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什么时候,读中国的大学能成为一种荣耀?!

2017-10-13 金振奎教授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什么时候,读中国的大学能成为一种荣耀?!

  金振奎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编者按:作者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教学的深度思考,还在于引起家长们对如何培养孩子的深度思考,如何才能避免孩子将来“呆”、“傻”、“弱”。许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所谓的“素质”,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等才艺,是被误导了。大量事实证明,琴棋书画等业余才艺对孩子成才无任何作用或微乎其微,如果孩子有那些方面的业余爱好,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强迫孩子学习,就会得不偿失。其实最应重视的是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力才是成才的关键、成功的关键——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读者的。



我常讲一句话:“强国是教育出来的,弱国也是教育出来的”。有人可能会觉得偏颇,但教育对国运的巨大影响,毋庸置疑。因为,知识灌输型教育出来的人,无所不知;而能力主导型教育出来的人,则无所不能。这种本质上的区别,对国家整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都会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


谈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最令人尴尬无奈也非常痛心的是,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学生选择出国读书,留学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国内一流高校的优秀学子纷纷选择到国外大学深造,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面对这种状况,每一位有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一个思之心痛的教育之问:我们的学生,何时能以就读国内大学为荣?!


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美、英等教育强国有较大差距的根源之一在于: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以贯之的“灌输型”教育方式。孩子来到大学后,学习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大学不过是中学的延续,唯一不同的是灌输给学生的是专业知识而已,整个教育过程都忽视了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能力。即使有的教师希望多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在知识面前早已习惯了“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学生也已经不能自己动脑动手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已经在中小学这个关键成长阶段养成了。


灌输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有3个显著的特点,毫不客气地说就是“呆”、“傻”、“弱”。

“呆”:上课、听报告习惯于“听”,习惯于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惰性强,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没有奇思异想。


“傻”:不知道自己的擅长和兴趣,找不到明确的研究方向。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大学毕业能找到好工作,考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少有本科生读研是出于对某个研究领域的兴趣。


“弱”:能力不强。遇事喜欢求助,而非想办法解决,毕业3-5年内不能独立承担科研工作。这种教育体制产生的惰性,浸透到了社会各个角落,缺乏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成为普遍现象。


这种教育方式不改变,那么创新人才培养就会事倍功半,国家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就难以得到保证。


我们都知道,高校的第一任务本应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培养出成千上万会创新的学生,远比老师们自己创新贡献大。但现实是,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们忙于科研,顾不上教学。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了。


教学为什么得不到重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不少国内高校普遍热衷于追求大学排名,甚至专门研究排名的指标,以便对症下药,迷信排名可以招来好学生,可以赢得国家投入。这些国内外排行榜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是所谓的科研水平,包括论文、获奖成果、名教授等,而没有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这就导致了一种怪现象: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却不关注教育质量。毫无疑问,科研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但过于强调科研时,就对教学造成严重伤害。一所高校,即使名教授再多,不上课或不注重教学,学生怎能受益?由于教师职称晋级主要是拼论文,拼科研成果,因此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了,哪有心思琢磨教学?因此,排名越高,教学质量反而可能越差。


排名有无必要呢?很有必要,因为排名是高校办学的指挥棒,但评价指标需全面、合理、准确。这个事关教育成败的指挥棒,必须是官方的,必须掌握在获取信息最多、最全、最容易的教育部手中。很多人认为,如果不用论文、获奖数量和等级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估,教育和科研质量就不好定论,就像高考不好改革一样。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没有高度重视评估体系研究罢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高考考题完全可以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以各种能力考查为主,例如,给学生一堆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提出观点,写出一篇科技论文;高考也不一定3天,可以更长。我的观点是,无论教学评估还是科研评估,不要过于注重间接指标,而应直接考察最终结果,“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考察教学水平,就直接全面、深入地考察即将毕业学生的专业基 45 28613 45 13046 0 0 4429 0 0:00:06 0:00:02 0:00:04 4428和各种能力,而不要过于注重名教授数量、试卷批阅是否规范、教学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等间接指标。考察科研水平,就要直接考察代表性科研成果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经济或社会效益,而不要过于注重论文和奖的数量,因为即使论文和奖再多,如果没有带来任何效益,甚至看不到任何潜在应用前景,有什么用呢?况且很多论文的发表有人为因素,例如审稿人水平一般,不公正;存在人情关系论文、代笔论文、作假论文等。奖的评选同样存在很多人为因素。如果能够实行“结果直接评估”,也就不会出现高校间高薪挖人的现象了。


