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松年:龚鹏程与南洋

2018-03-12 龚鹏程大学堂

  


杨松年:龚鹏程与南洋

 

    最早与龚鹏程先生结识,是在三十多年前台湾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举办的“第一届古典文学国际学术会议”上。巧的是,当时我们发表的都是关于“诗史”的论文,我们谈得很投机。这个会议,打开了我到台湾参加会议之门,因此和龚先生接触也多了。后来我负责新加坡同安会馆召开的传统文化学术会议,即常邀请龚先生发表论文。龚先生、我、台湾,南洋就这样接上关系。

 

龚鹏程南洋文化研究的推动

 

    1995年秋天,在台北和平东路的一家咖啡馆里,龚先生知道我到台北,住在台师大综合大楼,约了几 33 38554 33 12945 0 0 2126 0 0:00:18 0:00:06 0:00:12 2648朋友一起喝咖啡。那时他兴致很高的说他将创设佛光大学,并讲说他的创办书院式大学的构想,希望我能参加。

    1995年我五十五岁,是我新加坡国立大学合约期满的时刻。龚先生当是早知道这点,所以才安排这一聚会。可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后来延续我五年的聘约,就电告龚先生不能参与了。

    这五年间,他不断将学校的各种文件资料寄来新加坡给我,实深感动及感激。2000年,我年满六十,将近退休时刻,他又致电给我,说我应该可以来了。诚恳的态度确实感动了我,虽然当时我和孩子在新加坡创业,但还是决定到佛光大学任教。

    当时我的其中之一的感受是,多年来和龚先生的来往接触,暗地里已有一种要以世界的眼光看待文化传播的共识。这种共识,当是他积极要我到台湾讲学,以及之后我们在促进南洋研究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紧密合作的重要因素。

    2000年我踏上佛光大学讲课之旅,开讲中国文学评论、世界华文文学和研究方法。2001年,他希望我加入一项“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计划”,2002年他鼓励我带领二十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到新加坡、马来亚游学,在当地举办学术讨论会,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亚南方学院、宽柔中学、马六甲培风中学、金同厦会馆,吉隆坡星洲日报等等。

    回返台湾后,佛光大学老师与研究生深为马来西亚华社维护民族教育的精神行为所感动,决定成立台湾南洋文化学会,来推动南洋文化文学的研究。学会多次在台湾、西马来西亚举办会议。

    2008年我从佛光大学退了下来,原想结束学术工作,静下来休息。不料两年后,台湾南洋文化学会的主席由佛光大学老同事谢正一先生和龚鹏程先生先后接任,他们加上好友唐山出版社陈隆昊先生,一再希望我不能就这么不理因我而诞生的这个学会。在他们的劝告下,我又再负起和他们一块推动台湾南洋文化学会的工作。

    龚鹏程、谢正一、陈隆昊诸位先生对南洋文化探讨的热心是令人感动的。大家的努力催生了一份华人文化研究学报半年刊,也催生了一个世界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目前已举办了许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系列世华民间信仰论丛。这一切,都和龚鹏程先生编织的南洋文化梦有关。

 

龚鹏程的南洋观

 

    龚鹏程先生的南洋梦,又和他的南洋观有关。

 

    一。在华人文化研究创刊号,他发表一篇长篇论文≪海洋文化论纲≫,文章批评人们将海与土地对比来论文化,并把文明分为大陆型与海洋型,以中国属于前者,而西方属于后者。大陆型的特征是农耕,海洋型是商业,前者保守,落后,后者开放,进取。他直接表示,这样的见解是荒谬的。事实上,自商而后,中国商业一向发达,"元明以降,华人大量移民东南亚并往来海上贸易,世界各地也以中国为主要贸易对象,远涉重洋来做生意,海洋经济极为热络。”在西方还没有东来之前,中国的航海知识与技术,已经是非常进步的。

    龚先生也指出,由于上述的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对比,遂衍发欧洲霸权的殖民文化是富与强,而中国文化之贫与弱的看法。事实上,这样的看法只是显示海洋文化的世俗价值,但是海洋文化价值还有其神圣的一面。在中国的信仰文化中,就多有海洋神圣文化的记载。

 

    二。正是这种对海洋文化的重视,构成他从世界角度探讨各地华人文化文学的基础。

    华人移民世界各地,龚先生称之为散居中国。他在一篇题为《二十一世纪华文文学的新动向》的文章中表示:中国传统疆域,不仅指本土直辖的中原地区,也包括着琉球、台湾、越南、日本、韩国、暹罗、爪哇等地,南海被称为南中国海,与东海在韩被称为中国海道理相同,其实均为中国之内海。这个疆域中的南沙东沙西沙群岛也因此被认为乃中国固有之地。

