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芳华——你的样子!学者谈芳华之外的芳华

2017-12-31 曾泳春 王善勇等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罗大佑,《你的样子》

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
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1


我的一个从外校考过来的博士生,当初应该是看我的博客的,因为在第一次见面时,他远远地就认出了我——后来他也承认了看我的博客。于是我就很尴尬,尴尬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的样子(德性)与博客里的差别很大。

   

我一直写着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人,哪怕是个无聊而有趣的人。于是我把阿四写的诗《无聊》(你把生活整的无聊/却不准我发笑/于是我忍着不笑/你也忍着不笑/你还是先笑了/看来生活没有那么无聊)填成了《无趣》(你把人生整得无趣/却还不准我撒娇/于是我忍着不看你/你也忍着不看我/你还是先看我了/Oh no, not those puppy eyes/原来人生并没有那么无趣)。

     

所谓的缺什么秀什么,我一直秀的有趣正是我欠缺的,在现实中,我就是一个无趣的人。相信那个学生在做了一年多我的学生之后已经深有体会,原来那个在博客里表现得风花雪月的女人,就是个每天坐在办公桌前写论文看论文发论文改论文的老师!




2

       

就如曾经在科学网活跃极了的杨玲博主称自己是“无趣男”一样,现实中的我既闷又无趣。但“无趣男”杨玲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生气勃勃,这点我很看得清楚,而对于他写过的经典博文“道德是蟑螂”,我到今天依然读不懂。不懂却又清楚,也许这就是直觉吧,女人的直觉。

    

陈安说:今年该致敬科学网哪个博主?

    

傻傻笑肖重发说:考盘子吧!作为对10年科学网消散的风云博主的致敬。

      

今天很多科学网博主也许知道陈安,却很可能不知道考盘子和傻傻笑。我在此郑重地向大家介绍,考盘子是博主杨玲,因其博客名“考槃在涧”(一听就很有文化)而被昵称为“考盘子”;傻傻笑是博主肖重发,早期以“傻傻笑”(有自认大智若愚的嫌疑)为名在科学网游荡。这两个离开科学网很久了,但他们的思想印记至今还高高悬挂在科学网上,只要你们有心,都可以翻阅到他们在科学网灿烂的日子里的轨迹。

     

附上杨玲的《道德是蟑螂》,作为对这些发小的怀念。

 

李大侠问我:“灭了道德以后该怎样?考虑过没有?尼采也喊到灭了道德,呵呵呵,恐怕问题比想的要麻烦啊”。


这不是问题。

 

每个人都痛恨蟑螂,一部分原因是蟑螂根本灭不掉。至少现在,还没有人想过蟑螂都死绝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应该怎么办。假若世界上剩下最后一只蟑螂,没有人会捏死它,大家会奉上大把大把的面包渣;假若世界上剩下最后一只蚊子,没有人会拍死它,大家会排队献血;假若世界上剩最后一只臭虫,没有人会摁死他,起码得全须全尾的做一个标本。


道德,不过是一只抽象的蟑螂。它拍不烂、捏不死、摁不瘪、踩不扁、灭不掉响当当的一粒臭狗屎;之所以要灭掉它,正是因为灭它不掉啊。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老子心里肯定明白,圣人是死不了的,所以才要圣人去死。

 

世界上有两种圣人,一个是真圣人,一个是假圣人。由谁来鉴别谁是真圣人,谁是假圣人呢?唯一的裁判只能是时间。当你期盼真圣人出现的时候,假圣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你想要的真圣人,被假圣人淹没了、强奸了、摁死了。你只能得到假圣人。


所以,我管你真圣人还是假圣人,灭掉,统统灭掉。漠视,通通漠视。真圣人,灭得掉么?被一个小屁孩灭掉的圣人,还算是圣人么?等你把99%的假圣人灭掉了,真圣人就出来了。所以,天才也好,大师也好,都不是捧出来的,是灭出来的。捧出来的不是大师,全是花瓶。

 

所以,我管你想要真道德还是伪道德,我管你忽悠的是真道德还是伪道德,灭掉,全部灭掉。让道德这只小强去死,或者,做成标本放在实验室。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今天失德,那是因为大家不明白道德和秩序的本质。如果你理解了道德和秩序的本质,你会像痛恨蟑螂一样痛恨道德和秩序。你就不会认为今天我们缺乏道德。因为在你呼唤道德的时候,真道德被你呐喊的声音淹没了。你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助威声,这些助威声有如文革时打倒某某某,某某某万岁完全一样,呐喊者不是猪头,就是阴谋家。