实际上,高校办得好不好,口碑最重要。口碑的直接反映是就业率。学生质量高,口碑就会好,用人单位就愿意要。但口碑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不能急于求成,办学也需要敢坐冷板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所以要提教学质量最终要反映到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上,是因为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并非让他们掌握多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各种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都可以自己获取。只有能力,才是各行各业通用、学生终生受用、永不过时、永不作废的技能。只要注重能力培养,就不会出现“专业白学、大学白上”的现象。


能力有多种,如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演讲汇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心理和身体素质,等等。要达到能力培养这个目标,需彻底摈弃知识灌输型教育模式,而采用能力主导型教育模式,努力培养“研究型本科生”。很多人认为,本科传授专业知识,硕士应用专业知识,博士创造专业知识。这种“三段式”培养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为什么?一个人的创造力高峰在30岁左右,孔圣人云:“三十而立”。有人统计,获化学诺贝奖的成果,平均是在32岁取得的。因此,具备科研能力越早越好,接触实际问题越早越好,因为创造是需要长期工作经验积累的。硕士和博士应主要为有明确研究方向、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


如何培养“研究型本科生”?具体到理工科的人才培养,我认为可以实施的举措应该包括(详见参考文献):


(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彻底改革培养方案,针对各种能力,开设专门的训练课。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全面进行课程优化,学时分配和要求按知识型(基础课等)、知识—能力型(专业课)、能力型(大作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等)区分对待。


(3)改革课堂教学,少讲多练,提高授课效率。


(4)实习以研究型而非认识型为主。


(5)延长毕业设计至1-2年,甚至更长,以便学生能进行深入研究。


(6)鼓励自主申请创新课题,锻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7)鼓励学生撰写科技论文,锻炼创新、提炼总结和写作能力等。论文是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会写科技论文应成为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本科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高校评估中应该占有极高的权重,因为这个指标最能完美兼顾教学和科研,最能同时准确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综合实力,而且定量、可操作。


(8)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学术活动,锻炼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协作能力等。


(9)采取有力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10)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学生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等高等教育研究,因为上好一门课,每年受益的至少几十、上百学生,其影响远大于一篇科技论文;提出好的高等教育模式,受益的将是千千万万、很多代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则是最有效的指挥棒。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进行高等教育研究,而不仅仅是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教师才有这个责任。理工科的学生如何培养,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理工科教师这些“过来人”最有经验,他们知道学生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做好科研,也更清楚如何培养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只要全面推进能力主导型培养,大学生必有丰厚的获得感,四年毕业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初露锋芒,五年后便可亮剑。如果高校能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纲,潜心修炼培养学生的内功,则一定可以做到:“五年不鸣,一鸣惊人;十年不飞,一飞冲天!”


只要全面推进中小学到大学的能力主导型培养,就能推动我国的教育由“知识灌输型”向“能力主导型”转折的革命——一场将深刻改变中国的教育革命,使中国的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真正赶上甚至超越西方。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事,心想事成。如果从现在开始全面实施能力主导型培养,实现“就读中国大学成为一种荣耀”这个梦,十年可也!  


参考文献

[1] 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高等教育模式探索—培养研究型本科生:必要性与措施. 石油教育,2017, 第1期

[2]金振奎 王晓卫. 高等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第S2期

[3]金振奎.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办学特点及启示. 石油教育,2012,第6期

[4]金明.香港高校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北京教育(高教), 2011,第10期


(本文转微博教育,2017.3.2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