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什么才是真正脊梁?看看吧!

2017-12-11 杜江茜 张海霞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今天,让我们向一位真正的国家脊梁致敬和告别! 

新华社



今天,

请允许为这样一位老人,

发布一条消息。


这是一则沉痛的消息:

国防科技大学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激光陀螺研究所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同志

因病于12月6日中午12时逝世,

享年89岁。


连日来,

高院士去世的消息在军事圈已刷屏。

但是,还有更多人不认识这位先生。

今天,小新要说说他的故事——



他常年穿一身绿色作训服、

一双解放鞋。

偶尔和校长闲聊几句,

也全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国防科大校园里,

不知道他身份的同学看他第一眼的感觉

便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老头”。



很难想象,

这样一位老人,

领衔造出中国第一个环形激光器,

填补了我国激光领域的7项空白。


从教60多年,

他培养的很多学生成为了将军,

或激光领域的知名专家,

而他一直乐于做一名

普通的研究工作人员。



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高伯龙院士

所从事的职业。

在这里,

不得不提到一所院校

和一位大国脊梁。


这所院校就是哈军工,

而这位大国脊梁就是钱学森。


1954年,

由于工作需要,

年轻的俊才高伯龙被选调到哈军工任教,

这位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

一头扎进物理教研室,

在他钟爱的理论物理世界中遨游。



上世纪60年代初,

美国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和第一台氦氖红光激光器,

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把激光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设想,

更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

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并纷纷开始进行“环形激光器”的研制工作。



1971年,在钱学森建议下,

国防科技大学成立了激光研究实验室,

并调入高伯龙从事相关研究。


1975年以后,

高伯龙将主要时间和精力

投入激光陀螺研制工程。



激光陀螺又叫环形激光器,

不掌握这项高精尖武器,

就没有精确制导武器,

就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多

引以为豪的战机导弹!


资料图:国内一家企业生产的民用三轴激光陀螺仪。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研成就


1978年,

高伯龙与他的团队制成

第一代实验室原理样机。


1984年初,

他提出了进一步发展

工程化的某型环形激光器的新设想。


1993年初,

他在几个月之内

交出工程化的新型样机。


在此期间,

他还率领技术人员研制成功了

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

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

第三个掌握这种制造技术的国家。


他的“拼命”


高伯龙已是耄耋之年

但他却一直奋战在科研一线。

2008年,那场全国周知的大雪

也袭击了他所在的地区——长沙。


由于电力供应紧张,

实验室只有晚上才会供电,

高伯龙为了工作,

白天睡觉,晚上做实验。


对于已经8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

这完全属于消耗健康的倒时差工作。


“那段时间,校园里积雪很深,

高老师穿着解放鞋小心翼翼地走着,

坚持每晚到实验室来观察数据、指导试验,

而且总要一直工作到清晨停电后,

才步履蹒跚地回家。”

这是高伯龙的博士生回忆起来的情景。


1990年,高伯龙(右二)在指导博士生工作。来源:中国科学报


学生印象


高伯龙在学生中留下的印象

与他的优秀科研可以齐名:


勤俭节约,

吃剩的米饭一定要打包!


认真严谨,

学生写的论文,

厚至百页,

也一定要细细推敲审阅!


从不抢功,

学生写的论文无论他修改了多少,

也不会署上自己的名字!


仗义执言,

眼里只有科学与真理,

任何人都休想让他说出违心之言!



但是,

就在2017年12月6日,

这位“不起眼的小老头”

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战争年代,

大国脊梁和英雄们,

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安康,

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披荆斩棘、鞠躬尽瘁,

在历史的天空

奏响了一部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乐章!


和平时期,

以高伯龙院士为代表的大国脊梁们,

执着坚守,痴心科研,

始终以国家需要为需要,

以国家利益为利益。


有了他们,

我们这个国家

才有了挺直脊梁的精气神!


高老曾说:

“外国有的、先进的,

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

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今天,让我们沉痛悼念高伯龙院士,

高老,一路走好!


