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大部分汞源于人类活动
甲基汞(MeHg)是一种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强毒性毒素。食用海鱼威胁到全球人类的生存,预计到2050年其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将达到19万亿美元。联合国《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旨在通过减少人为排放来减少人类对汞的接触。据信,人为汞排放使海洋表面汞水平自工业化前时代以来增加了三倍。然而,为了量化人为汞排放增加海洋汞水平的程度,估计天然汞含量至关重要。
来自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结合对海底热液喷口流体、羽状水流、海水和岩石样本的观察,量化了大西洋中脊跨大西洋Geotraverse热液喷口所释放的汞。研究发现,其中大部分(67-95%)富集在排出流体中的汞被迅速稀释,达到海水本底水平。一小部分汞(2.6-10%)被清除到跨大西洋地质穿越丘岩石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估计每年1.5-64.7吨的汞通量来自大洋中脊。与人为输入相比,这种热液通量较小。这表明,海洋中存在的大部分汞一定是人为来源,实施《水俣公约》中概述的减排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全球海洋中的汞含量,进而降低海洋鱼类中的汞含量。该研究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图:《水俣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23年10月底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图源:Minamata Convention
2013年,联合国通过《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旨在尽量减少环境中的汞污染,以保护人类健康。人类汞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食用受污染的鱼类,这些鱼类会积聚溶解在海水中的汞。据估计,人为活动使全球海洋汞储存量增加了21%。然而,这一数字很难核实,因为在人为排放开始之前,海洋中存在多少天然汞尚不清楚。因此,很难说这些因素对鱼类体内汞含量的影响有多大。
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研究人员对大洋中脊(世界海洋中的火山活跃区)热液源的汞排放进行了首次全球估计。
研究人员表示,“综合观察表明,积累在热溶液中的大部分汞在海水中被稀释了,只有一小部分在当地沉淀并留在海底。总体而言,与人为汞排放相比,大洋中脊的全球热液汞通量较小。” 研究人员希望严格执行《水俣公约》规定的减排措施,将降低鱼类和人类体内的汞含量。
编译:Sara 审核:Daisy
参考资料:
1. Natalia Torres-Rodriguez et al, Mercury fluxes from hydrothermal venting at mid-ocean ridges constrained by measurements,Nature Geoscience (2023). DOI: 10.1038/s41561-023-01341-w
2. UNEPGlobal Mercury Assessment 2018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Chemicals and Health Branch, 2018).
3.https://doi.org/10.1038%2Fs41467-021-23391-7
4. Outridge, P. M., Mason, R. P., Wang, F., Guerrero, S. & Heimbürger-Boavida, L. E. Updated global and oceanic mercury budgets for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Mercury assessment 2018.Environ. Sci. Technol. 52, 11466–11477 (2018).
5. Lamborg, C. H. et al. A global ocean inventory of anthropogenic mercury based on water column measurements.Nature 512, 65–68 (2014).
相关阅读
如何终结长达数千年的有毒汞使用 | 纪念《水俣公约》10周年
长按关注
联系小编:
010-88431370, 18910282583
投稿信箱,欢迎来稿:
v25@CBCGDF.org; v66@CBCGDF.org
专门报道海洋与湿地等前沿动态, 为学术研讨活动提供公益支持,服务我国广大海洋与湿地科技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