 

灭了道德之后怎么办?这不是一个好命题,就像问人死了以后应该怎么办。还没有死的人,应该多想想怎么样更好地活着。死了之后会怎么样这事,留到死了之后再想,否则死后该多么地无聊。死亡对于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这是宿命,我们才会如此珍惜生命。如果死亡是可以避免的,生命又会通向何方呢?如果死亡是可以避免的,谁还会在乎死了之后会如何呢?如果死亡是可以避免的,谁还会认为生命美丽呢?我不会再问死亡之后会是什么,因为我正在去向死亡的路上。我不会再问灭了道德之后应该怎样,因为道德正试图摁死我。

 

如果谁能知道死了之后有什么,该怎么办,他不是上帝就是出来乱蹿的孤魂野鬼。当一个上帝,或者孤魂野鬼摆在你的面前,你是应该相信他呢?还是让他去死?

 

如果是我,我大喝一声:看来你丫还没死透,无趣男我再给你一刀,送你上西天。所以谁告诉你灭了道德之后会怎样,该怎么办,说明他还没死透,给他一刀,胜造七级浮屠。

 

人最大的美德是有知;而人最不道德的就是无知。我们今天骂别人弱智脑残,看起来是嘴上无德,说到底只不过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所以,虽然我们都是无趣男、无趣女,可是我们的心中有田野。

   

 心中的田野让我在拥挤的人潮中不孤独,在独处的灯光下不寂寞。


3

    

终于该说说《芳华》了。

    

我在《芳华》上映的第一周就去看了这部电影。其实我已经等了几个月了,从它最初预定却又取消的上映日期开始。

    

《芳华》是冯小刚的一场春梦,当然是,也是我们的。我不知别人从《芳华》里看到了怎样的情绪,对我来说,我领略到的就是阳光下姑娘们透明的笑脸和芬芳。这是另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不觉得这部作品与文革有多大的关系。文工团里姑娘们的勾心斗角,在我经历的80年代的女大学生宿舍里同样存在,这是人性的弱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勾心斗角,所以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么龌蹉,更不认为这是在传递“负能量”;我同时理解的是文工团解散时姑娘们的“放浪形骸”,这与我们大学毕业时的情景又有什么不同?我们难道不是都为已经熟悉的状态的改变而伤感吗?改变一种运动状态(几年文工团生活的状态、四年大学生活的状态)所需要的外力,难道不会摧毁我们充满了惯性的心吗?怀旧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群体症候征,因为当时(从旧改变到新)的外力摧毁了我们的惯性心。

    

所以,我在《芳华》里看到的是姑娘们芬芳的青春带给我们的美,即使这种美是有缺陷的。

    

刘峰的善良当然也是美的,即使如邢捕头老师剖析的那样,刘峰的内心是懦弱的。

    

可是,谁的青春不懦弱?在我的《江湖》里,青涩的Alan缺乏把握一个女孩子所应具备的自信!青春没有写在他们的嘴角,只是无力地蜷缩在他们的心上。男人的强大都是后来发生的。男人在拥有自己一份天空之前藏匿于内心深处的只有脆弱和自卑。这也是刘峰芳华时节内心的天空。

    

当时的我们离现实太远,靠理想太近,所以在最该自信的年华充满懦弱。直到今天,我们在自以为自信的中年里回首,才发觉中年的自信是以对理想的妥协作为代价的,当我们满足于在岁月里构建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资生活时,已想不起当时的热血,即使在月光下都会沸腾。

    

我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终于落泪了。那是一身风尘的刘峰用单臂抱住何小萍的镜头,他们坐在一张长椅上,此时的刘峰已成长为一个经历过战争的真正的男人,他的世界广渺得容得下生死,而何小萍的爱情是开在这片广渺的沙漠里的一朵花,历久弥香。



4

    

我是那种看电影入了戏,要听着片尾曲、看着经典画面回放、感受电影情绪到最后一秒的人。当剧终时周围的人纷纷起身穿衣离场,感谢你能陪我一起默默坐到屏幕完全暗下,尽管这个时候我们都不说话,但这是最温暖的同步与陪伴。

    

你一定会的。   




芳华 

(作者|王善勇)


