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编者按


2018年4月1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年会主题是“新时代的国家与区域发展”。以下是论坛成员胡鞍钢的发言实录,发言全文已经本人审定。标题为编者所加。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胡鞍钢

中国最大的国情之一就是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而且放到国际视角上来看,也是世界最大的差距之国及发展课题。从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都在探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两分法:沿海和内地;1995年,江泽民同志首次讨论地区发展不均衡时提出三分法:东部中部西部。十多年前“十一五”规划基本构成了四大板块,加上“十二五”三大战略,形成了现在的“4+3”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新格局。刚刚杜鹰同志对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的评价,我是比较认同的。按照31个省市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持续波动上升,1978年达到高峰,而后下降,到1990年达到最低点。但在整个九十年代持续上升,一直到2004年达到高峰,转而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目标到2020年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要扭转。我们看到,2004年以后发展差距在持续下降,近年来下降的程度有所减缓,但是总的趋势没有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客观地看,从历史视角看,真正解决中国发展差距,是中国之难题,更是世界之难题。在座的专家、学者,包括公务员,如果对它进行深入、系统、动态地研究,公共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参加这个论坛。


今天我讲关键词就是如何推进中国基础设施现代化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在党的“八大”就已经提出“四化”,其中叫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后来淡化这一目标。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尤其是基础设施现代化,确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什么这么讲呢?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在总结中国四十年经验时,将基础设施现代化放在成功经验的首位,因为对所有亚洲国家,甚至所有发展中国家,重要性前所未有之高。


中国从一个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的国家,已经变成世界基础设施现代化领先的国家。从“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来看,“十二五”规划共有13项,“十三五”规划将信息化作为重大工程加了6项,共计达26项。另外,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世界最大规模、最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革命。基于四类基础设施(交通、能源、信息、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数据,投资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16.5%,提高到2015年的20.3%。“十三五”规划还会进一步提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样的话,带来了一个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这一经济地理优势突出表现为发挥集聚要素功能,发挥经济一体化包括区域一体化功能,发挥社会功能。因此,中国的互联互通基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地区发展格局,也解释了为什么2004年以后地区差距是有所缩小的,我们更关注的是经济一体化和协同发展。中国电商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县,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很多地方都没有办法做到,因此基础设施还包括通讯网络基础设施。


“十三五”规划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共计近30项,占了全部165项中的不到五分之一。我国在解决自己的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上,最大的抓手之一就是如何将“十三五”规划中所提出的重大项目,能够打造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话,最重要的是形成促进全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此我们对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充满信心。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四化同步”,现在看来我们需要“五化同步”,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来合力促进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