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是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不可能触及深层弊端 (深度好文)

2017-12-30 黄俊杰, 罗崇敏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1

是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文/黄俊杰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自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白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5万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 年至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大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推荐一个平台,往事钩沉话历史。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 “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鉴于现实残酷,富士康女主管曾出自传小说《毕业出狼窝,工作入虎穴》,对毕业生传授残酷世界的生存之道。不过,富士康的“生存”之道实在让人怀疑,特别是在富士康出现员工自杀的“n连跳”之后——有网友写了《富士康员工自杀和大学生自杀缘出一辙》的博客,发问:“大学生跳楼自杀,富士康的普通员工也跳楼自杀,为什么不同的学历、背景和社会经历,都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对人生进行了断呢?”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统,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来源:网络


2

循序渐进改革不能触及深层弊端

作者:罗崇敏  王尚喆


核心提示:出身农村,赶上文革,中断学业,罗崇敏曾做过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中学炊事员,后来成了机关公务员;30岁才念初中,40多岁已拿到博士文凭,38岁才当副科长,50岁已是正厅级干部;无论在哪个岗位,罗崇敏都被人称呼为“改革书记”。他的历程,可以说树立了一个平民成材的样本。凤凰网教育带您与这位“奇官”面对面,听他分享60多年的人生感悟。


凤凰网教育:各位凤凰网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本期节目,本期《育人者》专访非常荣幸为大家邀请到了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红河州原州委书记罗崇敏博士。罗博士你好。


罗崇敏:各位网友,非常高兴在凤凰网和大家见面,和大家在一起交流,我相信我们的交流不会使大家失望的,谢谢。


PART1 人生经历

对农民有深厚情感:农村出生 父母不识字


凤凰网教育:罗博士,我作为一个年轻人特别佩服您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成绩,您是云南江川人,能不能先跟我们聊一下,您童年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长大?小时候有没有什么梦想?


罗崇敏:我是生长在一个农村,农耕家庭里面,我从小接受的是农耕文化的熏陶,我从小接受的主要是不识字的父母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我的母亲去世了,但是我在她的墓碑上留下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我的母亲不识字,但她是我一生珍爱和必读的书。”我在农村这个环境里出生、成长,对于农村、农民,都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样就使我从小在心灵深处有一种比较纯朴,勤奋和向上的,还有富有意志力的生活状态。



凤凰网教育:您年轻时有没有最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比如对您帮助、影响最大的人或事?

罗崇敏:应该说最难忘的人和事,最难忘的还是我的母亲,她给我的是意志力,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品格,最难忘的事情是我的父亲在我人生低潮时期,总是给予我希望和动力。


比如说我本来是回乡知青,但当时我的出身不好,我就主动跟我的父亲提出来,我说我要争取做下乡知青,我要离开我的家乡,到另外一个很穷的,很偏僻的扇区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个时候我的父亲坚定不移的支持了我,鼓励我,因为我是个独生子女,在男孩里面算是独生子嘛,一般父亲能够这样支持是不容易的,这样呢,就使我产生了人生的一大转折,就是从回乡知青转为下乡知青,这应该说我的母亲对我影响最大,我的父亲在这件事情对我的支持我终身难忘。

上天还留你在人间 是因为你的事情还没有做完


凤凰网教育:您经历过很多我们现在这代人没经历过的,您当过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员,后来还当了学校炊事员。回首您这么多年走过的路,您从一个不算太高的起点走到现在,取得这么多成绩,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罗崇敏:我觉得人在哪一个岗位上,他是一种偶然的选择,但这个岗位上所需要你做的事情,特别是个岗位所存在的事业它是必然发展的。做什么事情都是你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什么叫人生?人生就是生命的旅行过程而已,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向上的、阳光的来对待每时、每刻、每一天、每个岗位。


我经常讲,只是要上天还留你在人间,是因为你的事情还没有做完。那么走到今天,我总觉得在整个人生中只有能力、智慧、真理是我一生的财富,一生的追求,金钱、权力等等都是你的真理、智慧、能力的派生物而已。