    他又表示:在中国体系逐渐瓦解、中国义涵及领属逐渐缩小的同时,中国人的世界扩散行动却越来规模越大。他的意思是,中国人散居于世界各地了。北走欧美、加拿大,东入日本、韩国、琉球,南则中南美、东南亚、澳洲、纽西兰、甚或非洲等处,无不有华人踪迹及其所形成之华人社会。而“存文保种,具体显示在散居中国人世界各地办中文学校、推广华文教育、办华文报刊上,发展华文文学,亦为其中之一端”。

    然而应当如何看待散居各地的华人文化文学呢?龚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表示:“在一个新的全球—地方关系架构中,世界华文社会公民概念和有限范围公民概念其实是兼容的,因为华文写作之作者本来就不限于华人。许多非华裔且分居各国的作家,怎么用国族论述来描述呢?而大量华人移民,又早已使传统国籍与疆界难以界定,马来西亚作家俄而移居台湾,俄而台湾作家入籍北美,俄而香港作家移散于台湾、美国、加拿大、英国,或中国作家旅于欧澳,还有许多非华裔的优秀华文作家,他们属于哪一国不易确定,也不重要(或不再那么重要)。华文作家唯一不变的身份,只是他的华文写作。因着华文的书写,使得现在世上已出现一种新型的空间—地域关系,华文文学有能力越过疆界,打乱疆域,所以它们卷入到非领土与再领土化的复杂互动中,造成边界与空间的关系改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以其边界、国籍或疆界来界定、区分食物,因此对国籍与疆界就不能看得那么重。流动的作家,既允许对他流居的各个地方有感情,有忠诚,也必然会因他参与了整个华文文学书写体系而有属于世界华文文学社会的意识。”

    其次,他提出世界华文文学全球符号的看法。他说:“在世界华文文学社会中,不但在国家内部存在着矛盾与差异,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亦是可以存在着差异的秩序。”“这个空间中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并且是一种不需要统一在单一国家法令制度下的多样性,是透过跨国组织与资讯网路所整体表现的新秩序。华文文学,以文字符号及文学作品组构而成的这种超国家社会,亦具同样的性质。”

    他总结说:“过去,我们说文学界时,这个界,只是国家内部的一小块疆域,是烽火外一处小小的、让人心灵暂时栖息的桃花源。现在,文学界却已形成了超越国界的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纪新世界中,新的秩序当然还有待建立,因此我建议采用这个架构和思维来正视华文文学书写已然全球化的现象,摆脱近年本土论述和散离认同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动态地建立我们共有的华文文学新秩序。”

 

    三。由于关注南洋,如何促进南洋的研究,成为他关心的心曲。他多次接受出席新加坡同安会馆举办的传统文化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其后鼓励佛光大学师生组团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游学,就是他关心南洋心曲的表现。

    这心曲,更具体的呈现在和佛光大学师生共同创立的台湾南洋文化学会上。他在2013年创办的华人文化研究学报发刊词说:“我们南洋文化学会,是2003年创立的,光阴荏苒,竟已十载。当年同仁等因热衷于探索南洋文化而成立此会,屡赴新马泰越等地采风搜俗,考文析疑,于兹回顾,固足乐也。"

    不过,南洋华人文化,只属世界华人的一个环节,虽然是了解南洋是华人移居世界的关键,他的眼光更涉及世界华人。龚先生在同一篇发刊词中说:华人由中原地区移居散布于世界的历史,究竟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楚。研究上古史的朋友,颇主张北美印第安人即属早期华夏民族移往者,又颇有人认为法显已到墨西哥,穆天子西征则去了埃及。至于西北之戎、匈奴、突厥逐渐遍布中亚细亚,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早期并未形成统一的华人概念,史迹也较模糊,考证家众说纷纭,均不比宋元以后明晰。尤其是元代大拓疆土,横跨欧亚,海路也大获发展,华人遂遍各洲洋。厥后西北民族外移渐少,东南诸省涉洋远去者日多,渐成今时华人遍布五大洲之景观。因此,要了解世界华人移民及文化之发展,明清的南洋移民状况乃是关键。”

    也就是这样的认识,在2013年台湾南洋文化学会打算创办一份学报,我原建议学报名称为:南洋华人文化研究,龚先生则建议改为华人文化研究。他表示:“近来又颇觉得研究南洋亦不能为南洋所限,因为南洋文化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华人移民与当地文化的互动。而南洋华人移民,又是华人走向世界的发轫。我们的眼光,应由南洋而及于世界华人。举例来说,孙中山先生革命反满,其时南洋华侨即是整合在世界华侨整体力量中的,不宜孤立视之。”

