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名校博士又少一个,其女友还原真相: 寒门博士生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8-01-20 刘进平 马臻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牛圈与猪圈的社会问题: 

怎么看待西安交大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事件?

不然,  博士要跳楼........死亡事件的感想

1

寒门博士生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刘进平

 

看了几篇媒体上的评论文章,有的说是因为博导将学生当成奴仆使唤,有的说是因为高校博导调换没成制度,当然你也可以说学生心理素质不好。但我现在问寒门博士生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上述都不是根本,根本原因在于博导没能让学生上道,没能让他顺利发表所需要的SCI文章,而且似乎看不到在她手下能发表SCI文章的可能。没有SCI,意味着不能毕业,不能毕业意味着找工作、结婚统统成为泡影,这对于念了这么多年书的寒门博士而言,意味着人生满盘皆输。

        

所以,学生考博士,先要看看博导手下有没有发表SCI的可能。有人说是学生本身不争气,没有科研素质,但是客观而论,学生努力和素质是一方面,博导是更主要的方面。因为目前的博士生素质普遍不见得能有水平自己独立设计、自己独立写作和独立发表SCI的能力





昨天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这篇报道:

http://zqb.cyol.com/html/2018-01/17/nw.D110000zgqnb_20180117_1-10.htm

寒门博士之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郭路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1月17日   10 版)

  视觉中国供图

  

至少在去世前的某一刻,杨宝德相信,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那时,导师答应送他出国留学,他兴奋地拨通了女友的电话。这位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同远在北京读博的女友吴梦商量:两人都申请公派去美国留学一年,等回国后他们就结婚。

  

然而,一周后的圣诞节,这位29岁的博士生走向了死亡。2017年12月25日下午,他独自从学校离开,没有带手机和钱包。当天夜晚,他在灞河溺亡,警方认定,没有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

  

对于杨宝德身边绝大多数亲友来说,一切发生得毫无征兆。

  

杨宝德是家中唯一一个大学生。他来自湖北农村,父母在外地打杂工,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知道家里负担重,从读大学起,除了学费外,他基本没找家里要过钱。本科时,他还在宿舍开过小卖部,给人修过电脑,暑假做过销售。考上研究生后,同学在食堂碰见他,总是看见他吃3块5一碗的面条。

  

中考成绩优秀的他,放弃了公立高中,选择了一所免除学杂费的私立中学。在家人看来,这也导致他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考上三本。

  

读本科时,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考研,去一个更好的学校。为此从大三下学期开始,他和女友每天在图书馆约会。

  

读研后,杨宝德将大部分精力转到科研上,他希望日后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硕士两年,他共发了3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SCI论文。

  

研二时,杨宝德申请了硕转博。在没有博导资格的硕士导师推荐下,杨宝德博士期间换了导师,成为一位周姓教授的学生。记者查询西安交大学位论文发现,杨宝德是周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

  

但自从换了导师后,杨宝德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滞。读博一年半,他只发了一篇论文,而且用的还是硕士期间的实验成果。由于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并非周教授,并未达到毕业规定的要求。他曾跟女友提起,下个学期,博士生中期考核将至,必须要拿出一些前期研究成果。

  

在科研无果之际,他曾对之前的硕士生导师发长短信,“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我开始变得恨不得每天谁也不见。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住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我喜欢帮助人,基本别人开口了需要帮忙的不需要帮忙的我都帮了,这导致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无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无成。”

  

在这条长短信中,他甚至提及自己曾想过轻生。这可能是他对外发出的唯一一个明确的求救讯号。他说道,自己对不起硕导,每次看见硕导和他的车,都会躲着走。

  

但在他的手机里,家人没有找到导师的回复。

  

3个月后,杨宝德走向了死亡。他的父母见到儿子的尸体后,哭得瘫软倒地。陪同前来的亲戚感叹,“他们从人上人又跌到了最下面。”

  

在西安交大医学部,有本科生上过周教授的专业课后,评价其“学术专业能力值得肯定”“挺幽默”“喜欢我们夸她”。

  

有药理学系毕业生告诉记者,系里有的老师和学生在生活上交往较少,有的老师和学生交往密切,周教授属于后者。

  

张寒曾是杨宝德的硕士同班同学,也是他的好哥们儿。张寒发现,自从转博后,约杨宝德吃饭经常约不上了。好友常挂在嘴边的是“得和导师吃饭”。让张寒有些诧异的是,这种频率“异常地高”。

  