凤凰网教育:您的经历对很多尤其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们非常有借鉴意义,现在有很多“官二代”、“富二代”,父母并没有帮您太多,只是传授给您一些基本品质和品格,一些最纯朴的道理,那么您觉得现在大多数普通家庭、甚至是农村出身的大学生,这些所谓的“穷二代”,他们该怎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罗崇敏:我认为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但是自己要有自己的什么梦想,自己要有自己的什么追求是由自己决定的,不管他是官二代、富二代、农二代、工二代、贫二代、穷二代,总之我们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主人,我们自己要做有灵魂的自己、要做有能力的自己、要做有幸福生活的自己。


我们一定要坚信你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你来到这个世间就是来创造的,创造什么?创造你自己、创造你自己的事、创造你自己的学习、创造你自己的生活、创造你自己的事业,你要坚信你的父母爱你,支持你,为你付出了不少,但他们不会代替你去创造自己。


你们一定要坚信,社会也会支持你们年轻人,但是也代替不了你们的创造,特别是你们要坚信党和政府不能为你们创造什么,我们党和政府领导下来创造自己,不要祈求于别人的施舍,不要祈求于别人为你创造什么,一定要自信、自能、自强、自尊的去对待你的人生、对待你的生活、对待你的学习、对待你的事业,这样你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成为有尊严的人,成为有价值的人。



坚持到别人不能坚持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凤凰网教育:如果您现在回头看,过去的几十年,您在政界推行了很多改革,对老百姓有很大帮助,您早年也做过一些比较基层的工作,如果让您用几个词语形容过去走过的路,您会用哪几个词?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罗崇敏:激情、理性、意志力,伴随我走到今天,也就是说,我们不管处于什么环境,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一定要富有激情,富有热情,哪怕当时我处在最艰难的农村知青,我计划好一天我只能吃50粒蚕豆,但我还是走过来,我一个礼拜,每一天只能吃50粒蚕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认为我的激情并没有丧失,为什么没有丧失?因为我觉得只有面向阳光才能看到自己的背影。我们经常讲要追寻别人的背影,那么别人要看到你的背影的时候你必须要看到阳光,也就是要有激情,必须要有阳光的心态,要有积极的心态,要有向上的心态,你一定要憧憬未来,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面,你对未来都要充满希望,你要想到这样的环境一定会过去,一定要有激情。


光有激情不行,你必须要有理性,也就是说面对再复杂的社会环境,再复杂的工作的对象,或者再复杂的人情,再复杂的团队,再复杂的领导班子,你一定要理性的去看待,去评价,不要带个人主观的情感色彩,随意的去评价,去看待。怎么有理性呢,你必须要有心中的真北,也就是说你要有自己内心的坚守,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迎合现实,你要坚守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你这样才能富有理性的来看待周围的事情,来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要迷失自己。


第三要有意志力,始于兴趣,终于毅力,做任何事情,你都要来源于你的兴趣和激情,但是最终成功与否完全决定于你的意志力,你要坚持到别人不能坚持的时候你就成功了,在这方面我比较赞赏尼采的强意志力,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力。


我举个例子,我14岁大串联,从云南一个偏僻的山乡,走到了全国的心脏北京,我走了四个月零二十七天,四个月零二十七天啊,当时我就穿一个单衣单裤,是冬天走过来的,冬季,走到北京,走到北京我就得了一场大病。那么后来在北京急救,使我从死亡线上走回来了。这样的例子当然很多了,不管做什么事情,你一定要坚守,坚守,再坚守,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定要富有意志力的去做。人是渺小的,但人也是伟大的,伟大就在于他的意志力。



PART2 事业之路

我用治理一个国家的理念来治理一个地方


凤凰网教育:您当年成长环境比现在年轻人差很多,现在年轻人生活衣食无忧,也不像您当时还要下乡,还要当知青,赚钱贴补家用之类的,但您取得的成绩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望其项背的。


另外,您的爱好特别广泛,是书法协会和作家协会的会员,您工作和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管理、卫生很多方面,您怎么能在那么繁忙的工作中还能保持这么广泛的涉猎?怎样平衡博学与专业的问题?


