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师当学曹雪涛

2017-10-19 作者| 张海霞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新华网的消息:10月1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曹雪涛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外籍院士。


恭喜曹雪涛博士!真的是很敬佩他做学问的精神和教书育人的成功:他培养的12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由此获得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2014)和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2015)。我们来看下这位中国本土培养的“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的彪悍人生:


曹雪涛院士出生于1964年,1986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并于199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教授,2004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2005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41岁)。2011年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2015年兼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目前为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曹雪涛是一位立足于国内培养成长起来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免疫学家,长期从事抗感染天然免疫与炎症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转化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近五年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Immunology等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研制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临床试治晚期肿瘤患者完成了II期临床试验并获得CFDA批文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曾经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2005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奖(2012)、中科院陈嘉庚生命科学奖(2016)。他培养的12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由此获得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2014)和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2015)。他2006年创建并担任主任的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十大团队奖牌,担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秘书长12年,曾任亚大地区免疫学会联盟主席、全球慢性疾病防控联盟主席等学术职务,为我国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致敬曹雪涛教授!看看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是怎样炼成的!


从1999年开始,我国每年都会评选100篇左右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由于种种原因2013年以后不再开展,共持续了15年,在学术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入选全国博士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各个学科博士的顶尖水平,而入选全国优博的指导老师基本都是各个学科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等大牛科学家或人文社科专家,而且全国学科领域众多,每年产生的博士论文达几万篇,因此全国优博评选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45 25574 45 11686 0 0 8637 0 0:00:02 0:00:01 0:00:01 8637>

根据统计,历年曹雪涛院士共指导12位博士获得全国优博,从2001年2011年更是连续11年入选全国优博指导教师,遥遥领先其他博士生指导教师,被网友称为“最牛博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曹雪涛实验室一直持续产出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曹雪涛说,这主要取决于团队的合作进取。当然,团队的力量与带头人密切相关,导师的境界决定了团队的水平。在他看来,导师可分为三种境界:三流导师传知识,二流导师教方法,一流导师授理念。


“作为导师,要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把自己当成瞭望塔甚至发射架,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匠人,而希望是一个启发学生悟道的明师。有时一句朴素的话,就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曹雪涛说。他有一个“摘苹果”理论:在一片苹果树林里,伸手就能够着的苹果,肯定被大个子摘光了。小个子要想有收获,就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在别人够不着的地方摘苹果,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这个肩膀。


曹雪涛不喜欢学生叫他“老板”,因为他从不把学生视为高级劳力。他认为,导师如父如兄,实验室应该有“家”的文化,充满亲情。曹雪涛对学生的总体要求是:兴其趣、壮其志、静其心、练其能、定其位、鼓其势、开其悟。秉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他制订了一个“登峰计划”,分为“夯基、攀登、登峰”三个阶段。对于有望登上峰顶的学生,集中力量给予支持。


目前,曹雪涛带了20多名研究生,很多人已经在世界顶级杂志发表论文,两位学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位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我把学生们领到一片有待开采的富矿,有的是学科制高点,有的是新的生长点,深浅难易不一样,人人都有作为。能力大可以深挖,能力小的可以浅挖,只要潜心钻研,出成果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大家都能沉得住气。小失败是大成功之母,有的学生也许几年不出成果,但是厚积薄发,一出就是大成果。”


这种沉得住气,也是中国科学家所需要的。“有些人心猿意马,没有在一个领域深潜下去,没有形成团队力量,所以难出重大成果”。曹雪涛说。


曹雪涛觉得,中国不缺科学家,但缺科学家精神,缺少有家国情怀的大师级科学家,而大师级科学家的诞生是需要时间的。过去中国科研条件不好,依然诞生了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只要科学界有定力、不浮躁,再等10到20年,中国本土将涌现更多大师级科学家。


为师当学曹雪涛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