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胡鞍钢: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4)

2017-10-01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点击上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关注我们  ↑ 

原文转载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2期,2015年3月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中国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再实践、不断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也是一个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曲折交错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多次性认识,不断完善的,也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创新之后才逐渐形成,逐步深化,更加全面。中国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线索:一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从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再到“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方面越来越全面与协调。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新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到改革开放重建现代国家制度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国家制度,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拥有不断扩大的现代化因素、不断扩大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扩大的中国文化因素,具有后发优势、社会主义优势、中国文化优势,为世界的经济增长、减贫和贸易作出了贡献,同时中国也实现了从落伍者、失败者,到后来者、追赶者、赶超者,再到成功者、贡献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加更加强劲的定力。



本文大概17000字,读完约需  24分钟

太长了?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201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 周年。65 年前,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指出:“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①他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②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现代化时代。不过这已经比西方国家晚了几百年,比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晚了70-80 年。那么,中国如何发起工业化、现代化?又是如何追赶先行者?有没有可能成为现代化的超越者和创新者?今天,一个更具现代化、更加强大、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回首往事,我们逐渐清晰地看到,1949 年之后的中国开辟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就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

从1949 年以来,新中国的主题一直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历届中国领导人所追求的宏大目标。与此同时,他们也始终面临着几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现代化?在什么历史起点下发起工业化、现代化?什么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又如何实现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对于上述问题,中国领导人不是一次性,也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能够深刻和全面认识。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再实践、不断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也是一个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曲折交错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进程。

现代化的定义与含义

何谓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如何发生、发展和演变的?作为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中国有没有可能独辟蹊径创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这就涉及到关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实践。

基于张培刚关于工业化的定义③,现代化可定义为:“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变革的过程。”④

中国现代化实践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最为成功的现代化实践,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  (一)现代化一定是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是随着人们对现代化的实践和认识,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动态的概念。这也意味着现代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唯一的道路,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如中国现代化道路,它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模仿和复制,只是对其学习和借鉴,还有创新和超越。

▌  (二)现代化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现代化

所谓全社会范围内现代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不只是经济现代化,尽管它是全社会范围内现代化的基础,还包括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因此“现代化”不是“单数”,更不等同于单一的经济现代化,而是“多位一体”的现代化“复数”。(2)不只是一部分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口的现代化;不只是城市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现代化;不只是沿海地区现代化,还包括中西部地区现代化;不只是汉族地区和人口现代化,还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化一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是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民主选举制度等,都应当面向所有人口、覆盖所有人口,为他们所参与、所包容、所共享。

▌  (三)现代化是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

这就涉及到土地、资源、能源、资本、劳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信息、知识和制度、法律等现代要素。也涉及到各种现代要素组合方式,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需要利用市场机制配置、需要利用政府机制有效提供或两种或多种混合机制共同或社会合作机制来提供。

▌  (四)现代化是一个连续的积累的发展和建设过程

这一过程是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量变到再部分质变,最后引起质变。这就显示了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与质变性,例如中国过去的三十多年先后经历了从绝对贫困到解决温饱⑤,达到小康水平,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⑥。与此同时现代化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防止任何破坏和中断,即所谓“不怕慢,就怕站,更怕断。”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化程度就是关于时间的函数。

▌  (五)现代化是全方位的变革过程

所谓全方位的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经济体制变革、社会体制变革、文化体制变革等,本质上就是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

中国的现代化正是在上述五个方面体现出来,并按照自身的逻辑不断发生、发展、演进、跃迁、积累。以上现代化的定义和含义,为我们认识和分析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领导人始终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现代化作为宏伟目标,并视为“富民强国”的途径。这经历了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也经历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多次循环的认识过程,这是一个长达60 多年的历史过程。

1953 年,党中央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目标“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现有的非社会主义工业变为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工业不发达的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发达的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领导力量。”⑦由此成功地发动国家工业化,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当时党中央参照的工业化的道路是前苏联的国家工业化模式⑧。

1956 年,党的八大确立的《党章》中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即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⑨。这就是党的八大路线。毛泽东还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提出花50 年(指2006 年)、60 年(指2016 年) 的时间赶上并超过美国的目标⑩。但1958 年的“大跃进”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挫折。