罗崇敏:谢谢,在我身上学习、生活和工作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因为历史原因,使我失去了接受教育,特别是系统的国民教育的机会,但我认为时代又给我创造了终身学习的机会。


我30岁读初中,为什么?就是因为历史原因使我的学习中断了。我是1965年,上世纪1965年进初中的,1968年文化大革命,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了,1968年我就知青下乡。所以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那么到了30岁的时候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我从一个倒闭的江川化肥厂调到江川一中去做炊事员和缮写员。这个时候我学习的机会来了,为什么要选择到江川一中?我就是想找一个学习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我就拿起初中课本来一直学,学了24年,到54岁的时候,我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当然在期间我还学了硕士,我的硕士是应用社会学。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我广泛地学习兴趣,就是我刚才说的,任何一个结果应该和他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就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我一直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且我学习又涉及到方方面面,我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就是刚才说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艺术,包括医学,还有武术等等,包括我的运动项目也很多。


我年轻的时候,一直到40多岁,我游泳可以游20多公里,就是2万多米,然后我拳术,还有马术、剑术,我都学习。为什么会这样?我有一个认识,什么认识?知识一旦转化成能力,上升到智慧,再上升到艺术的时候都是相通的,我学医学的时候,我17岁就帮助人家接生孩子,我拿着赤脚医生手册就去接生孩子了,不是因为我会接生,是因为她顺产。那么我学习医学里面就有一句名言,中医的名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它可以应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领域里面。


所以一旦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阶段,它是相通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博学”和“精专”它没有明显的界限,也没有不可填平的鸿沟。博学为他的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专攻某个方面的学业,又为他的博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我说的是我个人的体会,因为我长期是做地方管理工作的,我需要广博的知识。比如说你讲领导艺术,你就要涉及到你的学习艺术、工作艺术、生活艺术,如果你光讲一般的领导艺术,你没有生活的经历、工作的经历、交往的经历、学习的经历,你这个领导也是胜任不了的。


所以好多人就怀疑说,你每一年你都要写十多万、二十多万,甚至三十万的一本书你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精力,那么多的时间?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这些作品都出自于我自己的实践、思考和探索,有的也会怀疑你是不是有枪手啊,你是不是作秀啊,请相信,不会的,因为现在一个领导班子,特别是州级领导班子,35、36位班子成员,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多少领导啊,你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你把他们的个人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起来,你这个主要领导就成功了,何必要我辛苦那么多呢?


大家有一天讲,忙啊忙,有什么忙的,忙政,乱政,主要领导不存在忙,我用治理一个国家的理念来治理一个地方,我用全球的教育思想,或者世界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云南的教育,我有多少副手啊,我和大家在一起研究一个思路,拿出一些主要办法,大家一起干。然后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思考,我一天晚上休息4到5个小时足矣,其他的我用在学习和工作研究安排上,大家积极性调动起来,多好啊。


我的个性就喜欢挑战极限 要做脊梁式的人物


凤凰网教育:您在云南当地进行了很多改革,我这里有几个媒体对您的评价,广东省委机关刊物《南方》杂志说您是一位“奇官”,“大胆探索已经到达了当下体制所能碰撞的改革极限”;《南方周末》说您的改革“涉足广泛”,像您这样“把众多改革集于一身的官员极为少见”。您对这些媒体的评论如何看?您当时为什么会有改革的勇气?


罗崇敏:我会理性的来对待这样的一些评价,是的,在红河州任州委书记的时候,我系统的推进过七个方面的改革,包括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干部任用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监督体制改革,公民迁徙自由的改革我都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我和大家在一起所进行的这些改革没有突破制度底线,但是确实到了现行体制下的极限,这点我不怀疑。


比如说我大规模地推行了乡镇长直选,本来我要打算搞县长公民直选,我进行了党委班子党员直选,我进行了公民迁徙自由等等的改革,还有我进行社会事业的改革,教育、卫生、体育、文化,这些改革,我是把职工身份社会化了、分配绩效化了、管理法制化了,这样的改革可以说,可能中国十年以后达不到这个目标。那么这样的改革是很有意义的,这样的改革现在转过头来看,中央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策的是改革,我认为当时我在红河州,在教育厅所做的改革已经提供了好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当时这些改革我也到中央有关部门汇报过,他们也比较重视,但遗憾的是,这些改革现在在全国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也不遗憾,就我个人来讲不遗憾,为什么我会有那么个勇气,有那么一个意志力来推进这些改革呢?是因为责任、使命和我的个性所决定的。所谓责任,我认为领导干部,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上,不能尸位素餐,必须要有一个认真的头脑,去认真的履行职责;有一个认真的灵魂,去认真地引领未来。


