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说:“我从不把《哥德堡变奏曲》当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体验!”

2017-05-29 大猫 生活在古典音乐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326tdzlb&width=500&height=375&auto=0Rosalyn Tureck plays Schubert






图雷克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1、不同的巴赫风格丨安吉拉•休伊特谈古尔德、图雷克;2、每个音符都彷佛是穷究一生思索后,才被精采地弹奏出来丨听图雷克演奏巴赫



提起巴赫的键盘曲《哥德堡变奏曲》,人们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已故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Glenn Gould)对它传奇性的演奏。就象这首变奏曲以主题开始,经过30个变奏后又以同样的主题结束一样,古尔德的录音生涯也从1955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开始,在1981年以再次录制这首曲子而结束,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大循环。

很多人曾问过古尔德:“你最欣赏谁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尔德的回答总是:“女钢琴家图雷克(Rosalyn Tureck,1914~)。”这个很陌生的名字是谁?恐怕知者不多。当我写作这篇文章时,身边的喇叭里传出的正是图雷克最新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DG 459599-2)。




有一种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由古尔德首先推广开来的。其实并非如此。著名的女羽管键琴演奏家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才是名副其实的先驱。

正是她的演奏和1933年灌制的著名唱片使这首曲子逐渐传播开来,被钢琴家和大众所接受。图雷克也是最早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之一。早在30年代,她的音乐会曲目中就已包括了这首作品。那时,古尔德才刚刚降生呢!由于作品的原谱上很少有速度表情记号,留给演奏家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各个演奏家的处理方式差别很大。从30年代至今,上百种唱片版本先后涌现,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其中最著名的一直是兰多芙斯卡的两种羽管键琴版(EMI和RCA各一)、古尔德的两种版本(Sony)以及匈牙利钢琴家希夫的版本(DECCA)。



根据最早的巴赫传记《天才巴赫的一生及其作品》(弗克尔1802年出版)中的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为身患失眠症的凯塞林克伯爵所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他消磨漫漫长夜,减轻失眠的痛苦。“哥德堡”是伯爵身边的羽管键琴演奏家的名字,也是巴赫的学生。变奏曲由一个主题及其30个变奏组成,在30个变奏之后,主题再现,圆满地完成一个循环。伯爵对这首曲子着了迷,慷慨地赐给巴赫100个金路易,相当于巴赫一年的工资。《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曲名并不是巴赫起的,而是传记作者弗克尔在巴赫死后起的。巴赫自己称它为“包括一首咏叹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现在一般都用钢琴演奏)。

这首作品看似平常的变奏曲,实际上却是精心安排的。它的变奏都建筑在主题(咏叹调)的32个小节的低音线上,这个数字正好是作品的段落总数(30段变奏加上首尾两段主题)。更奇妙的是,主题低音线上的音符数也是32个!在30个变奏中,大多数变奏的长度是30小节。第3、9、21、30变奏是其一半(16小节)。唯一的例外是第16变奏。这是一首47小节的法国式序曲。




以第16变奏为分界,30个变奏可分为两组。第二组明显比第一组复杂。也就是说音乐的进行渐趋复杂,直到最后骤然回到平静朴素的主题,给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奇妙感受。更奇妙的是,第3、第6、第9、第12变奏直到第27变奏,每隔3首就出现一首卡农(严格的对位模仿,合唱中常见的轮唱即为一例)。这些卡农的音程渐渐扩大,从同度卡农(第3变奏)直到9度卡农(第27变奏)。象这样精心构思的作品是极为少见的。穿插在这些卡农曲间的是一些较为自由的变奏,有的是技巧难度很大的双键盘曲,有的近似托卡塔,有的犹如小赋格曲(第10变奏),有的是舞曲风格(第4变奏是帕斯皮耶舞曲,第7变奏是吉格舞曲),有的是古协奏曲形式。第30变奏特别引人注目,它活象一个音乐玩笑,将两首民歌(“我好久没和你在一起”和“卷心菜和萝卜把我赶走”)的旋律和咏叹调主题交织在一起。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虽然魅力非凡,但不容否认,它带有明显的古尔德个人标记,并不是很纯净的巴赫风格。与之相比,美国女钢琴家图雷克的演绎显然更合巴赫的原意,难怪古尔德也对她大加赞赏。今年85岁的图雷克60多年来一直以演奏巴赫作品闻名,曾被著名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誉为“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很可惜,她以前的唱片都是小公司出版的,国内见不到,故此名气很小。事实上,她可能是钢琴家中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的一个,也是演奏它时间最长的一个(长达60多年)。我正在播放的这张CD已是她的第6次录音了!

DG公司对这次录音非常重视,把全长91分钟的两张CD包装在一个漂亮的纸盒里,配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说明书,并给CD加上了“乐谱功能”(CD-pluScore)。将CD放进电脑光驱,按照屏上指示安装好“乐谱”图标后,就能边欣赏音乐边读乐谱。一个黄色的光标会随着音乐的进行在乐谱上移动,告诉你现在演奏到了哪里,非常直观,对学琴者尤其有用。



和许多钢琴家一样,图雷克在晚年渐渐进入了更平静、更深邃的升华境界。每个音符、每个变奏都被她处理得异常清晰、端庄。由于她严格遵守巴赫的反复记号(很多钢琴家省略了反复部分),所以演奏时间也比绝大多数版本长。在敏感的指触、纯正的风格感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演奏家是位84岁的老人。这是稳重内敛、宁静致远的演绎。正如她本人所说:“我从不把这部作品当成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聆听这位“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曾任纽约爱乐首位女指挥、朱利亚德学校教授的图雷克来演奏,在《哥德堡变奏曲》中体验生命的多姿多彩吧。这是不是继兰多芙斯卡、古尔德、希夫之后最重要的《哥德堡变奏曲》唱片,我不敢断言,希望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证明此言不虚。

每晚巴赫系列:1、索科洛夫演奏《法国序曲(BWV 831)》;2、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与巴赫《哥德堡变奏曲》;3、细说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丨格伦·古尔德演奏巴赫《第七钢琴协奏曲》(BWV1058);4、《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5、他如何诉说人世间无限的悲痛丨古尔德演奏《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BWV903;6、盛原老师演奏《哥德堡第29、30主题变奏曲》;7、每天一首巴赫丨唐瑾演奏巴赫《第二套帕蒂塔》BWV826;8、苏黎世芭蕾舞团演绎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9、我们相互了解,在黑暗中并肩漫步丨巴赫管风琴圣咏《最亲爱的耶稣,我们就在这里!》BWV 731;10、佩莱西亚演奏巴赫《第五号法国组曲》 BWV 816, “Courante”;11、盛原《漫谈巴赫键盘乐作品》;12、三首巴赫《阿列曼德舞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