游、康养、体运、农技服务”功能为一体,构建校园、家园、乐园为核心的全龄化、泛教育科教职教基地,发挥以优美环境熏陶人的作用,努力打造“人人为师、处处得学”的国际化高等学府。

管理与服务协同育人,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同向进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秉持“管理也是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作用,将立德树人体现在学校、班级管理之中。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在线上线下设置了“校长信箱”,实行校长接待日制度,畅通学生诉求和反馈渠道,对特殊学生群体实行“一对一”服务制度,给予重点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和兄弟姐妹般的情谊。针对民族学生专门成立了民族事务部处理相关事宜,在民族节日期间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活动,让民族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乡的节日气息。建立学生民主管理制度,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推进“自信、自尊、自律、自治”教育,成立了学生自治委员会,推进“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参与管理学校”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建设,广大学生增强了“要我”为“我要”的能动性。




坚持“四化”引领,国际办学闯出新格局

积极响应教育对外开放的号召,敢为人先,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抢抓“一带一路”先机,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老挝、尼泊尔、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国际化办学新路子,学校已经成为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

留学生管理模式立体化。专门成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部,统一高效管理留学生事务,制定工作激励考核机制,鼓励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建设工作。同时,设立专项奖金,奖励在国际化工作中成效突出的二级学院和个人。在留学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过程管理,细化培养模式,构建了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为基础,强化专业职业能力为主体,突出中国文化学习教育,突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一基一体两突出”)的立体化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成效显著。近年来,留学生参加中国国家汉办举办的“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比赛,作品《我的中国情缘》短文获得第一名,参加“四川省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留学生组决赛”,获得省级三等奖。

培养模式多元化。在留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英语教学改革,开设《跨文化沟通》《中西文化比较》等选修课程。针对不同留学生的国情、文化背景以及学习习惯的差异,实行小班制教学、大班制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月活动,建立留学生学习互助制度,让留学生更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互联互通。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进修实习、开设专升本升硕、本升硕国际班等举措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2018年,老挝前常务副总理宋沙瓦•凌沙瓦阁下及时任老挝教育部部长线德安•腊占塔本女士先后到访学校看望留学生,对留学生取得的各项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部分留学生毕业后就读兰州大学、西南大学、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其余留学生毕业就回国到政府机构、中资企业就业,成为我国与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纽带。



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始终是学校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学校大力引进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等国的外籍教师,主要担任语言类和跨文化沟通类课程教学及组织学习沙龙等,组织引导外籍教师参与教学研讨会及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师的国际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学校委派教师分别到加纳、美国、泰国、德国高校参与汉语志愿者工作,选派260余人次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老挝、泰国、尼泊尔、孟加拉、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进行考察交流学习。下功夫引进海外学习归国的优秀人才,在校承担专业课程或语言类课程教学,为学生出国留学、游学提供辅导与协助,指导学生组织开展国际化交流活动。

专业设置特色化。与德国高校和行业机构深度合作,先后同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德国工商大会、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TUC)等展开合作,建立了“中德(四川)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中德汽车学院”,开设TUC2+2双文凭项目,打造了一条从专业构建到职业资格认证,再到科研深造的专业发展道路。与日本医疗大学、日本对马医疗福祉集团组建了护理国际班专业,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等工作的高级护理专业人才,正在全力推进康养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中国标杆性养老设施旗舰店的建设、学生实训中心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康养设备生产基地的建设。

学校负责人表示,设立“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这是双方师生“起舞”创新、“领军”创业、“赢在”未来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学校将矢志不渝地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出实招、下真功、见实效,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奋力走好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往期精选

● 学校设立“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

● 高考倒计时30天!奔赴一场与SCIT的约定~

● 学校在四川省第三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评审中获得佳绩

● 学校多措并举确保“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活动”取得成效



出品: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新闻中心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融媒体中心

来源:党委宣传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  教务处  招生就业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部

编辑:脆  脆

审核:高  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