人民群众、党和政府选择你到这个地方,你是要来做事的,是要来承担责任的,承担责任应该是很多的责任,不是某个方面的责任,特别是做地方第一把手的责任,你的责任制度,包括改革的责任、发展的责任、稳定的责任你都要肩负。现在这个体制下,你不搞改革可以的,你做做经济发展项目,抓抓GDP,财政收入增加一点,地方的民众收入一点可以的,没有问题。但我认为,光做这样的工作你没有尽职尽责,你必须要把改革作为你履职的一项重要责任,你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你要自觉的去肩负这份使命,改革的使命。作为一个地方领导,我认为你应该做改革的脊梁,你要做脊梁式的人物。你必须要去改革。


另外是使命,我说的使命,推进改革不光是中央领导的,或者是某一届中央政府,中央领导的使命,而应该是每一个富有责任心的基层领导干部的使命。你要有使命感,所谓使命感就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你必须要去承担的事业,因为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你的历史是你自己书写的,你要肩负起这样一种使命,然后你要产生这种改革的动力,当然也还有我的个性,我的个性就是喜欢挑战极限,挑战我的能力极限,挑战我的责任极限。所以我喜欢做挑战性的事情,我做这些改革就是抓住时代赋予我的机遇去挑战改革的事情,至于说挑战成不成功,挑战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我想不要瞻前顾后,你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你只要知道你这份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是向时代负责,你就大胆地去做,因为你这个改革是为了人,是为了这个时代的发展,说大一点是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个国家,所以你完全可以非常洒脱的来表达自己。当然这个自己必须要融入我们的领导群体里面,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我能够和大家在一起来做这样多的一些改革。总的一句话,“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PART3 思想引领

循序渐进的教育改革不可能进入体制深层弊端


凤凰网教育:中国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逐步进入“深水区”,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有关于教育的很多改革措施。您曾是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主管过地方教育事务,您认为目前中央推出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否真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这些措施是不是真的能改变目前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罗崇敏:中央对教育改革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举措,但这些举措的落实,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我们在研究教育改革的时候,不要孤立的来看待教育,来研究教育,必须放在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这个大环境中,来思考和探索实施教育的改革。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讲,要去教育行政化,但实际上在这样一个官本位体制下,你再讲是去不了行政化的,为什么去不了行政化,是因为我们整个教育体制的设计是一个官本位体制的设计,包括我们的招生考试制度,都还在沿袭古代的科举制度,用原来选拔官的科举制度来选拔学生,学而优则仕,怎么会达得到中国提出来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


所以我对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既要积极,要富有激情,推进改革,实施改革,但也不要抱过高的期望。这个目标的实现路途遥远,现在提出来这些改革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只会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但是教育的改革,如果你老是循序渐进,如果小打小闹,磨磨蹭蹭,进行改革,你永远都不可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不可能进入到我们现在教育体制中深层次的本质的弊端。


应该怎么改呢?我认为,最核心的要抓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是办学体制改革,也就是教育所有制改革。要吸引资源进入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国际化教育。教育公平在不断的推进,任何否定中国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没有良心的,但任何否定中国教育存在的严重危机也是没有良知的。


我主张把大学里面百分之三十,或者是五十拿出来,进行改制,改为股份制学校,改为私立学校。把基础教育阶段的非义务教育拿出百分之三十来进行改造,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增量部分,要让给民办教育,存量要拿出百分之三十来改制,要进行这样的改革。


第二,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也就是要改革教育的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微观管理体制,宏观管理,国家制定教育规划,指明教育发展的方向,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现在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叫中国教育部大学,他的整个教育的包括招生的计划,还有发那个毕业证书,你们拿到的毕业证书,盖着是你们学校的章,实际上教育部审批过,招生的时候要同意,毕业的时候要申报,是教育部发给你的。大学还没有完全成为办学的主体,我们整个国家对教育还是利用八十年代初那种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就是政府对大学的管理还是八十年代对企业的管理的那种方式在管学校。