1964 年底,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了新的“四个现代化”,即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66 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这一设想再次受到了严重挫折。

1975 年1 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目标,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同年11 月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使这一设想受到了短暂挫折。不过,实现现代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主流和目标。

1977 年,党的十一大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再次写入《党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领导人一方面重新认识中国国情,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十分务实地意识到,20 世纪末无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开始提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目标和路线图。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重新实行党的八大路线,并发起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将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现阶段的总任务写入《党章》,并取消了20 世纪末实现这一目标的提法。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20 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邓小平在开幕式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从20世纪50 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此,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三步走”的设想,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为追赶目标,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核心目标。

1992 年党的十四大、1997 年党的十五大,中国国家领导人所理解的现代化,仍然属于经济现代化的范畴,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

进入21 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以及对世界性现代化的深入了解,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不断扩展,逐步形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在《党章》修正案中增加了新的现代化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07 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在《党章》修正案中将现代化目标定位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至此,21 世纪上半叶(指2000-2050 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基本形成。这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线索:一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从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再到“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方面越来越全面与协调。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新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到改革开放重建现代国家制度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国家制度,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由此可知,中国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性认识,不断完善的,也是经历了60 多年(指1953 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创新之后才逐渐形成,逐步深化,更加全面。可以说是从经济现代化过渡到了全面现代化,再到全面协调各类现代化,从而使得中国进入21 世纪的时候,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我们的现代化。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的“五位一体”现代化已经超越了以经济现代化、物质现代化为标志的西方现代化,也为南方国家创新和实现全面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因此,关于什么是中国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变迁及阶段

笔者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时,采用了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即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四阶段说”,作为分析和解释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理论框架。

由于世界不是由一个国家组成或不是由一个国家主导或统治,而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特别是在各大国组成的竞争格局条件下,可能会像A 产品和B 产品的市场竞争一样,形成A 国和B 国的国家竞争,那么就会存在由两个国家的发展与竞争产生的“四阶段说”(如图1 所示)。这里,我们用纵坐标表示一国经济实力或综合国力占世界比重,以反映A国与B 国竞争结果的相对变化。

现代中国发展生命周期大体分为两个时期:

▌  (一)第一个时期是传统农业国家的衰落期,在19 世纪中叶遇到西方现代化的挑战而走向衰落,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进而也改变了中国社会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入侵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使得中国逐渐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使得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化因素是资本主义入侵的伴随物。这一阶段,既是清王朝作为一个朝代的国家生命周期走到衰落阶段,更是作为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走到了衰落阶段。

1840 年的中国是封闭而僵化、进而老化的“老大帝国”,不足中国GDP(按照1990 年国际美元价格)1/3 的英国就打败了中国;而后中国GDP 占世界比重迅速下降,到1870 年为1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时的1913 年,这一比重又降至不足世界的1/10,为8.8%;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也没有改变中国急剧衰落的趋势,1929 年这一比重为7.4%。1950 年中国的GDP 为4.5%,达到历史的最低点。此外,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GDP 是448 国际美元,大大低于1820 年的600国际美元。1950 年,中国的发电量(作为现代化因素)仅相当于美国的1.2%。中国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一穷二白”国家。

▌  (二)第二个时期是1949 年之后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即以现代经济、现代执政党和现代国家制度为标志的现代国家发展生命周期,进入了这一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即准备成长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终于建立了一个高度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因此就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能够在极其落后的历史起点上大规模地发起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现代中国才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经济增长时代,即人均收入或人均GDP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同时中国也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利用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尽管曾遭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和影响,到20 世纪70 年代末,中国不仅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技术体系,而且发展了各项社会事业,普及中小学教育,扫除文盲半文盲,实行了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教育指标、健康指标、人类发展指标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就为中国在改革开放时代进入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即经济起飞、迅速成长奠定了物质资本基础、人力资本基础以及制度资本基础。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角度看,这一阶段还属于实验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

1978 年之后中国进入了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阶段,即迅速成长或现代经济起飞阶段。目前我们还处在这个阶段上,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加速发展。

从”中国道路”的历程看,经过了60 余年的现代化发展,发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变迁:

