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淡水生物多样性恢复陷入停滞
说到水体生态,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海洋。确实,作为占比超过世界总面积70%的自然系统,海洋幽深的表面以下蕴藏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物种,至今对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自然完整性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利用与生态价值。而与此同时,淡水生态系统尽管在规模和物种多样性等层面相对逊色,但其为生态圈的完整以及陆地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其中最明显的作用体现在,淡水系统可充当它们的饮用水源或休憩地带。然而在19世纪社会开启了工业化的步伐以后,淡水资源及依附于淡水的生态物种越来越面临着来自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压力,同时气候变化等自然危机也正挑战着淡水生态的现状。
而在工业化最早起步的欧洲,当地淡水生态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恢复时期进入了最严峻的阶段,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并确保《欧盟水资源框架指令》(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的有效执行,欧洲大部分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采取了包括强化污水处理等环保措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这些行动收获了不错的效果,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的淡水资源污染和酸化问题得到较大缓解。为了持续地了解当地淡水生态修复工作的实际效益,以彼得·哈斯(Peter Haase)为代表的科学团队开展了一次淡水生态多样性研究,并发现了这些环保行动所带来的乐观局面正逐渐成为过去式。
图源: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根据科学团队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们选取了22个泛欧洲地区国家自1968至2020年期间采集的接近27,000个河流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两大研究问题:1)科学家们希望通过欧洲淡水河流内无脊椎动物的世纪数量、功能多样性以及无脊椎动物内部多样性等指标检验环保行动的效应是否仍然持续;2)他们希望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
从宏观角度看,在1968-2020年间欧洲淡水无脊椎动物的数目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17%,无脊椎物种多样性的年增长率则为0.73%,尽管增幅不算特别明显,但总体上当地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图源:Nature
虽然长期的趋势较为乐观,研究时间线的拉长也有助于科学团队进行稳定的数据对比,这样的方式却极有可能掩盖了阶段性的状况波动。为了更好地体现行动效益在短期内经历的客观趋势,科学家们以每十年作为一个窗口期进行细化,同时为了确保地理代表性和时间可对比性,他们只会选取至少在8个国家内超过250处地点采样的年份进行分析。
图源:Nature
在此基础上,科学团队制作了1995-2015年间20年的相关数据趋势图。从中不难发现,包括无脊椎动物数量、无脊椎物种多样性等关键指标的增长速率在21世纪10年代后都呈现了下滑的迹象,其中在某些特定年份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这表明欧洲淡水生态的改善在近年来后劲不足。
科学家们对该研究结果的成因也进行了分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河道上不断修建的大坝等水利工程,它们不仅增加了河道的含沙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流的数量和走势,甚至可以影响到河岸的局部气候,为无脊椎生物的生存带来不确定性;同时,当地河流盆地城镇化和产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加剧或淡水富营养化的效果也不可忽视;最后,某些强势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可能给当地淡水生物种类数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考虑到淡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欧洲地区淡水生态的恶化,专家团队建议,当地乃至全世界政府都应对其淡水资源保护策略进行重新评估,在将气候变化等实际因素纳入考虑的基础上,制定与时俱进的新思路和策略。
(注:本文仅供资讯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译者:谭牧遥
译者系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BCGDF)国际部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BNU-HKBU UIC)全球化与发展(GAD)专业联合发起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
审核:Samantha
编辑:Samantha
【资料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400-1#Sec2
往期阅读:
长按关注
联系小编:
010-88431370, 18910282583
投稿信箱,欢迎来稿:
v25@CBCGDF.org; v66@CBCGDF.org
专门报道海洋与湿地等前沿动态, 为学术研讨活动提供公益支持,服务我国广大海洋与湿地科技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