杨宝德酒量很小,二两白酒就醉。但在导师的饭局上,他有时必须得喝酒。室友曾见过他晚上醉醺醺地回到宿舍。

  

在微信上,周教授有一个学生群,叫作“粉丝群”。在群里,她曾对一个硕士生说,“老师要重点培养你,把你培养成我的博士,也好替我挡酒。”

  

除了陪吃饭、挡酒以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获得的聊天记录显示,周教授对杨宝德明确提及或暗示的要求还包括: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等。

  

博士生一年级下学期,周教授提出一个想法让杨宝德考虑——给自己熟人的女儿做家教。她在短信中说,“我觉得你现在没有什么太忙的事,一周如果给她辅导3次,每次2个小时,100元/次,这样对你来说轻松也能挣些钱补贴一下。”

  

去年5月至8月,吴梦来到西安陪伴男友。她记得很清楚,每周二和周四的晚上,男友会骑着电动车出门,去高新区给那个高中生上门辅导。被辅导的孩子晚上8点放学,补习两个小时,杨宝德再骑上40分钟电动车,回来常是半夜。每周六,辅导则在博导的办公室进行。暑假后,家教补习终于结束。

  

杨宝德的家人回忆,有一天早上9点多,他给杨宝德打电话得知,这个村里学历最高的年轻人,正在导师家做卫生,等会还得把车擦一擦。

  

家人有些难以置信,杨宝德却淡淡地说,“没多大点事,也不止我一个人。”

  

在家人面前,他从来只报喜不报忧。转博之后,家人发现的唯一变化是,杨宝德往家里打电话的次数少了很多,打过去后往往说得也很简短。而好友张寒记得,转博后,他看上去变化并不大,“只是脸上的笑容变少了”。

  

在张寒的印象中,杨宝德很少对别人说不,“基本上能帮的都会帮”。读研后,他免费帮同学修了上百次电脑。

  

在吴梦看来,男友“不善于表达”,他不会有什么不满就抱怨。即便在关系最近的朋友面前,他也很少提及自己的导师。

  

吴梦对男友的评价是“很靠谱”,交给他做的事情都很放心。不久前,她过生日,她事先告诉杨宝德,花钱买的礼物不要。杨宝德寄给她一个摩天轮相框,淘宝上买的,几十块钱,照片是他自己制作的。吴梦很开心,罕见地在朋友圈中秀了一把恩爱。

  

没想到,不到20天,她等到了男友的死讯。

  

这并非杨宝德第一次尝试轻生。

  

2017年5月的一天,吴梦和他在一起吃晚饭。饭后,杨宝德离开了二人租住的房子。和平常一样,他告诉吴梦,要去做家教了。到了晚上11点,杨宝德还没回来,屋内却突然响起他的手机闹铃。吴梦这才发现,男友出门时什么都没带,手机、钱包和公交卡都留在出租屋内。

  

第二天晚上,杨宝德终于回到出租屋内,身上到处都是被树枝和小石子刮蹭的伤痕。发疯似地找了一天的吴梦,紧紧地拽住男友,她哭得颤抖,但男友没吭声。

  

过了两天,在吴梦的死死盘问之下,杨宝德告诉她,那天下午,他去给硕士导师写了点东西,博导知道后,专门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他。

  

晚上,他一个人徒步走到20多公里外的秦岭山区,几次尝试自杀没有成功。走回学校时,天已经亮了。他来到学校附近的阳阳国际大厦31层,徘徊了一下午,最终他还是回头,决定再去看女友一眼。他说,如果女友不在家,他就回到阳阳国际,义无反顾地跳下去。

  

这是吴梦第一次意识到,杨宝德的人生如此岌岌可危。她劝男友换个导师。但杨宝德几乎没考虑这种可能性,“学院里面很多老师都是同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学生,申请换导师,也没人敢收。”

  

记者查询学位论文发现,在西安交大药理学系7位博士生导师中,包括周教授在内的至少三位教授同为其中一位教授的学生。杨宝德的硕士生导师也和周教授同出一个师门。杨宝德的一位同专业硕士同班同学告诉记者,在学校3年,她从未听闻曾有人申请转导师,“想想都太难了”。

  

转导师的提议被否定后,吴梦又提出,“要不咱就不读了算了。”但这个提议对杨宝德来说更难接受。他告诉吴梦,“好不容易读了这么多年,如果我现在不读的话,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

  

在考虑转博期间,杨宝德也曾告诉家人,“转成硕博连读的话,如果拿不到博士文凭,硕士文凭也没了。”事实上,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学满一学年,可以申请自愿降为硕士研究生。但杨宝德的家人推测他并不知情,“否则压力不会这么大”。