▌  1.从世界的”饥荒之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业生产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 千克,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 千克。从新中国建立至60 年代之前,中国是粮食净出口国。60年代以后,粮食有进口也有出口,进口大于出口。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净进口粮食占国内粮食生产的比重呈减少趋势,1978-1984 年为3.2% ,1985-1990 年为1.2% ,1991-1995 年为0.4%。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粮食生产总量、主要经济作物、农畜产品、农业增加值最大的国家,在19种主要农产品中,中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12种,居第二位的有2 种,居第三位的有4 种。

▌  2.从世界工业落后国到世界工业强国

新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从1861 年发起洋务运动到1949 年的88 年间,中国的全部工业累计固定资产只有100 多亿元(1952 年价格),人均固定资产仅为20 多元,工业净产值只有45 亿元,占国民收入的12.6%。工业总产量低,与工业产量最高的年份(1936 年)相比,美国钢产量是中国的117 倍,美国发电量是中国39 倍。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许多工业产品不能独立生产,完全依赖进口。现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行业齐全的强大的工业体系,拥有39 个工业大类、191 个中类、525 个小类;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如今在22 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 个大类中名列第一位,在15 个大类中名列前三位。2007 年,中国制造业有172 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0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比重达到19.8%,超过了美国(占世界比重为19.4%)。

▌  3.从基础设施落后国到世界现代化基础设施大国

1949 年全国仅有8.07 万公里的公路,其中铺有路面的仅占40%;铁路运营里程仅2.18 万公里,全部是蒸汽机车;仅有12 架小型飞机、12 条短程航线和30 多个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2013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10.31 万公里,超过了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1.102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量一半;公路里程达到435.62 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0.44 万公里,超过了美国(9.2 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内河航道里程已达12.50 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位。有8 个港口吞吐量进入世界前20强,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建国初期,我国通信设备、通信方式和通信手段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60 余年来,我国综合通信能力迅速增强,网络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沟通城乡、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邮政网络,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之一;电信业已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电话网络规模跃升世界第一,电话、互联网用户数跃居全球之首。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信息化社会,是世界最大ICT 技术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  4.从世界最大的传统农村社会到世界最大的现代城市社会

1949 年全国仅有城市132 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 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7.3%。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0 个,占比为7.6%。2011 年,全国城市总数已达657 个,其中4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为14 个,200-400 万人口城市为31 个。100-200 万人口城市为82 个,50-100 万人口城市为114 个,20-50 万人口城市为150 个,20 万以下人口城市为266 个。2013 年全国城镇总人口达到7.31 亿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2.33 倍;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1 年用水普及率为97%,燃气普及率为92.4%,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3.6%。中国正在加速城市化战略格局,将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三大城市群逐步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

▌  5.从“文盲充斥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

1949 年,大学在校生为11.65 万人,普通中等学校在校生127 万人,80%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1912-1948 年累计大学毕业生数只有21 万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 年。1949 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累计仅有18.5 万人,只占总人口的0.034%。2010 年,全国成人识字率超过96%;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 年,是1949 年的9.9 倍,明显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为7.76 年);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468.1 万人,已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18-22 周岁) 毛入学率达到34.5%;2013 年,具有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1.3 亿人,是1949 年的700 倍。

▌  6.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

1949 年之前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5 岁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期望寿命(1950 年为49 岁);1950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为200‰,高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75‰);建国初期,全国吸毒者达2000万人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3.7%。新中国成立之后,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基本上控制并消除了严重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建立了一个面向广大城乡人民的基本医疗体系,把医疗服务作为一个普遍可得的公共产品向人民群众提供。2010 年,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提高至74.83 岁。2011 年,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2.1‰,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15.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26.1/10 万。这些指标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中国的主要传染病发病率要低于世界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  7.从贫穷人口大国到“小康社会”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 元,估计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70%以上,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80%以上。2012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091美元,居世界(214 个国家或地区)第112 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比例的54.2%。从恩格尔系数下降趋势来看,2013 年城市居民下降至35.0%,属于富裕阶段;农村居民已降至37.7%以下,进入富裕阶段,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3 平方米和37平方米。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50 年的0.225 的极低水平,提高到1980 年的0.456,2013 年提高至0.719,居世界第91 位(共187 个国家参与统计),进入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成为过去40 年世界各国中提高幅度最快的国家。

