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十九大|胡鞍钢: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

2017-10-30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点击上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关注我们  ↑ 

原文载《光明日报》(2017年10月29日12版)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艰苦奋斗,有力推动了这一历史性飞跃,标定了当今中国崭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从此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实力再上大台阶



国家实力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使用了“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的提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国将综合国力作为国家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方法论。一路走来,中国实力不断再上大台阶,已经成为世界当之无愧的综合国力大国。

我国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一阵营。中国仍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我国科技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一阵营。科技实力不等同于科技前沿水平,但中国的科技前沿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此外,我国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五年来,习近平主席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提出了几十项全球、国际、区域重大事务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形成了大规模的中国影响。

五年来,中国国家实力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方位影响世界。


中国实力何以再上大台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竞争就是实力竞争。国家实力竞争的背后是国家创新力竞争,本质上是国家制度竞争,有生命力的制度具有学习力、创造力,从而就具有竞争力。

▲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中国强起来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创新之党,领导着全国创新、人民创新、社会创新。

党领导全国人民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经济实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科技实力;实施强军兴军战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防实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综合国力;全面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影响力。

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五年


中国“强起来”,体现在建设了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五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存亡高度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全面从严治党,累计制定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实现党的历史上首次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全方位扎紧了制度的笼子,党内政治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国“强起来”,体现在发展更重质量的经济,寻求更有质量的增长。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速。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党中央紧紧牵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推动了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的重大转变,技术要素和创新要素已经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强起来”,体现在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福祉的提升。五年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改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继续缩小,扶贫攻坚续写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减贫奇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受惠群体不断扩大。五年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已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中国“强起来”,体现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五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文化自信日益凸显。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基本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中国“强起来”,体现在美丽中国建设成绩斐然。五年来,我国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如何认识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判断之后,历届党中央都重申这一判断,并对新的发展阶段作出新的分析判断。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经了三个时代。

一是毛泽东时代,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个时代建立了比较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为之后的经济起飞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资本、制度资本基础和现代基础设施。

二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代,给中国经济腾飞带来空前的新的重大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我国当前正在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和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当今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建设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新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等目标。

当今中国,进入了全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到2016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至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5%,预计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消除。之后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全面小康时代,向高收入迈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入共同富裕时代。

当今中国,进入了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从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从“一穷二白”到“奠定基础”,但人均GDP仍居世界后列,处在世界舞台边缘。在改革开放时代,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1位上升至第2位,货物进出口额从世界第29位上升至世界第2位,外汇储备从世界第38位上升为第1位,已接近世界舞台中心。

当今中国,进入了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21世纪以来,中国加速追赶、局部超越美国,中国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人类发展指标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均在迅速缩小,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从1980年的51%提高至2015年的80%。我们预期,到2050年,这一追赶系数将提高至97%。


新时代的特征


第一,新时代体现为中国经济社会“十大转变”:由不发达状态逐步转向中等发达;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步下降,将最终消除贫困人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贫困到温饱,从小康到全体人民富裕、更加富裕;从传统农业国转变到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占主导的工业化国家;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落后,逐步转变为世界教育大国和科技创新之国;由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扩大逐步转变为缩小,进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今天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化,但还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社会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文化生产能力、生态生产能力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进一步摆脱不发达因素,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  

第三,新时代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走 46 32870 46 15288 0 0 2238 0 0:00:14 0:00:06 0:00:08 3632世界舞台中心,但没有改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是因为,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在世界217个经济体中排名第97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0位。我国劳动生产率仍与美国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态基础薄弱等基本国情,发展的硬约束条件没有变。  

第四,新时代的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当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与以往传统经济体系不同,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从主要依靠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第五,新时代的中国从以GDP为中心转向以人民为中心。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从富裕转向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核心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生产力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生产力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推动民富国强,而民富特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富强,而且包括政治的民主、文化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丽等各方面。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核心点,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


第六,新时代的中国迈进强国时代。富民强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已经提出了具体的强国目标,开启了强国时代。  

中国共产党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执政党,又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还是世界上承担伟大历史使命的执政党,既担负着56个民族、十几亿人民和中华民族所赋予的伟大使命,还承担着世界与人类所期望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唯有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才能实现伟大梦想。


怎样看待“两阶段”的现代化战略


十九大报告,为全体中国人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报告将中国未来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2017年—2022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如何评价是否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认为,只要按照“十三五”规划,实现规划中的七大目标,25个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和18个重大任务,再加上23类、共计165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就能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画上圆满的句号。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怎样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路径?还有30年的发展时间。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主题,关键词仍然是“全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可以划分为“两阶段”:


▲   温州市庆年坊社区居民、党员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0年之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三个五年规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等。  

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均收入水平、人类发展水平、主要现代化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人均GDP相对美国人均水平将上升至70%以上,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HDI指标(人类发展指数)提高至0.90;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领先,在世界的地位更加凸显;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覆盖全体人口等。

这个过程中,突出的变化有两个,一是核心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中国进入强国时代。二是现代化目标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会上的和谐,还包括生态上的美丽,也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与目标之间的联系。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目标:  

第一,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均收入水平、人类发展水平、主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指标进入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行列,进入共同富裕时代。“强国”就是主要总量指标居世界第一(我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将超过30%)。

第二,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国家优势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优势更加凸显。  

第三,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软实力更加强大。  

第四,建成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劳动者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高比例创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人口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服务过程,人口健康教育文化社会等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全面建成覆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团结和睦的社会,形成有效调节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各类社会危机、减少各种社会成本的机制。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全面缩小。

第五,建成更加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包括建成世界最大的森林盈余之国,建成“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大战略格局,建成人水和谐之国,建成碧水蓝天之国,建成世界现代化的绿色能源之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低灾害风险型社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明显减少。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绿色现代化。  

第六,建成对人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将对人类和世界发展作出如下重大贡献:和平贡献、经济发展贡献、创新发展贡献、文化发展贡献和绿色发展贡献。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我坚信,这一历史使命必将成功实现。


胡鞍钢,1953年生,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等社会职务。从1985年开始从事国情研究,至今已有30年时间,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