澳洲圣诞新年又快到了,一家人去商场买过节需要的东西。购物中心的二楼靠近楼梯拐弯处传来美妙的琴声,开始我以为是商场放的音乐,女儿说不是,她看到了一个小姐姐在拉大提琴。走近赫然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在拉一个跟她个头差不多的大提琴,琴声悠扬,让人沉醉。女儿最近在学钢琴,想必是音乐的品味已经不低了,一副很是羡慕的样子。我把手伸进兜里,在一堆钥匙中间费劲地挑出出一大把沉甸甸的硬币,示意女儿放到那个拉琴的小女孩面前的盒子里。女儿心领神会,捧着放到了里面,然后顺势站在拉琴的小姑娘边上,笑盈盈地让我给她们照张相。金发碧眼的小姑娘楼着女儿的肩膀,头歪过来露出灿烂的微笑,好像轻声说了句,thank you。女儿笑着回了句 you are welcome。


很显然,这个弹琴的女孩并不是在乞讨,也许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当众表演的胆量?爸爸妈妈就在不远处注视着呢!也许是为了募捐表演,没准她的哪个同学得了重病,需要社会的帮助?或许是因为别的?总之,绝不是乞讨该有的样子。乞讨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尤其是快过年的时候,要饭的就特别多。要饭的通常衣裳褴褛,手里拿个大茶缸子,肩上背个布袋子,操着很咵的山东或河南口音,说他们那里又发水了,没吃的了,行行好,给点吃的吧。每次父亲都会把一大碗大米或高粱米倒进他们的布袋子里,如果赶上有好饭,还会给要饭的一张饼甚至是肉馅的包子。要饭的都感恩代谢地边走边大口地吃着包子去敲另一家的门。父亲总是微笑着看他们走远,才轻轻把门关上。然而,每次来要饭的,我都很生父亲的气,为啥对要饭的那么好?饼和包子我还没吃够呢?每次父亲都严肃地跟我讲,要饭的也是人,谁都有落难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要饭的也有尊严。


刚才我说要饭的很多都说山东或河南口音,其实那个年代,我的家乡河北比我认为说话咵的山东河南强不到哪里去。麦秋之前,总有那么一两个月粮食不够吃,家里孩子多的根本挺不到麦秋。饥饿是什么感觉?饥饿,就是哭着喊着叫妈,饿,饿,饿。。。。。。母亲实在哄不了了,也跟着喊,再饿,就吃我!那个时候,家家都穷,都没吃的,都揭不开锅。对门的二妈家,也有六个孩子,更穷。一天,二妈来敲门,跟母亲说,家里实在没米了,要不我们结伴去要饭吧!?母亲一时无语,但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说,饿死也不去要饭,我不能让孩子们看到他们的母亲是乞丐!那还有什么办法啊?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二妈说。


母亲是我们那个地方为数不多的中师毕业生,在没有落实政策前,一直没有恢复老师的工作,在家里务农,父亲作为中学老师,微薄的工资根本不够养活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后来,听父亲说,母亲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不用乞讨,也能搞到粮食。母亲跟四妈家借了两捆烟。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们那个小村庄-上伍旗种出的烟可是上了县志的,全省闻名。那烟叶,金黄金黄的,卷一支,抽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香气。母亲借了这两捆烟要背到东北去换粮食。当时的东北要比关内富裕地多,黑土地上,至少不缺粮食。母亲在锦州有个三姨的亲戚,当时也没电话,母亲带着二妈,四妈,每人背着两捆烟,坐上火车就去了。在三姨家亲戚的帮助下,母亲她们把烟又背到了一个隐蔽的市场上,这个市场就是以物换物,最原始的等价交换。上伍旗的烟在母亲伶牙俐齿的宣讲之下,很快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连声说好抽,好抽!于是,六捆烟,换了三大口袋高粱米!这可是三家人的救命粮啊!当母亲她们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粮食搬到火车上又从火车上搬下来的时候,父亲他们正扒着火车站的栏杆等着呢。母亲她们一脸胜利的喜悦,满眼是泪水。女人要是发起狠来,比男人厉害地多。


《芳华》里说,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有的人在最好的年代虚度光阴,有的人在最坏的年代洗尽铅华。


芳华-2

 (作者|王善勇)