▌  8.从科学技术“空白之国”到“世界创新国”

1949 年初,国内仅有30 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 万人,相当于就业总数的0.028%,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500人。2011 年全国科技人力资源5800 万人,相当于1949 年的1160 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2000 万人,已经超过美国(为1700 万人);2013 年中国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为368 万人·年,大大高于美国(140 万人·年)(2000-2006 年数据)、欧盟(129.81 万人·年)(2000-2006 年数据)、以及日本(78.05 万人·年)(2000-2006 年数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知识生产国,世界发明专利申请量第一大国,世界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第三大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一大国。

▌  9.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全面开放社会

1950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11 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9%,只相当于美国的5.5%,相当于德国(西德)的23.4%。1978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211 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8%,只相当于美国的6.4%,相当于德国的8%。

2013 年,中国已经成为货物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1.8%;货物进口第二大国,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0.3%;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1978 年为第29 位);服务贸易出口第四大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三大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第五位。1979 年至2013 年,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3 937 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居世界第二位。

总之,新中国60 多年现代化进程,实现了真正的历史大转变:从一个“一穷二白”“一大二弱”“老大帝国”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和国家,转变为一个日益现代的经济、日益现代化的社会、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四大指标

如何衡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才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其他世界大国,例如美国有什么相同的趋势和不同的特点?这里需要分清两类指标:一是国与国的现代化程度比较,通常采用总量指标;另一个是国与国的现代化水平比较,通常采用人均指标。文本主要是进行中美两国总量比较,采用了四类指标:一是与经济增长相关的GDP 指标,这是衡量一国经济总产出的价值量指标,一个国家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是20 世纪最大的发明之一,即人类第一次使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测量一国和全世界的物质财富和国家经济实力。二是与现代化因素相关的发电量,这是衡量一国现代化因素的实物量指标,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工业革命发明,也是世界应用最普遍的现代技术。这里我们假定:没有发电量就没有现代化,有了发电量才有了现代化因素。对一个国家是如此,对一个家庭也是如此。三是其他表征科技发展能力的指标,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的能力,以及影响人类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能力。四是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指标,例如:出口额,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以及对全球贸易增长贡献的能力。

这里我们进行国际比较,衡量中国的现代化程度,采用的不是主要指标的绝对数,而是它们的相对数,即选择美国这一世界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作为赶超的参照系,以美国为100%,进行相对衡量、动态衡量。为了简便,主要选择四个指标(见表1):一是GDP(购买力平价,以下简称PPP),1990 年国际美元),这是进行长时期的历史比较最好的指标,同时我们也考虑到进行短期的国际比较,也使用并参考了GDP(PPP,现价美元)和GDP(汇率法,现价美元);二是出口额;三是发电量;四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后三个指标都属于实物指标,既可以进行长期比较,又可以进行短期比较。

▌  (一)从GDP(PPP,1990 年国际美元)指标来看,中国相对美国水平的变化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从1900 年到1950 年是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由69.8%下降至16.8%;从1950 年之后开始上升,到1980 年上升至24.6%;从1980 年之后明显上升,特别是2000 年以后,到2010 年就已经超过美国,到2012 年达到了129.3%(见图2)。

从1950 年以来,中国GDP 居世界的位次总体不断上升:1950 年,中国GDP 居世界第五位,排在美、苏、英、德之后;1961 年,中国GDP 被日本超过,居世界第六位;1966 年,中国GDP 与英国相近,并列世界第五位,排在美、苏、日、德之后;1967 年,中国GDP 又退居第六位;1970 年,中国GDP 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五位,排在美、苏、日、德之后;1982 年,中国GDP 超过德国,居世界第四位,排在美、苏、日之后;1990 年,中国GDP 超过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排在美、日之后;1992 年,中国GDP 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排在美国之后。美国与中国的相对差距为2.41 倍;2010 年,中国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的1.13 倍。

▌  (二)从GDP(PPP,现价美元)指标来看,1990年中国GDP(PPP,现价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9.1%,2013 年已经上升至96.2%,2014 年将超过美国

从GDP 汇率法(美元现价计算),1990 年中国相当于美国6.0%,2013 年已上升至55.0%。按照这一趋势增长,在2020 年之前中国也将会超过美国。这可能是中国超过美国的最后一个重要指标。