第三,要改革以高考为重点的评价体制,现在的高考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其实深入一考察是既不公平的,是绝对不公平的,为什么?你用一次性考试,用一张试卷,把人家16年的学习,甚至十七八年的学习评价了,公平吗?你用一张试卷,把几百万考生一次考试来做评价,公平吗?你用这样的考试方法,把适合或者适应这样高考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使我们农村的孩子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这样的教育资源,你考得过城里面的这些孩子吗?


我们这样的一种考试是原来苏联传过来的,现在还在坚守,要改革,彻底的改革,不改革现在的教育评价,扼杀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变异了教育价值,使我们教育价值不断的流失,使我们的民族创造力不断丧失,建国六十多年,用这样的考试方法扼杀了多少创造性人才的创造天性,建国六十多年来,没有一项发明改变过人类的生活方式。建国六十多年来,没有培养出来国际的,有影响的大师,当然会说莫言,但莫言只读过小学,如果是他读了大学,就不是莫言,他就变成一个食客了,或者是变成一个投机分子,怎么改呢?就是要改一次考试评价过程,测试评价,要凭他三年的高中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不能光靠一次考试,要改一张试卷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要看学习这个阶段他综合表演,综合素质,看他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呼吁要立考试法,要建立和完善考试机构,比如说建立考试院,但是这个考试院是一个中介机构,不是政府机构,现在考试院是一个政府机构。


人们总是认为高考改革会带来不诚信、不公平等问题。是的,但教育就是要引领社会诚信和公平正义。我们完全有能力建立监督体制,使高考在阳光下公平进行。云南就进行了中考体制改革,健全了监督体制,如果违反了,就要进行制裁,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家长,还是老师,校长还是领导干部,你违反了规定,就是要严肃的处理,怎么不可能,可能大家不要担心,我们国家有这个能力,来推进这样的高考体制改革,总之,要进行以考试为重点的教育评价体制改革,不要把评价手段变为教育目标,现在是把手段变为目标了,然后把目标作为口号,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但是作为口号了,我们的目标现在大家都是为了考试,为了个考分,通过改革要使我们的考试回归他的手段本位,这样的改革应该坚定不移的推进。



中国教育存在3个严重问题 是教育危机表现


凤凰网教育:您认为目前改革并没有触及到教育最深层次的弊端以及最根本的问题,您认为中国教育体制目前最深层次的弊端是什么?2014年全国两会马上开幕,关于未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您认为还有哪些问题是下一步亟待动刀的?


罗崇敏:我曾经是党代表,也曾经是人民代表,我现在不是了,但是我会利用我的自媒体,向社会争取一些意见,然后交给我们的人民代表,在反映我们的心声。


现在我认为中国根本的教育问题,一个是教育价值流失,一个是教育创造力缺失,第三是教育活力衰减,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存在的三个严重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存在教育危机的表现。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他有一个历史过程,也不要急,但是我们要有紧迫感,一定要改革教育体制,一定要变革教育思想,一定要完善教育内容。


凤凰网教育:很多中国青年选择了“用脚投票”——去国外留学,现在有种说法,中国富有阶层的后代、精英人群都出国或移民了,您认为这会导致人才外流问题吗?对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罗崇敏:刚才说的这个现象,我有不同的看法,是的,到国外读书是一种自由选择,我就希望尊重他们的选择。我的儿子在国外读过书,读完回来了,在国内工作,只要他们的选择,我们都要尊重,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富商,选择出去,我认为都应该支持。


但是关键是要思考为什么会出去那么多,而基本上是当官的和有钱的子女出去,我们的平民百姓能出去吗?出不去,他们想不想送出去?想送出去。这里面就反思我们的教育公平问题,我们的国家到底是不是公平的提供了机会,让各个不同阶层的孩子到国外去读书、在国内上好的大学,我认为还没有完全提供这样的条件。


