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高校一流学科绩效化的恶果: 只出功利学者而非纯真科学家

2017-09-28 陈楷翰 蒲亨建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1

高校越专业化绩效化,

就越不可能出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只能出学者

(作者| 陈楷翰)


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在这里差不多等同概念,指社会的良心、理论创建者等人,是他们构建起了人类文明的骨架。一位科学家说过:要是教科书都正确,还要我们科学家干什么?  扩展一下也没错,要是当局都正确,还要我们知识分子干什么?

 

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很难在狭窄专业中产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心理学上也极易解释,哲学上更不用说了——人文道义、社科理性、自科逻辑的融合,才可能出知识分子;进一步精钻一部分,才可能出科学家,再进一步才是大师。05年之后,随着人才政策、绩效化等大量推行,跨专业思考借鉴的人越来越少,乐意去融会贯通的人更加少了;与此同时,资本与权力对公共领域的破坏性入侵和对知识分子的收买打压迅速加剧,于是科学家消失了,知识分子消失了,学者队伍迅速崛起。

 

在高校,我们经常看到:45岁以后失去话语权、学历成为阶级划分的工具、铁打的中层领导流水的教员和高层领导。。。。。。诸多奇怪的现象,这里就不逐一分说了。只挑一点说:听说过45岁之前能融汇贯通多个学科么?都知道几乎不可能,那么,这个政策就等于消灭了大师出现的可能性。

     

我经常抱怨,与我是个多学科全面贯通了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型实验员有一定关系,这我毫不害羞地承认。但不仅仅如此,我看到的是轰轰烈烈的科技教育大跃进后面,民族精神的沦亡和思想者的消失。我们到底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学者算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么?

  

我们在需要各级优秀工匠的同时,直接默认了管理者是绝对正确的,这导致了社会系统失去反馈能力,也给管理者加上了他们负担不起的重任。这会导致什么后果?

     

没有大将开辟新的生境,众多喽啰们在海岛生境中会发生什么行为?   欧美绝对喜欢低价助手、低价工程师自觉送上门。


2

一流还是二流,是脑袋的事儿,不是砸钱的事儿

作者|蒲亨建


一流还是二流,是靠做事儿做出来的,不是挂牌子挂出来、砸钱砸出来的。


真正一流的事儿,几乎没有吹出来,砸钱砸出来的,靠的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片痴情。为了这个痴情,哪怕散尽家财、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我知道有些西方人就是这样干的。除了向国家要钱,中国人有这样干的吗?反正我没见过。

   

当官儿的知道中国人要钱才会干事儿,所以就拿钱来找人干事儿。有了钱,没了为科学舍身取义的精神,只能出伪科学,真科学不是钱砸出来的。

   

我想问的是:西方人可以在丛林中搞一只熊的跟踪研究一二十年,中国人有这样干的没有?就算给他1000万他也不愿意干吧?

   

给你100万出国考察,你用了多少在正儿八经的考察上还是个人“消费”上?拿钱儿的人自己摸着良心问问自己;如果让你掏自己的腰包搞考察,不说多了,掏10万,有几个愿意?这个都不愿意,说明你对科学研究的情太浅,就像你对自己老婆的情太浅一样,我不相信你不会朝三暮四找小三儿。

   

所以,挂牌子,砸票子,不是搞科学研究的正途。科学靠的是脑袋与良心,若脑袋是浆糊,良心喂了狗,钞票堆上天花板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一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