▌  (三)发电量来看,中国现代化因素也在不断增长,并已经在总量上超过美国

1900 年,中国发电量仅相当于美国发电量的0.01%(见图3),这就是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中国的一万倍,也可以说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因素。经过半个世纪之后到1950 年,中国的发电量也只有美国的1.2%,可以认为中国现代化是“一穷二白”,还可以认为美国现代化因素相当于中国的83倍。经过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后,到1980 年中国发电量相当于美国发电量提高至12.1%,这意味着现代化因素提高了10 倍。1980 年之后中国发电量相对美国的水平不断提高,到2000年达到34%,到2011 年超过了美国。

从中国发电量占世界比重来看,1950 年中国比重仅为0.48%(见图4)。到1980 年,中国发电量超过英国;1986 年,中国发电量超过德国;1994 年,中国发电量超过俄罗斯;1995 年,中国发电量超过日本;2011 年,中国发电量超过美国。到2013 年中国发电量占世界比重达到23.2%。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因素已经超过美国。

65 年前中国几乎是一个无电之国,有电人口的比例极其低下,花了60 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全体人口用电“全覆盖”。根据国家能源“十二五”规划,到2015 年实现“行政村通电,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了现代化因素“全覆盖”。这也意味着中国在所有发展中大国中率先实现这一目标。

▌  (四)从发明专利情况看,中国也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到2013 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发明专利申请国和第二大发明专利授予国(见图5)。从各国制定颁布专利法规的时间看,中国是后来者,比最早实施专利法规的英国晚了200 多年,但同时,也是十分成功的追赶者、超越者。1624 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规》;1790 年,美国实施专利法;1791 年,法国实施专利法;1877 年,德国实施专利法;1899 年,日本制定专利法;1968 年,日本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美国;1978 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开始实施。

中国一直是技术发明专利空白之国。从1912年到1944 年这32 年期间,总共批准专利692 件。直到1985 年4 月1 日,中国实施专利法,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后来者,也是发明专利空白国,又成为发明专利追赶国、超越国。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在世界的位置:1993 年,中国超过法国;1998 年,中国超过英国;2001 年,中国超过德国;2010 年,中国超过日本;2011 年,中国超过美国。

1985 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仅相当于美国的7.4%,到2000 年提高至17.5%,而后进入加速追赶阶段,到2011 年超过美国,2012 年已经达到美国的1.20 倍(见图6)。

1950 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7%,到1977 年下降至0.69%,处于历史最低点。1978年,中国出口额居世界第28 位,而后才开始大幅度上升。到2000 年,上升至3.83%,到2009 年上升至9.51%,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到2013 年上升至11.8%(见图7)。

1950 年,中国出口额相当于美国的14.7%,1970年,下降至5.3%,改革开放之后,1978 年中国货物出口额相当于美国6.8%,2001 年已提高至36.5%,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加速了对美国的追赶。到2013 年,超过美国达到140.0%(见图8),同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量超过了美国,结束了美国从1913 年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历史记录。

上述中国主要指标相当于美国水平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是现代化的落伍者、追赶者,将成为超越者。

从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看,中国先后经历了初步成长期(1949-1977 年),迅速成长期(1978 年—),至今尚未结束。

从四大核心指标相对美国水平看,中国先后经历了初步追赶、迅速追赶、正在超越的过程。即使中国人均主要指标仍然大大低于美国,中国还是用了相对短得多的时间,实现了美国花200 多年时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中国在以上四大指标总量方面超过了美国,中国的四大指标人均量方面还与美国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而缩小这些相对差距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见表2)。这表明中国在现代化方面追赶美国需要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在主要指标总量方面赶超美国,中国大体花了60 多年的时间(1949-2014 年);第二个过程是在主要指标人均量方面赶超美国,中国还需要再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从现在起,我们开始进入新的追赶过程。

从中国创新能力看,决定了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也决定了中国不仅能够成功地追赶美国,还会成功地超越美国。


中国道路及其三大因素和优势

为什么中国会从“一穷二白”的中国变为世界最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呢?1954 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就提出了“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伟大的国家”的宏伟目标,同时还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制度安排:“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现在回过头来看没有后者也就不会有前者,而后者承担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也承担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最重要的是创新了中国道路。