刚才看了邢捕头和YC对《芳华》的影评,写得很精彩,但我对他们的一个观点说影片中的男主刘峰内心很懦弱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


影片《芳华》中的男主刘峰内心并非是懦弱,恰恰相反,我一直认为他内心一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这无论是从敢于向林丁丁表白,还是在被林告发后收到下放通知时的坦然面对,包括后来战争中的表现,还有最后在海南打工,车被没收的反抗,都说明他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人。男人年轻时的懦弱其实是善良美好的代名词。男人,年轻时候为什么会表现的懦弱?无非是不敢向自己喜欢的女孩表白。为什么不敢表白?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自卑,自卑自己的身份。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女孩是县城的,普通话很标准,穿得很洋气,很喜欢朦胧诗。我的同桌,一米八大个,一表人才,也喜欢诗。他们自习的时候,经常互相递纸条,探讨席慕容的一些诗句,为什么这样写,换个词会更好云云。有一天我的同桌跟我说,我要是商品粮就好了,到时我就跟她一样了,说话时,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远方。后来,每每我读到席慕容的诗,就想起他们俩,想起我那个同学幽怨但不失光彩的眼神。


第二个原因,男人不敢表白,这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安。他和田润叶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但后来田润叶当上了老师,吃公家饭了,而孙少安仍然是农民。就是因为这个不同,孙少安一直拒绝田润叶的爱情,因为他希望润叶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润叶跟他的少安哥说,如果你让我嫁给我不爱的人,你就是毁了我的一生!即使这样,少安仍然很“懦弱地”拒绝了润叶,即使他是那么热烈地爱着她,像她爱他一样。这里是路遥诠释的爱情,爱是给予,爱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话说回电影《芳华》,我一直以为刘峰一开始喜欢的就是何小萍,但他最后跟和他根本就不是一类人的林丁丁表白了,这当时让我感觉很突兀,does not make sense。但导演就是这么处理了,当时我就觉着刘峰这个人其实一个很有心机的人,他以为他的助人为乐,活雷锋的荣誉,就足够把他出身差的劣势拉平到和那些高干子弟一样,然而事实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后来,我明白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性。这种真实更加突出的表现就是刘峰暗恋的林丁丁在刘峰当面跟她表白并抱了她后,毫不留情地把刘峰举报了。林丁丁为什么举报刘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林根本不爱刘峰。为什么不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峰的出身地位,跟她不是一类人。林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她不懂什么是爱情,刘峰也不懂。刘峰的性格其实并不能简单用善良概括,他的命运其实是自己的出身和地位早就决定了的,这一点和女主何小萍是一样的。无论他们怎样挣扎,也改变不了。刘峰和何小萍之间的感情也不是爱情。


影片《芳华》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好人没有好报。这就有一个问题,既然好人不得好报,那么人还要不要善良?我的回答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只是是为了内心的安宁。


《芳华》之外的芳华

作者|王德华


在微信时代,之前竟然不知道《芳华》这部电影,不知道什么内容,也不知道还有审查不过关的事情,也没有关注电视媒体上的宣传。这对于从小就是电影迷的我,不知道岁月怎么把自己塑造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一年都看不了几场电影,自己想来都有些吃惊。家门口开了家电影院,当家的说我们去看看《芳华》吧。我问这是一部什么电影,才知道是冯小刚导演的一部青春片,小说是严歌苓写的喜欢严歌苓的作品,还记得前几年看的电影《归来》,也是她的作品。


在完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状态下看完了《芳华》,初步感觉是拍得很美,很多故事背景也比较熟悉,能够被一些画面拉回到当年的时光里去。到看完后,心里有一种压抑感,有点憋得慌。听着韩红唱着《绒花》的片尾曲,“唉”的长舒一口气从座位上站起来,惆怅地走出影院。再回头看进影院时墙上的宣传海报,感觉电影里完全没有画面上展示的泳池边那群散发着青春气息的阳光灿烂的青年男女的神态。


对我最有冲击力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场面和战后社会上对战斗英雄的态度,以及他们在战后的命运。看着没了一只胳膊的当年的学雷锋标兵、战斗英雄刘峰,为了生活而忍辱负重,遭受各种不公和侮辱,还有那遭受女伴们嘲讽、隐瞒家庭出身的何小平,在战后精神上完全崩溃,成了一个疯子,心里很是难受。感叹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感叹人性怎么这么丑陋。