我在一些网上看到信息,说现在一半以上的官员的孩子,有67%的在国外上学或者是在国外上过学,然后有70%多富豪的子女都在国外上学。好啊,可以去上,但是要加强对官员子女在国外上学的资金支持的渠道和来源,要查一查、要监督,他是怎么出去的,他们出去读书,最后做什么选择,到底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我认为我们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要用这样的胸怀来对待出国留学,我这辈子遗憾的就是做不了合格的世界公民,我不可能在国外再去读书,本来原来我是希望我离开教育厅长这个岗位,申请到国外去读两年大学,但是不可能。



PART4 时事论教

教育腐败是价值腐败 比政府腐败更可怕


凤凰网教育:近期曝光了很多教育界的负面新闻,比如说人大招生处长外逃被抓,可能涉及到自主招生贪腐,首师大也曝出虚假招生丑闻,为什么会频频出现类似案例?您所了解到的高校贪腐情况是什么样的?


罗崇敏:其实教育腐败比政府部门的腐败更可怕。教育腐败它不光是一种经济腐败,还是一种价值腐败。所谓价值腐败什么意思呢?就是它给学生,给代代人传递一种腐败的价值取向。


七年前,有一位路透社的记者在广州的一个幼儿园采访,采访到一个大班的小女孩,就问她你长大以后做什么?她说要做贪官,问她为什么要做贪官?她说有钱。我们要思考的是教育价值腐败,它会影响代代新人。


所以我说教育腐败比其它腐败更可怕,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系统的反腐,当然教育系统的反腐只是国家反腐的一个领域而已。我们一定要把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孤立的来搞教育的内部体制,改革来制约这样的腐败是制约不了的。现在我认为滋生腐败的沃土是体制,我们现在的腐败是体制性腐败,靠哪一个人的自身修养,靠哪一个单位自身的一些机制建设,来消除腐败是不可能的。


要在体制上解决问题,什么自主招生,本身自主招生这种双轨体制从某个方面讲,就是引发腐败的一种体制,但是要建设约束这种招生体制的机制。你不要搞双轨制,拿出一部分来自主招生,拿出一部分来又统一招生,本身这样的双轨招生你就缺乏这种监督体制,他怎么会不去腐败呢?为他腐败创造了机会。要改革体制,改革我们的监督体制,使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办学主体、招生主体。


按国家财政支出划拨教育经费比GDP更实在


凤凰网教育:还有一个话题是教育界经常提到的问题,就是关于教育投入。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曾经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面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年都没有达到过这个比例。2012年的教育经费硬指标首次实现了GDP4%这一目标,面对这样一笔巨额经费,您觉得怎样可以保证公平公正地用到刀刃上?您觉得目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有什么问题?


罗崇敏:党和国家未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入是多的,不是少的,但是不够的。我们国家在办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你想有7亿学生等于国外几十个国家的人口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投入年年的在增加,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GDP的4%,但转过来来讲,教育的投入还是不够的,所谓不够就是刚才说的人均的教育投入是少的。所以我说教育投入是多的,是因为总量大,教育投入是少的,因为人均占有投入的少,教育的投入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现在教育投入基础设施条件还是差的,所以是不够的。


我一再不断地呼吁要增加教育的投入,我认为在计算方式上,当然一个是作为GDP的比例来加以计算,但另外我提出一个想法,按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来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按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20%到23%,这个刚性指标来划拨教育经费,这个就实在了,因为GDP这个水分很大,特别是中国的GDP水分很大。我们知道,我在地方做过领导工作,要调整一下,你可以调整,但是你财政支出是刚性的,支出了多少,你教育占多少实实在在的。我认为国家应该出台那么一条政策,就是当年财政结算的比例来划拨教育经费,来支出教育经费,这样才实在。


我们的钱总是有限的,我们要办教育的事情可以说是无限的,那么必须要理性节约,要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另外要加强教育资金的监管,比如说用在刀刃上怎么用呢?第一、重点是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第二、用在科技创新上,用在贫穷的西部地区,用在鼓励民办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上,要用在刀刃上。


