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院士,应该怀抱西瓜,而不是手捧芝麻

2018-01-15 林中祥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中国的院士数目应该不少了,但钱学森之问中的学术大师,应该是在自然科学、重大工程或人文科学有重大发现与贡献的学者。

            

对于中国早期的院士,学术界总体上还是敬佩的,例如:戴安邦,徐光宪等。但是现在院士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都在大家身边,许多院士大家还是佩服的,但无可否认,也有不少院士的水平与贡献,并没有让大家心服口服。

            

屠呦呦并没有发表多少论文,也只是在青嵩素上的一项贡献而得到了大家梦想的诺贝尔奖。

            

而我们许多院士或学术大牛们,组织的学术成果材料非常多,有点著作等身的风范。但是,让说出一个最多二个最最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是什么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拿出来的最好的成果并不是‘西瓜’,而是‘芝麻’。在自然科学上并没有重大发现,在人文科学上并没有独特的新见解,在工程上并没有产生一个行业或重要经济发展。

            

开句玩笑说,评院士不需要填写多少材料,只要用一、二页纸说说自己最得意的科学发现(当然这些发现必须得到学术界的认证)就行了。数百篇芝麻级的论文就可以不用数数了。

            

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发表了多少论文,有多少人知道?但是,人们只记得他们发现了什么。而他们也就是这些最重要的科学贡献而载入史册。

            

许多文章是花钱堆出来的。堆出来的文章成不了学术大师!

            

一位教授一年发表一百篇或几十篇SCI论文,假设一下,平均三天一篇论文,就是手下人写,自己当小说看一下,签个字,这时间就不够了,他还有多少时间看文献,静静思考呢?要注意,他还要四处飞参加会议呀。

            

将钱学森之问结合起来考虑:中国发表了如此多的SCI论文,产生了如此多的院士,但钱先生认为没有学术大师,就推出了另一个结论,院士、学术牛人的评价机制,必须是展示一下‘怀里的西瓜’,而不是‘手捧着的一堆芝麻’。

            

评院士与得国家大奖其实非常简单,将自己的一个成果展示一下就行了。许多文章与材料都是没有用处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