今天,让我们向无数个真正的国家脊梁致敬!

致敬!致敬!


来源:中国青年网

记者:杜江茜


【题记】今天是一二九,我在日本访问,有幸去奈良瞻仰了1200多年前来传经送道的鉴真和尚的唐招提寺,在仙台再次走进了鲁迅先生读书的教室,文化交流千年不息,爱国强国百年旋律,可是总喊是没用,还会引起反感,更多的是要用实例来增加真情实感。重看2017年1月19日写的《脊梁》,重温这些离我们很近的英雄们的故事,胜过了喊几千遍口号和街边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梦宣传画,孩子是需要这样真情实感的爱国教育滋养,家国情怀才会更加强烈和深沉,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有根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成为有心的人。很高兴看到孩子发来的照片,她今天去京郊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用3D打印的日晷给小朋友讲天文的场景,用实际行动科学爱国,这个必须赞!!!


脊梁          

张海霞  2017-01-19


期末考试结束那天,跟女儿在中关村散步谈心,两个人聊得很开心,不想回去,我说:那妈妈带你去个没去过的地方吧!


路上我开始跟她讲两弹一星,她说:我知道,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


可是你知道郭永怀、何泽慧、李佩吗?你知道他们住在哪里吗?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走到了中科院科源小区的13、14、15楼。


三层的低矮旧楼,完全看不出它的辉煌,可这里就是这些大师们住过几十年的地方!我重点跟她讲了郭永怀和李佩、钱三强和何泽慧这两对了不起的夫妇,他们都是当年学富五车、在国外赢得尊重的大科学家,为了建设国家而义无反顾在新中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回来的,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祖国的建设鞠躬尽瘁,讲到郭永怀的牺牲那个环节,我怎么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流淌,这就是一个科学家和他的祖国的情结:最后的时刻他和警卫员死死抱在一起守护着国家的秘密!没有豪言壮语,悲痛万分的李佩甚至都没有当众流过眼泪,可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继续无怨无悔地做着她该做的事!而不远处的力学所就是郭永怀和钱学森工作过的地方,那里还有他的雕像,下面埋着他和警卫员的骨灰。


女儿说:妈,咱们去趟力学所吧,我想去看看郭先生的雕像。


我们一路向东走到了力学所,这一路上两个人聊起了很多国家和科学家的故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郭永怀、不知道邓稼先,可是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不仅仅是今天,是永远,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国真正的独立自主,也只有他们才配得上爱国二字!由此又聊起了科学家的科学贡献与品格的关系,女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有些人的科学贡献在珠穆朗玛峰,人品却在马里亚纳海沟!而郭永怀、邓稼先、钱学森等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是科学贡献和人品都登顶珠峰的人,只有这样的人配得上名垂史册,才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也正是鲁迅先生那段话所说的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个冬夜,我们在寒风中走了很长时间,聊得热血沸腾,和孩子一起回顾了历史上的很多危难时刻以及在这些时刻历史人物的选择,有幸我们住在距离历史这么近的地方,百岁李佩的意外离世给了我们的这样的机缘,让我们母女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如此深刻地谈心沟通,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民族,关于未来,对于正在成长期、正在形成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路上,通过这样的谈话,我们都更加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底是谁?该度过什么的人生才是真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对于她和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记得快到家时,孩子跟我说:


妈,我们都要努力啊!你以后不要退休了,像李佩先生一样好好工作到一百岁!


我说:那当然,你也要必须要更加努力啊,不仅要学习好,更是要立志做郭永怀、邓稼先这样学品和人品都登顶珠峰的科学家!


那必须得,妈,你不知道我的内心现在有多么澎拜!


这是发生在几天前的事,今天在飞机上回想起来还内心激情澎拜,再次致敬郭永怀、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李佩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那你们所有的努力,远远超越了“金钱、名利、地位等”世俗的成功表象,沉淀成了真正触及我们内心、让我们感动和震撼和支撑国家民族发展的脊梁!


致敬先生们!吾辈定当自强不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