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科研中坚力量——博士新视角: 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建议

2017-10-18 作者| 王毅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前段时间今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又发布了,于是又到了轰轰烈烈的申请季,不禁让笔者想起了两年前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技术的申请,有点时光荏苒的感觉。


首先声明,本人是一名小博士生,并不是某大教授,但也想对高大上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提提意见,原因有仨

  • 1 本人作为博士生要么自己接触过,要么向其他同学了解过几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申请和实施的一些基本情况,所以也算是了解一些基本情况

  • 2 “博士生是科研中的中坚力量” 这句话,在大部分教授不在科研一线的中国说应该不太过分,所以作为“中坚力量”的一员,发表发表观点也是符合情理的

  • 3 国家花了大力气,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变革,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为中国公民也是可以提提意见的!


于是,现在可以进入正题了,直接条目式的提出自己——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建议吧:


项目申请单位数量一定要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国家科技部设立重点研发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产生突出的、具有显性度的、甚至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绝不是为了搞“雨露均沾”,所以单一项目的申请单位数量一定要进行严格限制,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专门攻关比如总数量不超过8家,十几家就太多了!


一旦项目申请的数量多了,会产生非常多的负面影响:

(1.1) 管理难: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能难管理好太多的单位和课题骨干,也带了极大的管理成本(比如开会等),每家参与单位可能都有自己的科研惯性,承接之前的研究,而不是专门针对项目指南的要求开展研究;


(1.2) 经费少: 一个项目的总经费是一定的,参与单位多了就意味着每家单位分得的经费就少了,你说一家单位领个50万回家,还有经常跑来跑去开会,他哪有精力和财力搞科研啊?


(1.3) 回避难:每个项目入围最终答辩的应该不超过三个团队,如果每个团队单位数量太多,根据评审专家回避的原则,评审专家不能来自于任何一家参与答辩的单位,这样评审专家的选择空间甚至质量都是令人担忧的!


2

项目会议一定要“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


重点研发计划一般要求召开季度或者半年的课题会和项目会,博士生也会列席参加,听各位大佬们谈笑风生。至少从我的经验来看,项目开的还是太和谐,各家单位汇报一下,几个“资历较老”的老师或者专家点评一下就完了。追求和谐,不要得罪人家,可能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吧!但是,对于科研来说万万要不得,其实从内心笔者还是挺喜欢那些敢于批判的老师的。


现在要求党员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笔者想重点研发计划的会议也应该贯彻这种精神。每次看到某单位总结阶段工作乱七八糟,还有专家说做的不错,笔者就在旁边琢磨,难道专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而笔者修炼不够?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氛围,各家单位会觉得做成什么样,甚至做什么都没啥关系,只要完成自己的论文专利指标就好了,最终项目的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

项目指南的撰写要进一步统筹兼顾


为了掌握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每年重点研发计划的意见征求稿或者最终指南, 笔者都会下载下来学习学习,但也看到了项目指南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3.1) 有一些指南项目并没有切实反应迫切的需求,要么单纯追踪新的概念,要么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请撰写指南的专家们一定要对此负责,这不仅关乎到国家在这个项目上的经费开销,还甚至会对一些人在本领域的认知产生误导;


(3.2) 项目指南不能为了某一个人而写。又是读到某一个项目指南时,本人就能马上想到这里面列的研究条目不就是某课题组研究的内容么?难道改课题组如此优秀,研究路线和项目指南的内容几乎重合?如果该课题组老师是指南撰写人,那说明其眼光太局限了吧!如果该课题组老师不是指南撰写人,那说明他的内容直接影响到了指南撰写,并且这个项目可能非他莫属,那这是不是一种腐败?


(3.3) 项目指南需要适当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统筹兼顾,虽然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分而治之,但在举国体制的中国,科研项目的设立也得统筹兼顾,不能“打架”。比如能否利用大数据分析某一领域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内容,如果某一研究点申请的项目较多,那是否可以认为大家已经能够自主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就不需要进一步设立重点研发计划了,或者是一个持续的热点,需要进一步的攻关?某次我看到某一个指南和某老师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内容基本相同,那我也无话可说了!!!


4

项目申请评审一定要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


重点研发计划不是搞“雨露均沾”而是“集中攻关”所以谁最合适承担该项目应该是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的评审的,笔者认为公平的环境至少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4.1) “搞平衡”严重违反公平的原则。这也和中国文化相关,总觉得某家单位(比如北大吧)不能承担太多的项目,其他单位也需要承担或者牵头相应的项目,这将导致不同项目之间的评审受到影响。科技部已经有相关的限项要求了,这是保证研究者的科研投入,所以就不需要评审专家搞“均衡”了吧。


(4.2) 评审专家选择可能还有改进的空间,目前我国对评审专家的管理,包括选择、公示等做了很多功课,但面临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就是申请项目的单位基本都是实力较强的单位,根据回避原则,专家必须不能来自这些单位,和其他项目不同,重点研发计划参与单位众多,导致专家可选余地太小了,能够针对性的找到相关专家么?这就要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了。


(4.3)前面两项都是从评审专家角度来说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项目申请可能会受到某些强有力势力的影响。中国大型国企非常多,影响力也非常大,很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左右其他单位的项目申请,这一点很容易被管理者忽视,可能需要管理者进行充分的考虑。


5

项目的成果统计

一定要切中要害而非论文专利数量


考核一个项目是否完成的重要指标就是SCI、EI论文、专利、专著数量,这些指标对于很多高校来说都是非常容易完成的事情,好的SCI论文写不出来,还有可以灌水的SCI期刊嘛,专著看起来高大上,找个出版社把几篇论文凑一凑也是可以的嘛。


但问题是,我们最后做了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我看有些老师重复之前的973项目工作,唱着一首古老的歌;有些老师把鸟群算法、猫群算法,飞蛾算法等各种动物园算法秀一遍;有些老师大谈空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些老师把明显错误的模型列些出来。。。。。。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以本人所在专业为例,笔者看到国外有些单位开发了一个开源的软件供全世界研究者使用,或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算例分析,得出非常值得参考的结论,这些都是具有高显示度的成果。如果每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能够有那么两三个应该就谢天谢地了吧?


以上内容美其名曰是建议,也可以揣度为是作为一名博士生的无病呻吟吧!


54 27365 54 14745 0 0 5782 0 0:00:04 0:00:02 0:00:02 578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