对越自卫反击战那一年是1979年。那一年我参加了乡里组织的学习竞赛,我代表我们联中参赛,据说成绩不错,能够获奖,特别盼望着能够得到一个带塑料皮的笔记本奖品。后来乡里改变了主意,不发奖了,决定从参加竞赛的学生中选拔一批在乡里成立“升中专重点补习班”。没有得到期待的那个塑料皮的笔记本,我却从联合中学到了乡镇中学里去读书了。没有考取中专,却进入了县第一中学读书。


那一年我们乡里有一位阵亡的烈士,学校组织我们去祭奠烈士。八十年代谢晋导演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描写的就是这场战争。当时有一位军校的毕业生也成了战斗英雄,他演唱的《血染的风采》成了当时流行歌曲。我的发小当时在昆明军区,是运输兵,负责运输战争物资的,我们通过几次信,他给我寄了两张他的照片,我们的通信内容现在看都是很革命的。再后来当家的告诉我,他的堂哥当年参加越战,在一场战争结束后没有发现自己的战友,他硬是跑回去从死人堆里把自己的战友拖了出来,她堂哥的太太就是这位被他救出来的战友的妹妹。电影中那个惨烈的战争场面,瞬间就把你的思绪拉回到了当年的那些日子。社会对于战斗英雄的态度,他们的遭遇,他们的生活,值得我们今天反思。不管什么原因,他们都是为国流血的功臣,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也应该享受到他们该享受的待遇,应该让他们感到这个社会还有温暖。


从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看到了世俗,看到了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看到了家庭出身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看到了高干后代的优越感和蛮横跋扈。我们家的成分是中农,当年四姐的女伴们都被推荐去中学读书,四姐则没有被推荐。还好,后来她成为了我们村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拖拉机手。朋友说,电影用最美的音乐,在演绎着人性的丑陋。我也感觉,刘峰、何小平那样美丽朝气的青春,怎么会演变成生活成了唯一了呢。


那个时代,对一个人的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不能说出来,没有约会,也没有情人节。偷偷写封信给喜欢的人,就是很大胆的行为。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个班里转来一位很漂亮的女生。有一位早熟的男生竟然胆子大的写了一封信,偷偷塞进女生的课桌里了。女生发现信后没有吭声,而是悄悄把那封信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安排每人写一份汇报,从大家的笔迹他应该就知道了写信的是那位男生。班主任也没有做任何处理,在班上也没有说。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很喜欢电影里那位蒙古族独唱演员唱的那首《草原女民兵》的歌。也许是一直喜欢草原歌曲的缘故,一听到这个音乐响起,心里就有一种期待。通过网上查阅,知道了当年《草原女民兵》的歌曲是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是她在音乐歌舞片《百花争艳》中演唱的插曲。当年收音机里经常播放朱逢博的歌,当时很多电影的插曲都是她演唱的,所以对她的歌比较熟悉,熟悉了就比较喜欢,如《满山红叶似彩霞》、《请茶歌》、《那就是我》等。


电影《芳华》里的蒙古族青年独唱演员阿木古楞,竟然就是现实中的阿木古楞,也真是一位蒙古族青年歌手,前几年她在《中国民歌大会》上演唱的《鸿雁》、《诺恩吉雅》等蒙古民歌好听极了。


还有一个熟悉的画面。电影开场进部队文工团大门,涌入眼帘的那幅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当时农村里也一样,每个村里主要街道的核心位置,都会有高大的毛主席画像。我们村里当时就有一位会画画青年,村里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就是他画的。当时有些人家的庭院里的“迎北墙”上,也会请这位青年画上毛主席像。


每个人对于《芳华》有不同的解读,所处的环境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一部电影能够带给人们一些回忆,引起一些共鸣,让人们有意识去记住一些事情,去反思一些事情。记住曾经的荒唐和无知,反思那些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冷漠,记住那些美好,不忘那些丑陋,唤醒人们心底里那些善,压制那些时而会冒出来的恶。这就很有意义了。


前几年看《归来》的时候,在影院里眼泪掉的一串一串的,以至于听到《渔光曲》的音乐,就会想起《归来》中让人心碎的画面。看电影《芳华》,在电影院里没有流泪,回来再看网上《草原女民兵》舞蹈,细细回味的时候,眼里还是禁不住流出了眼泪。


因为无情的岁月,因为逝去的芳华。是这样吗?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