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会放手也是爱......

2017-11-19 作者| 刘加民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学会放手也是爱

大民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7岁(虚岁)入学时,几乎已经是定型了。可是我们长期以来,全社会都默认了一个观点:所有的孩子都是可以造就的,在学校里出现问题,都是老师的责任。成材了皆大欢喜,出了老鼠屎,就万劫不复。这块巨大的石头,把老师压得喘不过气来。老师们发些牢骚,转发些牢骚段子,都没有达到这个深度。这块石头,是基础教育阶段老师活得苦累的源头。


从某种意义上看,资产阶级的血统论,是有些道理的。你如果从胎教、早教、家教的角度理解,就更加有道理了。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性格是可以遗传的,个性的类型基本上可以追溯到精子卵子合作的那个瞬间。人的品行会在孩子睁眼看世界的那一刻开始被塑造,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有些动物认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为父母的现象。他耳闻目睹的是什么,他司空见惯的什么,对他后来成为什么人,大有影响。


你很难想象,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惩处,敢于不分青红皂白大闹校园的家长,会是多么奇葩的品种。这样的成年人哪里来的呢,他们是在什么环境下接受了什么教育被什么观念洗了脑了,才会有如此拙劣的行为呢。最近媒体上不断关注“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的问题,因为社会上的确大量出现为老不尊的人。一般情况下,人到老年,生理心理都度过了冲动期,都不会有剧烈的反应,世态炎凉让他们多少有些厌世心态,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对老年人的坏通常采取了宽容或者漠视的态度,中国整体上是个尊老爱幼的文化。“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属于信息爆炸时代出现的对个别现象的浓缩,在总量上倒未必有多少增加。不过,那些不分青红皂白护犊子没商量的家长,很有可能七老八十也活不明白的人。


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坏的孩子,真的坏,这样的孩子也是要混社会的。有些孩子,哪怕是品质上没有问题的孩子,对“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我觉得就凑合混完义务教育得了。老师们非要对全部孩子平等对待,也真的有点累。为什么孔子说因材施教呢,分门别类呢,就是考虑到了个体的差异,尊重了人的基本权利。


对有些不成器的、难成器、绝对不可能成器的学生,老师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不要奢望用自己的热脸温暖他们金属的心。湖南杀老师的那个孩子,据说学习成绩很不错。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又有点“犯践”,不知不觉就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在家庭社会的另外两个教育环境里,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好百好、处处得宠的。所以悲剧发生了。


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所偏爱,我觉得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之一。因为直接服务于人,所以容易投入真情,对方又是小孩子,小崽子,不爱都忍不住。这可理解为舐犊深情、油然流露。现在一定也有老师是这样的。比如在下,从小到大没有被老师训斥过,作为所谓的好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时都是和颜悦色、面带笑容的。这个记忆,至今没忘。我能记住这个四五十年前的感受,可能一半是感恩老师的呵护,一半是对老师不讲原则的困惑。今天明白了,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句话,现在多数老师的优点是“爱学生”,缺点是“太爱学生”了。爱学生理所当然,太爱就可能自讨苦吃。这个特点导致了很多不该发生的喜剧,偶尔也有悲剧。(根据聊天记录整理而成)

2017.11.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