  

劝说男友失败,吴梦陷入不安中。她想告诉男友的家人,但杨宝德怕家里人担心,不让她说。吴梦只好打电话给男友的导师周教授。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她向周教授详细说明了男友试图自杀之事,“希望宝德能活着毕业”。对方回应,“以后会注意的”。

  

对于杨宝德来说,出国是他改变自己命运的又一次努力。

  

家人早就听他说过,“想出国一年,现在留校都要有海归经历。”室友也记得,出事前一个星期左右,他正坐在电脑前撰写留学邀请函,杨宝德凑到屏幕前,仔细地向他询问,申请出国要准备哪些材料。“你首先得和导师商量。”室友告诉他。

  

因此,12月18日,当家人和女友接到了杨宝德电话,知道导师同意帮他联系出国事宜,都高兴极了。

  

12月20日中午,杨宝德去了室友所在的实验室,借了仪器做实验。

  

转折发生在一天后。导师向杨宝德询问实验结果,他回复道,“周老师,我下午去自习室做英语阅读去了,实验结果出来了。”导师强调,“结果出来,应该先给老师汇报一下,首先是实验,晚上不做实验了才学习英语,而不是用工作日去做。”

  

吴梦告诉记者,杨宝德失联后,一位同学告诉她,杨宝德曾和自己聊起此事。这位同学劝杨放弃出国的念头,“你这么好用,导师怎么会舍得放你走呢?”

  

但从一些迹象看来,杨宝德似乎并未完全死心。23日下午,他照常和好友去打了篮球,还和室友去超市买了锅巴等零食。晚上,他在微信上主动联系了一位正申请出国的同学,向她了解留学生活费和语言证明等问题。甚至,他还要了一个报名英语考试的电话。

  

第二天,他和室友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宿舍。中午,吴梦发来视频邀请,杨宝德没有接。晚上他主动回拨了过去。

  

那天夜里,室友忙着写材料写到凌晨4点,他睡下时看见,杨宝德还醒着,正在玩王者荣耀。

  

早上8点,室友离开宿舍时,看见杨宝德还在玩手机游戏。这有些反常,室友冲他说,“今天圣诞节啊。”杨宝德笑了笑。

  

室友压根儿没想到,这是他和杨宝德说的最后一句话。

  

手机显示,那天白天在师门微信群中,师妹想找他拿钥匙,他没回复。

  

晚上6点,女友发来消息,还是没回。吴梦纳闷,“今天是圣诞节,怎么这么安静。”晚上11点,室友听到杨宝德的手机闹铃响起,那是他为了提醒女友睡觉设置的。室友没多想,照常睡去。

  

正是这个时段,河水涌入杨宝德的肺中。法医鉴定表明,杨宝德去世于当晚10点至12点之间。

  

监控显示,25日下午5点半左右,这个瘦高个男生穿着黄蓝色棉袄,从宿舍楼走出,这是他当天第一次离开宿舍楼。他走出校门,进了小寨地铁站。

  

他只带了公交卡和一点零钱。他没有留下任何透露心情的文字。亲友翻查他留下的手机发现,出事当天,他曾搜索“西安最大的河”“西安最大的湖”。

  

大约6点半,杨宝德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监控中。他从浐灞中心地铁站A口出来,往大桥的方向走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杨宝德外均为化名)


2

你怎么看“寒门博士之死”?

作者|马臻


舆论总是一面倒地斥责导师,但我们或许从另一方面能得到很多教训:

1)读博士要慎重。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博士。别老想着学位和“进高校”、想着三年准时毕业,却又不清楚读博士究竟需要什么、会遇到哪些问题。


2)心理素质很重要。多种因素会导致极端行为:感情问题(包括两地分居)、科研不顺、和导师的关系没处好、打游戏导致孤僻。


3)时间管理很重要。别一边做科研,一边做家教,一边还想着复习出国英语。


4)要和老师处好关系,多沟通。学业没有搞好,文章发不出来,还老想着出国交流一年,白天复习英语,导师当然不乐意咯。


总之:毕业才是王道。不想做科研、不会做科研,就不要读博士。


【网友评论】

总感觉这位事主犯了大忌:

1 读博士期间整理硕士期间文章,不管毕业。还给以前的导师干活。

2 做烂好人,不会时间管理,不会说不。

3 博士期间没有东西,还想着出国,真是舍本求末。

4 打游戏。缺乏有效的指导也是一方面。


3

最弱势的人-评寒门博士之死

作者|龚云国


我读博士的时候,也曾想跳楼。


不给经费,不给课题,不指导,半年 见一面。


不许别的老师联合带我。


别人都不相信我,浙大副校长没经费,没课题。


那个时候, 导师如同凯撒大帝一样,如果叫我做家务,那是喜从天降,这等美事是不可能的。


如今我坐在美国大学的课堂里,学统计,同学的年龄是我的一半, 我想哭,因为这些基础统计知识我第一次听说,我想笑,我 终于学到 我所想要 的。


奔着国家级名师 的头衔,报考他的,毕业之后2年,他又得到了名师称号,我真想哭,一个课题组15号学生,什么开题,课题进展考核,统统没有,这是名师?还是 当官的,所经之处,刮地三尺。


我从来没有放弃我是 中国最优秀学生之一的信念,虽经坎坷,历久弥香。我只用同学一半的时间学习,同样是读 统计,我提供他们住房,我开车24小时,回去维修, 我需要钱来维持一家的生活,一个人,每个时间段做 该做的事情,我错过了那个时间段,只能加倍的补偿。


前天帮人修马桶,拿了70块, 房东是开餐馆的,他叫我回中国,贡献力量,卢立安一年的收入有几十万,可复旦教师的工资也只有几千块钱一个月,中国,想要爱你,不容易。


4

博士,又少了一个

作者|刘洋


西安交大的杨博士自杀,在很多人心底,可能又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之殇。不过我觉得把各种自杀,归结为抑郁症,也是一种对问题的逃避和对自我的麻醉。


杨博士的女朋友在微博还原了部分聊天内容:


  • 杨博士女朋友文章:

    《还原事情真相,愿你天堂安息》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94273212946082#_rnd1516286303785

  • 杨博士女朋友微博:https://weibo.com/u/6447427786


看完文字,第一感觉是唏嘘愤懑恶心。


自杀的缘由,有很多角度可以揣测。也许是没有回头路的不能输,也许是无法看到出路的绝望,也许是更多。。。。


自杀的背后,曝光出来导师的言行,给其他人带来的可能是不快,最多是道义上的谴责;但法律和规范方面,我们能做的也许不多。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观者勉诫。


还原事情真相,愿你天堂安息

 2017年12月25日18点半左右,西安一名校药理学博士杨宝德因不堪博导周老师奴役在浐河溺水身亡。

        

杨是硕转博,如果博士毕不了业,只能是本科学历,所以毕业压力很大。杨的硕导很喜欢杨,但因不能带博,所以将杨推荐给了博导周老师。我在此声明杨没有心理问题。

       

杨曾给硕导发过一条短信,写到自己上了博之后,每天活在痛苦之中。




       

杨宝德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他渴望能出国深造。在杨去世前一周,我们还商量着一起出国,等回国后就结婚。所以,当12月18日博导周老师答应给杨联系出国事宜时,他很高兴想考个英语资格证。12月21号却因为杨学英语而被导师批评,让他明白导师不会放他出国,因为先前许诺过让他去北医学习并未兑现。这样的空头支票比没有更让人绝望。


       

事发当天上午有陌生座机打入未接,导师打了两个电话杨宝德没接,但微信回复导师说他现在在做实验,下午去找导师汇报结果。结果导师回复不用找了,就因为财务的事他没办好。




可是在21号时杨曾告知导师财务近期不能报账,所以他没想到是财务的事情。



导师的一句话让他明白,在导师心里财务琐事比杨宝德搞科研毕业还重要,做的好了是本分,稍有不对就指责。这是杨活着时发出的最后一条信息,博导的回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是一个非常尊敬师长的人,不管别人如何对他,他总是温柔待人。杨为博导做了不计其数的事情,还来的却是冷漠对待和避而不见。直到27号,杨宝德母亲和哥哥来校,强烈要求见导师,周老师才勉强露面。特别是29日晚,得知杨宝德死讯,其导师甚至在第一时间将死者家属微信拉黑,再无法联系(杨的家人与导师的唯一联系方式)。



自始至终,周老师都以腰扭伤为由不露面,事实情况是21号周老师告知杨腰扭伤,杨还表示了关心,周在23日监考硕士研究生政治考试时依然活动自如。30日我们向学校反映导师情况后,导师从学校其他老师那里要来了家属的电话,发了条很官方的慰问。31日晚上给杨的师妹和朋友打电话,说学校让他们代表导师周来看望杨的家人,后被所有人果断拒绝。1月1日,周筠在近十个人的护送下来慰问家属,结果连杨父母的面都未见,也没有对家属说一句话就走了(附有视频)。