    龚先生的意见深获大家赞同,学报最后定名:华人文化研究。不过南洋还是这份学报关注的重点。

    发刊词中,龚先生说:由此,我们乃由南洋为起端,发兴编辑这一本≪华人文化研究≫期刊,希望能建立一个华人文化大视野角度的研究传统。”又说:“当然,华人文化研究是个再大不过的题目,我们不可能包山包海,什么都研究,我们只是提倡一种刚才讲过的华人文化大视野,什么问题,希望都能透过这样的视野去观察。其次,我们的研究,仍将立足南洋,由南洋而及于世界华人文化,或由世界华人文化看南洋。”

    现在我更加清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至这个世纪初,龚先生之所以积极延聘来自新加坡的我、开设世界华文文学及文学传播课程,并且大力支持成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及架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网站的原因。

    我当时成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架设世界华文文学网站,就是希望让世界华文文学走向佛光,并让佛光文学研究走向世界。佛光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除了架设文学网站外,集合台湾、大陆,以及东南亚师生世界华文文学评论文学作品,出版研究丛书,就是让南洋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接轨心态的具体呈现。

    龚先生这种心曲发展的高峰,呈现在和佛光大学师生合力创设的台湾南洋文化学会,以及后来成立的世界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中心上。

 

结语

 

       台湾南洋文化学会于2003年成立,也曾举办多次学术会议,但更积极的展开活动,是2013年以后的事。2013年后,谢正一和龚鹏程两位先生担任台湾南洋文化学会会长,积极推动学术活动,出版了≪华人文化研究≫半年刊,每年举办多届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世界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中心”。

    中心:1.每年举办一至二次国际学术会议,在不同地区召开。2.定期出版民间信仰文化研究学报。半年刊,一年两期。3.出版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丛书。每年四本。4.积极联络民间寺庙,达成研究与寺庙的联系。目前是全球南洋研究界最生猛的劲旅呢,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多跟我们联络!

(杨松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所专任教授、世界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团主席)

 

附录一:华人文化研究论文举例:

 

第一卷第一期

 

龚鹏程,海洋文化论纲

杨松年,从一家商业公司信件论战前新加坡陶瓷贸易

陈炜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辜鸿铭《论语译英文,学而篇》译笔试论

王琛发,青莲教下南洋:马来亚最早期的瑶池信仰

赵轩,三个影视文本与一种文化想象:从好莱坞电影看泰国文化的西方接受

南治国,余淑渝,同德书报社与新加坡华文教育

阮清风,论中国明清民间教派与越南南部近现代民间教派的关系

李志,早期南洋华文小说的当代解读:文学传播语改良社会华文小说

姚梦桐,邱菽园(檀榭诗集)的出版及其意义

关瑞发,论许云樵的第一本书:诗集《浮云》

詹宇霈,论泰国世界日报《湄南诗园》的经营

 

第一卷第二期

 

高国藩,敦煌唐人祭祀巫术与旅游俗文学

卓克华,台湾新北市三重区镇安亭的初步调查

刘家军,朱熹与安溪佛国碑的联系考证

关瑞发,三保重来: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对南洋种族宗教和谐的贡献

叶钟铃,南洋华人大伯公信仰:综述历年学界各家论说与讨论

杨松年,由泰国神牌论述当地的关圣帝君崇拜

朱文斌、林伟,画一幅女人众生相:论马华作家李天葆笔下的女性悲剧形象

赵轩,恐怖喜闹剧:泰国恐怖片转型背后的文化窘境

陈丽莲,兰阳第一笔:康滟泉的诗文世界

魏爱兰,新加坡文艺期刊《耕耘》论析

李宜真,台湾儿童剧团小茶壶儿童剧团研究

 

第二卷第一期

 

刘家军,考论朱熹生前对民间信仰的不是人间题咏

胡小柳,清代四川什地区寺观的多种功能

张庆松,云南苍洱佛教历史钩沉

石立善,从敦煌吐鲁番出土古写卷看清人三家诗异文研究之阙失

沈庆利,论海外语境下的文化中国

谭金土,由郑和下西洋开展的医药交流

杨松年,关键词探索与文学史建构:马华文学史书写为例

关瑞发,新加坡沦陷时期(1942-1945)文学论析

陈美美,文艺与政治的邂逅:民族精神教育与文艺政策对现代艺文的影响

谢鸿文,黄春明童话角色的身体认同与差异

姚梦桐、魏爱兰,新加坡日治期间(1942-1945)美术活动研究

 

第二卷第二期

 

高国藩,敦煌唐人宗教祭祀韵文俗文学的传播

卓克华,梧栖浩天宫信仰文化之研究

陈立达,白水江流域民间笨教的信仰方式及仪式象征

马居里、寸炫,云南和顺汉族的民间信仰研究

黄东秋,阿美族宗教之探究:宜台东宜湾村丰年祭仪为例

辜美高,明刊本《南海观音传》中儒家与道释对话,兼论马六甲青云亭、新加坡观音佛祖庙的观音崇拜

王启明,2010年南岳进香实录:田野调查报告

许振义,中国古代小说对新加坡华人宗教民俗的影响

 

