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什么是灵魂的唤醒师?

2017-10-14 作者| 刘慧丽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一个召唤、一段文字、一曲音乐、一个熟悉的场景都可以唤醒灵魂深处沉睡的精灵。


幼时的我喜欢小故事、喜欢寓言、喜欢漫画,喜欢一切讲故事的书,自然而然在学校里便开始喜欢文史哲,学起来也丝毫不费劲。然而中学的历史和政治多在于背诵,别人一小时能背下来的资料我可能得花费一小时才读完读透,甚至一小时以后已经跑偏到了其他故事中陷进去迷失了方向,而地理的顺时针和逆时针季风早把没有方向感的我绕的晕来转去。


当时的眼光也狭隘,看到学文的只能到学校讲课到研究所写书,语文只会写议论文平铺直叙没有一点文学和美学色彩的我注定是走不通这条路,于是乎高二分科没有一点悬念的选择了理科,除却史地政,总分的优势便一落千丈,唯独数学还能有微妙的胜出,而高三的立体几何又把平面的我拦在门外。


选择了理科这条路便没有退路,纵然高考志愿有再一次的选择机会,但我依然选择了最前沿的工科专业,尽管进到实验室就被瓶瓶罐罐的气味呛了出来,但是转专业我依然没有敢跨越障碍追随自己的内心。我曾询问我的班主任我该转当时最前沿的信息学科还是自己喜欢的经管学科,班主任惋惜之余给我的建议是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学科,但是想到同学在经管依然要读那么厚的著作,依然要背长长的目录,我退缩了。


考研也依然沿着工科的发展往前走,在信息传播的电学领域追逐下一代宽带网络,努力不成退而转到了更前沿的基础光信息研究。基础研究是枯燥的,一代人努力十几年也许止步于实验室和仿真,现实材料的局限和科学的发展也许会给前沿研究画上一个错误的句号。尽管如此,我依然想着早点毕业,早点找一个和专业相关契合的工作了事。


直到12年十一假期回归之后,从数学学科走出去的师兄在我们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说“经管的导师想要理学基础的学生,物理或者数学专业都可以”。从未想过读博或者从未想过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前读博的我看到消息便给师兄发了信息询问,继而看到导师的网页介绍,社交网络、客户价值管理,这些不都是我喜欢的事情嘛,读博的意愿更强烈。给导师发了简历询问,得到的回复是“好的”。


第一次见导师是《管理研究方法论》的课间,我再次询问导师是否可以跟随导师学习,得到的回复依然是“好的”。之后跟着听课,跟着开学术会、堡会,跟着参加项目。转博申请提交之前其实有所退缩,学术会的强度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作为没有任何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的我是跟不上的,甚至远远落后,但是想到已经和导师说定了要读博,我就不敢再退缩,加之硕导也愉快地放行希望我在新的学科领域有所学有所出,我有什么理由再退回来。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申请了硕转博,复试面试中曾老师和吕老师一个问我”我是一名博士候选人,应该怎么翻译”,一个问我“齐老师介绍目前两个博士生扛两个973项目,带着师弟师妹一块儿做,你能扛起来吗”。两个简单的问题我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回答,然而导师依然收了我,并将北京市项目和973项目放心地交付给我。


973项目正式启动正值社交网络开始火起来的契机,国外的《网络、群体与市场》这本书刚被引进翻译导师就给我这本书让我读,但是我的悟性太慢,读完没有任何输出。进组一段时间后,导师看我已经迷失在著作和文字的丛林中,便给我转了方向,将我放在更适合自己数学基础的项目中,并以此作为我的博士论文方向。研究方向在国内的热潮已经褪去,经典但是从业者渐渐离去,又需要很深的数学功底,初来乍到脑袋空空的我开展起来比较吃力,多年一无所出。旁人都开始劝我换路,我的师兄我的朋友们也在思考是否这个课题已经被前人开采尽弃进入死胡同或者我的能力不足于继续这个古典的研究,劝我换题也劝我的导师给我换题。所幸导师一直相信我,也给我足够的支持。做的慢那就等一等,沉下来就拽一拽,浮起来就拉一拉。导师在远远的前方为我稳稳地掌舵,让我能够安全前行。


多年跟随导师前行,一言一行是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熟悉是因为这条路就该这么走,这件事就该这么处理;陌生是因为多年成果寥寥,渐渐产生成绩不好怕见老师的恐惧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惭愧。还好我的室友一直鼓励我“喜欢就要坚持,就要努力,哪怕八十才出成果,大器晚成也比碌碌无为强”,室友的愿望是“等到八十还在出文章,还在做研究”,为此常年八点开始工作,晚上还在和伴侣讨论工作。我没有那么高的学习热情,但我希望能够跟随导师和室友的步伐前进,哪怕慢一点,哪怕晚一点。


一直以为和导师的缘分源于师兄转发的那条招生信息,是一个偶然的机遇。直到今天翻找看过的文献支撑正在写就的一篇论文,偶然发现大四毕业前夕的职业规划,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综合考虑,我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做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原来我虽然选择了工科选择了科学前沿,但在灵魂深处依然喜欢文史哲,向往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工作,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及我目前所做的研究方向便是最好的交叉融合。谢谢导师,谢谢师兄、室友和朋友们唤醒我灵魂深处的向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