        

杨是个特别诚实的人,他不善于撒谎和拒绝。他一直觉得撒一个谎要用无数个谎去圆。杨很乐于助人,他帮过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修过电脑,有人找他帮忙,只要力所能及,他总会去帮。正是这样的老好人,使得周老师一直把杨当奴隶用,什么活都找杨来干。






有师妹看不下去主动帮杨分担,结果被周训斥。杨经常被要求早上去停车场接送她去办公室,拎包送水;中午给她买饭,陪她吃饭(有时候即使杨已经买好饭在吃也得去),白天陪她逛超市;




周五晚去她家打扫卫生,给她擦车洗车,陪她出去应酬,酒桌上被要求给她挡酒,喝醉后还得陪她打麻将。导师在大群里了消息如不回复就私聊质问,上课的衣着也要杨来评价。



        

博导过分干预学生私生活。硬性规定中午不准睡觉,晚上十二点之前随时待命。讽刺的是,前面要求学生中午坐她对面看文献,后面给她女儿打电话一个劲的嘱咐中午要多休息。经常在十点之后找杨聊各种与学术无关的琐事。更有甚者,在晚上一两点还给她的其他学生发“小可爱、小宝贝”之类的话,吓的学生天天哭。

        

杨是一个自我要求很高的事,他想做的事情几乎没有做不成的。可是跟了周老师后,有太多他无法控制、也无法改变的东西。周老师在科研上没有给杨实质性的指导:转博一年多来,杨的科研没有什么进展。2016年9月到10月,周老师一直让杨做PPT汇报,听到其他人的一些新想法就让杨添加到PPT中,不管合不合适。杨每次汇报前都熬夜到凌晨1、2点,但汇报时周老师用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指责杨的PPT格式不对,而没给出任何实验设计上的意见。这件事非常打击杨的科研积极性。后来,周老师终于同意杨做实验了,杨一个人有时忙不过来,想让师妹过来帮下忙,但周老师不同意。


      

 杨和我的关系很好,在12月12日杨用心地为我做了一个很有创意的生日礼物。我们的故事验证了那句“秀恩爱,死的快”。 



自从第一次见了我之后,周老师对我的印象很不好,不只一次地挑唆杨与我的关系。第一次见我时,非要追问俩人恋爱过程,后杨女朋友表示一开始曾拒绝过杨,事后周筠说杨不能有骨气点,拒绝了就不要了。第一次与今年才招的学生一起吃饭,就说我长的尖酸刻薄、丑人多做怪。还经常当着杨和其他学生的面说我不好。更有甚者,竟然撮合已有对象的杨和他师妹在一起。俗话说“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没想到一位名校教授竟是如此素质。




      

博导总以富人自诩,以施舍学生为荣:

经常带些剩饭剩菜给杨和他的师妹们吃,如果没吃被她发现就是一顿批评。当面说杨家里穷,甚至在见到杨家人时依然说自己对杨可好了,他家里穷,经常给他带好吃的。最后被杨的妈妈斥回:我们家虽然不是富人,但也是中等家庭,不差那几个钱。杨是个很节俭的孩子,他知道钱来之不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到了周筠这里就成了寒酸和穷。

        

因为学生的一句玩笑话,博导和杨抱怨了好几天。我真的无法想象杨的每天都过的多么谨小慎微,又受到了多少批评。






        

博士本该是国家培养的尖端人才,本该畅游于学术的浩瀚海洋,不断探究世界的真谛。然而,在这里,却成了一个打杂拎包的苦力。人格侮辱、尊严践踏、学术无果、出国无望,当所有的一切都压在一个诚实、善良、乐于助人且正直的博士身上,他对世界的绝望可想而知。杨最喜欢《熔炉》中的一句话:我们活着不是想要改变世界,而是不让自己被世界改变。杨选择了这种不被改变的方式,不管世人如何评判,我懂他,我尊重他,愿他在天堂自由自在地生活,因为天堂没有变态导师!

        

最后,我要向上面聊天中除了周和杨之外所涉及到的其他人表示歉意,我真的不想连累你们,但为了还原真相我还是放出来。你们可以骂我是个自私的人,所有的骂声我全部接受,但请不要伤害和责骂杨和他的家人,他们都是好人,好人应该有好报,愿他们今后的路可以走的更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