另外要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管。现在一方面我们教育经费短缺,另一方面我们教育经费的浪费也是的,有的学校什么希望小学,今天建了明天拆了,这里面就有一个合理规划,科学建设,成效使用的问题。我经常讲,我们的学校建设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要满足它的教育实用功能,空间和谐功能,立面审美功能,学校建设它要体现学校的文化,教育的价值,要从这些方面来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另外要提高教育资金的实用效益。


凤凰网教育:最后,希望您对两个人群各说一段您的寄语,第一个人群是中国当下转型社会中的年轻人,现在他们可能面临着很多问题,是您那个时代没有经历过的,比如一些选择的问题,您觉得他们是否应该坚持梦想,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第二个群体是目前中国教育事业的从业者,您刚才提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教育未来改革的一些想法,那么您对目前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罗崇敏:我认为面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希望你们能力人生、智慧人生,幸福人生,一定要有追求,要有梦想,但追求和梦想必须要变为自己的行为实践,不懈的去努力,去奋斗,做你自己,你才能够幸福。也就是要自觉的接受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使自己不断的认知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实现人生的幸福。


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于我们的老师我认为,希望做有灵魂的校长,做有灵魂的老师。培养自己的大爱之心,忠诚之智、精专之能,要以爱心滋养爱心,以智慧传承智慧,以忠诚培养忠诚,真正体现我们教育的价值,培养富有自我意志、独立人格、大爱情怀、幸福生活的代代新人。



食者活在昨天 事者活在今天 智者活在明天


凤凰网教育:罗博士,您之前担任过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包括红河州州委书记,现在不再担任那么多职务了,平时都在做什么呢?以后想做些什么事情?


罗崇敏:我是一个喜欢从熟悉的环境里面走出来,去勇于发现新的开始的人,我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我始终认为,人想做的事情很多,能做的事情很少,能做成的事情更少。我现在是62岁了,我有一个观点,我不但终身学习,我还要终身就业,我体制内不就业了,我在体制外就业,我有我自己的梦想。


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有那么几件,第一、是发问古人,发问先人,第二、是审视自己,第三是服务民众,当然这样说好像是吹牛,不是的,我发问先人,发问先者,我读先人的力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我现在很喜欢哲学,我在读这方面的书,也就是与古人对话,与先人对话。


另外我不断的在审视自己,不断的为完善自己提供一些条件,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实践,探索,研究,交流,不断的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实话实说,现在我什么都不愁,我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爷爷、公公了,那么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另外吃穿不愁,愁什么?我还是会在愁,愁什么?愁我自己的灵魂升华,我认为食者活在昨天,事者活在今天,智者活在明天,我虽然做不了智者,但是我还是珍惜,我虽然不是智者但我要争取成为智者,也就是说吃饭的人是活在昨天,因为你光为了吃饭是别人给你创造吃饭的机会,是你的爹妈给你挣的钱吃饭,如果光为了吃饭人永远活在昨天,干事情的人是活在今天,大家都要干事情。


那么要是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也就是活在明天,我当然成不了孔子、老子了,成不了国外那些大哲学家了,不可能,但我还是争取做一个智慧的人,我留给后人的是思想。正因为这样,所以我将要服务民众,服务时代。我希望和大家在一起,来面对这个时代,感恩这个时代,用好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机遇,来进行思想方面的研究。


总之我现在就是在与先人对话,与自己发问,与民众交流,来履行上天和我的父母给我还在留下的生命的职责,来体现我人生的价值。


Part5 普鲁斯特问卷之快问快答

凤凰网教育:您最珍惜的东西是什么


罗崇敏:我最珍惜的是我的价值,也就是我存在的价值。


凤凰网教育:您最恐惧的是什么?


罗崇敏:好像到目前为止,现在我不存在什么恐惧,原来我恐惧过死亡,我在10岁的时候,遇到全国大饥荒,有一天晚上我的叔叔跟我妈说,哎呦,这个孩子快死了,尽快的叫他爸爸回来,回来料理后事了,当时其实我意识很清醒,我听到以后很恐惧,觉得我要死了,我有过那么一次恐惧,但是除此之外好像没有什么恐惧。


凤凰网教育:您认为您取得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罗崇敏:我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但我值得自豪的是我提出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实施三生教育,特别是提出广义边疆学的理论框架,还有提出共生主义,这个应该是一种成果,不是什么伟大的成就。



凤凰网教育:哪一点是您觉得让自己最痛恨、最不喜欢的?