第三卷第一期

 

李明滨,藏传佛教如何流传俄国成为民间信仰:兼谈台湾团体对俄联系与影响

陈炜舜,卿云考略

杨松年,读史剳记:《左传》占筮记载

卓克华,新北市新庄老街的历史变迁

王琛发,半世纪排华政策影响下的当代印度尼西亚华人宗教

陈旺城,论清代干嘉道三朝的回疆边政

黄东秋、黄于、黄羽,阿美族料理的传统与新意

谭金土,一堂敬五教:江苏南通平湖地方仕绅创立“经社”剖析

林孝胜,济南惨案殃及台茶输新加坡案例

徐李颖,老子思想与新加坡的宗教和谐政策

黄君榑,水的神话母题:论神、人转变的“沐浴仪式”

宋隆斐,《近思录》卷一“道体”之内涵及其在宋代理学上的意义

 

附录二:中心已出版的世华民间信仰论丛举例

 

一.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的传播

王琛发,马来半岛古代的鬼子母崇祀:兼论它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北传影响

谢正一,台湾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传播之研究

石立善,清代儒学家与≪太上感应篇≫:惠栋≪太上感应篇笺注≫与俞樾≪太上感应篇缵义≫比较考察

苏庆华,华人民间信仰与宝卷中的弥勒形象

刘家军,当下闽南城隍“两岸共热”的理由及相关问题

阮玉诗、白氏秋贤,越南边和市宝龙区客家人的身份与整合:从三祖师崇拜到天后崇拜

陈炜舜,世间安得双全法:曾缄译≪六世达赖情歌六十六首≫探骊

张泽xunx、黄君fu,神圣与世俗:十九世纪西方绘画中的妈祖阁

辜美高,明刊本小说≪天妃传≫读后断想:兼谈新加坡海南人等族群的妈祖崇拜

姚玉霜,华人女神崇拜与女性主义

关瑞发,从星洲佛学院的构想论黄征夫的人生理念

杨松年,从泰国神牌论述泰国儒佛与道教的融合

齐艳艳,酆都鬼蜮发展史考论

陈窿昊,从婆罗洲≪兰芳公司历代年册≫谈起:十八至十九世纪客籍婆罗洲移民之处境

 

二.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的本土变迁

杨福泉,纳西族民间宗教东巴教的本土化研究

曾少聪,菲律宾华人宗教信仰的本土化

杨松年,从泰国神牌论述泰国土地神崇拜的本土变迁

萧霁虹,华人民间宗教神祇的本土化衍变研究:以云南五显信仰为中心

陈永革,从呼喊派到全能神:论当前中国大陆类基督教的蜕变现象

王琛发,南洋天地会神符以及其中的青莲教影响

殷必雄,清洪两帮民间宗教到帮会的演变

林纬毅,重谱新加坡道教的神仙系统:以三清宫增置大伯公殿说起

张泽珣、黄君榑,从文人山水画探讨道教文化的传播

马居里、寸炫,云南和顺汉族的民间信仰研究

张昌东、刘家军,考论汉民族清水祖师在世界华人文化圈中的文化共鸣

胡小柳,清代四川什邡地区寺观的多种功能

 

三、由人而神:闽南申明文化探究

王琛发,闽南王爷信仰流传马来亚的历史意义

陈育伦、张小琴,由人而神:民间传说的桥梁作用

石奕龙,厦门薛岭龙源宫保生大帝信仰的变迁

杨松年,由人而神:新加坡太阳星君的崇拜

谢正一,台湾电音三太子民俗文化之探讨

林纬毅,新马玄天上帝文化探究

沈庆利,灵动的神明:从妈祖信仰看中华文化流动

关瑞发,泰国签诗直观

周亿扬,晋江石鼓庙顺正王由人到神的演化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邓文龙,台湾民间信仰:以高雄左营城隍庙绕境祭典活动为例

陈彤,神明文化在闽南民居建筑言语中的呈现

萧开富,马来西亚柔佛潮人帮权与元天上帝信仰:以六间元天上帝庙为研究对象

刘家军,闽南城隍庙及其在台湾、东南亚的特色、播迁与乡愁

秦玉宝、李琪、秦洋,鲁东南日照地区“太阳崇拜”举隅

陈景熙,韩愈“吾潮导师”文化形象的塑造:以潮州城隍崇拜为缘起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现为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擅诗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备。



-长按关注-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小编微信号:yyssss315,可加入“龚鹏程与我们的时代”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