中国最大的创新就是“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改革之初,中国领导人充分地意识到:“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看不到这个伟大成就完全是错误的。”同时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既有过比较顺利的发展,也有过严重的挫折。同全国人民作出的艰苦努力相比,同社会主义制度应当发挥的优越性相比,我们的成就很不够。”但是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因为这些挫折和失败而放弃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而是更加明确地提出中国的改革目标仍然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不同于原有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从改革一开始,中国领导人就十分自觉地提出了“中国道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目标。1979 年4 月,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的现代化究竟怎么个搞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此,他代表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作了回答: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

这是最早的“中国道路”的表述,包括三个基本因素:一是现代化因素,在当时是指“四个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因素,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从毛泽东以来一直所强调的最重要因素;三是中国文化因素,这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来源的基本因素。

▌  (一)中国道路的三大因素

1.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

需要最大限度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要素,如土地、资源、能源、资本、劳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信息、知识和制度、法律等。发达国家已经具有的现代要素,中国都需要具备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发达国家还不具有的现代要素,中国都需要不断创新。

2.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

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目的地解决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长期不能解决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贫富两极分化等十分严重的问题。

3.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素

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有了重大创新,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安居乐业社会,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

如果说,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第一个因素是与美国基本相同的,那么第二个因素和第三个因素就是与美国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道路是独特的,由此也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

▌  (二)中国道路的三大优势

1.后发优势

中国作为世界性现代化的后来者,具有后发优势。不过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照搬照抄西方国家,使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这就是20 世纪初的中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方国家独立后普遍采取的做法。另一种是既学习又超越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吸取他们的教训,避免他们的劣势,在更高、更新、更绿色的起点上创新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2.社会主义优势

中国作为现代化的落伍国,需要选择一种特殊的道路,创新一种特殊制度,才能加速对西方国家的追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领导人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又创新了社会主义制度。历史事实证明,这是理性的、可行的,更是十分独特的。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与所有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

3.中国文化优势

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积累和厚重的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源于它们,还要使它们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融合,就会成为创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巨大的文化优势。

▌  (三)中国道路的构成

中国道路由总道路和具体道路所构成。所谓总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经典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此基础上,2012 年11 月8 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充分反映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和中国文化因素。尤其是增加了三句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使得中国道路更加清晰、更加全面。也反映了中国道路的三部曲和三个阶段:“先富论”阶段(1978-2001 年);“共同富裕论”阶段(2002-2030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论”(2030 年-)。

所谓具体道路就是包括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等具体道路。对此党中央也相继作了总结。总道路决定了具体道路,具体道路又反映了总道路。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影响。


中国现代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早在1956 年,毛泽东就曾预言:”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建国60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是世界农村人口最多、贫困人口最多、文盲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方面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本身就对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的成功还会对外部产生正外溢性或溢出效应。我们简称”中国贡献”。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作出了巨大的增长贡献、减贫贡献和贸易贡献

1.中国对世界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

1981 年,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按人均每日消费支出不足1.25 美元的国际贫困线计算,1981 年中国约有8.351 亿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84.0%,占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的43.6%;到2010 年,分别降至1.571 亿人、11.8%和12.9%,分别减少了6.780 亿人、72.2 个百分点和30.7 个百分点;同期,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1981 年的19.134 亿下降至2010 年的12.15 亿,减少了6.984 亿。中国的减贫贡献占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总减少量的97.1%。

2.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在1993-2007 年间, 全球经济增长的19.50%来源于中国,远高于美国的15.71%;按汇率法计算,全球经济增长的9.90%来源于中国,低于美国的23.93%。2007-2012 年间,不论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还是汇率法,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46%和31.73%,都显著超过了美国(分别为13.32%和10.20%)。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是全球经济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发动机”。

3.中国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并居世界首位

1993-2000 年间,中国对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2.73%,同期美国贡献率为14.72%;2000-2007 年间,中国对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10.05%,同期美国下降至7.99%;2007-2011年间,中国对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至19.48%,美国则进一步降至7.31%。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913 年之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国。100 年之后的2013 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国。可以预期,中国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还将会越来越大,并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  (二)今后,中国还会为世界作出越来越重要的三大贡献

