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弹巴赫的疯子曾预言音乐会2065年后不复存在!
弹巴赫的疯子丨古尔德
1965年,钢琴家古尔德的一句戏言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他后来回忆说:“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预言现在我们看到的音乐会100年后将不复存在,它的功能将被电子媒体所代替。这种言论对于我来说并不算激进。但是我的言论从来没有像这一条那样被广泛引用——引起如此多的争论。”
著名钢琴家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于1932年出生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后来,他进入多伦多音乐学院学习。1947年,在多伦多交响乐团的协奏下初次登台演奏;1955年,第一次在美国的华盛顿登台演奏。这次演奏取得巨大成功,在整个美国引起了轰动,从此他便一举成名。
古尔德是一位对钢琴演奏艺术有很大影响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曲目相当广泛,但以 演奏巴赫的作品最为著名。他的演奏风格十分华丽、优雅,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以跳动 般的节奏使乐曲变得异常流畅。
在现代钢琴演奏家中,古尔德比较热心于音乐录音事业,相对来说,他的唱片录音要比舞台演出多得多,因此曾被人们称为“唱片钢琴家”。
我相信大家对他应该不陌生吧,现在许多的唱片,都是他的.....所弹的,最多的是巴赫的作品(古尔德终身不渝地偏爱着巴赫的作品,由此他在巴赫的演奏上留下了极为卓越的功绩)。他的演奏旋律线条优美动人,各声部流畅明确。他以训练有素的手指、均匀及独立的能力,使各音符、各声部有机而美秒地连接起来,使人感受到音乐内在的跳动和朝气蓬勃的精神。巴赫的作品,除极少数外,都没有速度标记,一般都是根据动机或主题的性格以及节奏音型去决定采取何种速度。古尔德曾称不知道巴赫作品有传统的规定速度,因此他的演奏有时快得出奇也有时慢得出奇。在他的赋格演奏中,由于他对声部的敏锐分析,对乐谱的彻底研究,对对位法的热爱,加之快速的节奏与巧妙的触键艺术结合起来,使他的演奏段落分明、节奏明确、音乐平衡。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位钢琴家能像古尔德这样正确处理各声部之间的纵横关系,能这样得心应手,驾驭自然,而想象力又那么丰富。
格伦·古尔德生前是公认的诠释巴赫作品的权威,其录制的《十二平均律》被尊为钢琴演奏的“旧约全书”;同时,他的怪癖、极端的性格堪称和艺术造诣齐名,比如他弹奏时必须坐的那把“破椅子”、出了名的怪脾气。通过音乐会上播放的纪录片,我们得知这远非古尔德的全部——我们除了看到神奇的破椅子和他弹奏时的风采外,生活中的珍贵镜头让观众了解古尔德其实也是温柔、善良、幽默的,甚至也是很迷人。那段他和爱犬嬉戏的场面也在提醒我们,古尔德还是一个忠实的动物保护主义者……
古尔德还有两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习惯:他从不重复录制同一首曲子和热衷于试验新技术。但是这二者在1981年时起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改变了一些事情:出于对录音技术巨大变革的好奇,古尔德走进录音棚重新录制了一曲25年录制过的作品——正是昨天音乐会上播放的《哥德堡变奏曲》。
其实有人对古尔德一直有些看法....可能一般人眼里古尔德是那种只能演奏BACH之类的巴洛克,要么是那些现代音乐,对浪漫主义是不屑一顾的,对贝多芬与莫扎特进行扭曲。不在正式场合演奏肖邦或李斯特。好像对浪漫主义这一块很不感兴趣。但是只要听过他的BACH都会被一种浪漫主义气质所吸引,无论是《哥德堡变奏曲》或是《十二平均律》。这就是古尔德的矛盾。他的BACH比其他人的更生动活泼,更富有人情味(当然BACH并不是那种很“宗教”)。现代演奏家其实逐渐的使用古尔德的风格。
再说古尔德的BRAHMS,Op.116、117、118这几部间奏曲可称得上是小品,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这也是BRAHMS晚期之作,秋风萧瑟,对克拉拉的一种思念(我说的可能不准确)。我听过这部作品的很多版本,波格莱里奇其也有录音。很明显古尔德演绎的更为丰富多彩,充满张力!
古尔德的风格有些偏向感情的流露而非技巧的炫耀。其实还想说的就是,他的巴赫,之所以说是他的,是因为他不同与一般的演绎方法,方式和思维,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他还是一位完美主义者,总是要求以最好、最完美的,其实这也就是他喜欢灌制唱片的原因,留住完美。
他有种倾向,把装饰音的演奏降低到最底限度,演奏上完全不寻求优美动听,他好象要展示一个最极端纯粹的、超现实的、形而上的BACH世界。从外表看有点冷冷的机械感,但绝对不是机械的演奏。我看他的演奏录象,有朝圣的感觉。但是不可否认,他弹的巴赫是最不同的、最古怪的 ,可是可以说是最接近咏叹调的处理。是我听过的最感人的演奏——圣洁,不是脱俗那种,而是天生就不吃一点人间烟,。自闭的内省与沉思,充满了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