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中国道路辩证法》新书交流:六对辩证关系创新阐释中国道路

2017-09-25 国情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点击上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关注我们  ↑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7·26”重要讲话中曾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重大的论断?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又将面临哪些挑战?中国未来的战略走向如何?

 

9月23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浙江人民出版社和长安街读书会主办的“中国新的三十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暨《中国道路辩证法》新书交流”活动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绍光,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过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肖贵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等出席活动并发言。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虞文军主持研讨会。


▲  图为孔丹发言

孔丹指出,《中国道路辩证法》这本书是以融会贯通的方式把传承和创新相结合而成的,这个需要过一个过程。作者鄢一龙同志用很大的努力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之间的传承和创新做了理解、解读和展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是非常可贵的。希望当代学者能传承和坚守学术报国、科技兴国的爱国情怀,能够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方向,能够坚持实事求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  图为胡鞍钢发言

胡鞍钢表示,近百年来,中国道路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但对其宏观上的总结和凝练往往不够深入,《中国道路辩证法》的出版正是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该书也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人“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的学术自信。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要做“精神原子弹”,这个“精神原子弹”会否变成“物理原子弹”,要看这个团队是否具有思辨性,以及能否对中国实践进行科学的总结。年轻同志要在中国这个舞台足够大的舞台上,做出更多原创的、国际化的前沿性研究。

▲  图为王绍光发言

王绍光指出,从《中国道路辩证法》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非常深厚的中国情怀和人民情怀。有了情怀,认准方向很重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以及到未来的30年,始终有一个方向是贯穿始终的。有了方向,方法也很重要。该书处理了六类矛盾,提出了六对辩证关系,创新地阐释了中国道路“三统”(革命、建设、改革开放)。 

▲  图为过勇发言

过勇指出,在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浮躁的学术关系背景下,能够深入地做一些基础性研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共产主义的基本哲学思考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些元素是有很强的一致性的,如何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这本书里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

▲  图为肖贵清发言

肖贵清强调,讲中国道路,离不开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60年历史,近代以来170年历史,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的500年。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讲中国道路的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关系表达准确,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通俗又不失准确、规范和严谨。 


▲  图为韩毓海发言

韩毓海指出,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间存在矛盾和差别,该书很好地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他的信念、他的理想当中包含着情感,有着很好的人生观。培养青年的人生观是大学应该承担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是知识的使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理想,知识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知识就是我们要时刻保持要面向基层、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是中国知识界、中国教育界前进的方向。


▲  图为专家发言

现场,世界银行前咨询专家尹伊文、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田改伟、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效东、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贾晋京、中国社科院美国所谢韫、长安街读书会会长张斗伟等专家学者,从自身的专业角度探讨谏言,围绕中国新发展阶段进行前瞻性思考与研讨,并对《中国道路辩证法》的创新价值进行了深入交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鄢一龙对新书作了简要介绍。


▲  活动现场


相关院系师生代表、长安街读书会代表以及媒体代表等60余人参加了活动。

 《中国道路辩证法》是鄢一龙潜心研作的最新作品。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中道辩证法、实践知行辩证法等六对辩证法以及群众路线民主、总体阶级、融合经济、驾驭资本、自主性开放等观点,以六对辩证法通中国道路“三统”(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开“新统”(新三十年),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四个三十年理念。

(国情研究院办公室)

更多阅读

鄢一龙|“通三统”:中国道路的六组辩证关系

新书|王亚华教授水权英文专著出版

研究|加大行政奖惩力度是中国环境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吗?

胡鞍钢接受光明日报专访:健康对中国极具现实和长远意义

胡鞍钢做客思危大讲堂:中国进入强国时代

书荐 | 胡鞍钢 杨竺松:《创新中国集体领导体制》

胡鞍钢、杨竺松:创新中国集体领导体制

研究|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

研究|中国开创“新经济”——从缩小“数字鸿沟”到收获“数字红利”

“好书同盟”第十六期书单:《中国道路辩证法》入选 51 29687 51 15288 0 0 1353 0 0:00:21 0:00:11 0:00:10 3347 51 29687 51 15288 0 0 1277 0 0:00:23 0:00:11 0:00:12 3354

胡鞍钢:人才是怎样成长的

崔之元:路德·次贷·金砖

胡鞍钢:美国正陷入“保罗·肯尼迪陷阱”

国情研究院举办跨界文化专题讲座: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房晓辉教授出席

胡鞍钢:中国应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书评|看海归75后学者谈共产党与社会主义

书评|中国公共治理变革的理论借鉴——《增进公共事物治理》评介

用“精准激励”激发“我要脱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