1.科技贡献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EPO)提供的数据,2000-2012 年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比重由3.8%提高至27.8%,同期美国由22.4%提高至23.1%。同期中国对世界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的贡献率为61.95%。美国则为25.46%。2013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国际专利(PCT)申请量第三大国,居美国、日本之后。中国很有潜力超过日本、美国,成为世界PCT 申请量最大的国家。2013 年,中国已经是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第二大国,居美国之后,且相对差距迅速缩小。不久,中国也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学术论文发表国。21 世纪上半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对世界作出更大的科技贡献。

2.文化贡献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这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最宝贵资源。古老的中国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其精神内核是和合思想。这正是中国文化真正的基因密码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向前推动历史进步,不断为人类贡献思想智慧,具有巨大的外溢性和正外部性,获得独一无二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根本驱动力。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不同文化时,和合思想重视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和合共生、兼容并包;在处理一国和世界的关系时,和合思想强调“得道多助”,重视睦邻友好、互利共赢,推崇“和以处众”,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国家间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因此,在“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一种独特的、卓有成效的发展方式选择的同时,中国文化也作为世界文明生态中璀璨的一元,为世界各国解决人类各项重大矛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哲学,具有巨大的全球正外部性。

3.绿色贡献

18 世纪以来,北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扩张在创造了空前的发展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公正、不平等的世界格局和空前的生态危机。人类的未来在于中国等南方国家能否创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中国在21 世纪将承担起关系人类长远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发动绿色工业革命,实现绿色现代化,共同建设绿色世界,为人类发展作出最大的绿色贡献。中国将引领绿色增长,开启世界绿色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增长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绿色贸易的最大引擎,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制成品出口国之一,中国积极参与和领导全球绿色治理,成为全球绿色发展领导国。

▌  (三)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现代化改变了世界现代化以北方为中心、以西方为标准、以美国为霸权的基本格局

一是中国的现代化带动了南方国家的兴起,改变了200 多年来南北“大趋异”格局,将出现南北“大趋同”的新格局,充分反映在南方国家主要经济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超过北方国家。

二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为南方国家现代化提供了依据本国国情发展的新经验和新启示,改变了二次大战之后南方国家效仿和移植北方国家的12 政治共识(如华盛顿共识等),将出现更加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多样化的制度国家、多样性的文明文化。

三是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将会逐步改变长期以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导的世界局面,使得世界朝着更加平等、更加互信、更加均衡、更加和平、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

总之,中国现代化进程远未结束,就已经大大地显示了它的正外部性、外溢性,更显示了它可以对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结语:从落伍者、赶超者到成功者、贡献者

从1949 年之前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中国一直是现代化的边缘化者、落伍者、更是挨打者、失败者,直到抗日战争才第一次成为胜利者。中国主要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持续下降,与美国相对差距拉大。

从1949 年之后,中国才真正进入现代化的轨道,首次出现了现代经济增长即人均GDP 平均增长率持续超过1.0%。中国作为现代化的追赶者,实现现代化始终是最核心的国家基本目标和基本趋势。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2014 年),实现了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中国主要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持续上升,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大大缩小,在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从追赶者变为超越者。

从现代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新中国堪称世界现代化的成功者。正如现代世界史教授乔·科尔顿和劳埃德·克莱默所言:中国为20 世纪最后几十年以来的世界树立了经济大发展和现代化的光辉典范。中国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我们所讨论的“现代世界历史”中的一支主要影响力量。

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就会对世界发展、人类进步产生正外部性、外溢性,中国就会对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反过来,世界发展、人类进步又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天时”和“地利”。

“中国道路”既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主体性,保证民族复兴的成果为全体中国人民所共创共享;也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中国政治制度对国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西方制度的竞争性和优越性,保证国家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中国现代化道路不仅在历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没有走西方的老路,跟在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没有照搬照抄西方的国家制度,跟着指挥棒亦步亦趋,而是独辟蹊径,开辟自己的道路,创新自己的制度,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成功地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追赶,甚至超越。

“中国之路”正在不断验证“毛泽东预言”“邓小平预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之路”优于“西方之路”。也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注:原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