罗崇敏:我最不喜欢的是伪装,伪装的事,伪装的人,因为伪装给社会、给家庭乃至给人类会带来严重的灾难。


凤凰网教育:您身上有没有自己不喜欢的特点或者性格?


罗崇敏:与人的交流不够。也就是说不善于与别人去广泛交流,为什么呢?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误区,我认为好像交流是浪费我的时间,在交流中可能很少找到共同语言而浪费自己的时光,所以我很不喜欢跟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


凤凰网教育:您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罗崇敏: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做职业政治家。就是要做领导,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大的领导,如果做大的领导现在我就不会离岗了,习近平总书记,60岁干总书记,我60岁就不能当厅长了,这个是制度设计应该说还是公平的,但是我没有那么一个机会,所以我最喜欢的还是政治,最喜欢的职业应该说是职业政治家。


凤凰网教育:您小时候就知道自己未来是要从政的,这种想法会特别强烈?


罗崇敏:没有,我走到今天是很偶然的机会,当时我只想做一个老师,特别是我在江川一中煮饭的时候,我对老师很羡慕,但是后来我拿到文凭以后,突然把我调到政府办公室去做秘书了,从此实现了一个人生的转折。


所以我经常讲这句话,人的成功不取决于他的起点和他的终点,而是转折点。我的人生有几次转折,这一次是很重要的转折,这样的转折使我走上了从政之路。我12年从炊事员做到正厅,但是正厅做的12年又不动了,这就是命运。


我就向往“做什么像什么”,叫我做炊事员我就像炊事员,但后来叫我做行政领导,不管是做哪个岗位上的行政领导,当州委书记也好、秘书长也好,做教育厅长也好,我就要像教育厅长,就要像州委书记。好多人做了领导后,有感叹:以后不要叫我的后代去做这个了,因为政治很复杂!政治有什么复杂的?人就是政治动物。我对政治事业有情感、有追求,与我的经历有关。


凤凰网教育:您不会觉得从政会很危险吗?


罗崇敏:我认为不危险,看你怎么来做,我追求的是唯真、唯实、唯和、唯廉。也就是要追求真理做真人,要勤奋的学习,实实在在的做事,要有包容的心,和大家和谐共处,要做清廉的官员,就是唯真、唯实、唯和、唯廉,这样你会富有人生更大的价值。


原来说的不要想做大官,要想做大事,那个是领导的谎言,我经常讲:“不要被领导的谎言所欺骗,不要被大师的狂言所收买”,你做大官怎么和做大事对立起来呢?你做大官如果你是一个好官,一个爱民之官,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官员,你可以做很多造福于民众,甚至于造福于人类的事,造福于国家的事,怎么把当大官和做大事对立起来。我既想做大官更想做大事,但做不了大官,我尽量做一些不大不小的事,但我还是追求做大事。



凤凰网教育:您认为自己最有底气、最自豪的是什么?


罗崇敏:领导能力。我做领导跟其他人不同,大家觉得天天在忙啊,每天好像非常辛苦,我不辛苦,这里面体现出我的能力,我可以驾驭全局,我虽然只做到一个地方领导,你再叫我做大一点,我也可以驾驭,只不过是因为我这种特点,或者是我的一些方法很难迎合现在的潜规则。


在一个潜规则盛行的年代,在一个上有伪装的时代,当然也许会带来对我仕途的影响,但是我也不埋怨什么,我还是能够把我能做的事做到极限,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权力范围内,能为民众做的事做到极限了,我非常的满足。


凤凰网教育:如果您可以改变您的家庭一件事情,您会选择哪件事?


罗崇敏:我要改变我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能够给他们有个更好的环境去发展自己,但是我改变不了。


刚才说的我这些年来对家庭,更主要的在家庭里面,最愿意做而且我到现在为止感到满意的事情,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没有成为什么天才,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我满意的就是家庭里面的和睦和现在的生活。


凤凰网教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罗崇敏:独立、进取、幸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