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子化中国大学, 导师不是父母、更不是奴隶: 师生责权与能力乎?导师与研究生矛盾根源浅析

2018-01-27 李明阳 王德华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权力乎、能力乎?

导师与研究生矛盾根源浅析 

作者|李明阳


女研究生被潜规则、男博士抑郁自杀,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成了大众传媒的热点。一时间,限制导师的权力,防止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滥用生杀大权谋取私利,一时间成了正确处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良方。


自从1992年参加工作,2005年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中毕业的有将近20人,应该说,在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方面有点发言权。看了众多媒体一边倒的声讨滥用职权的导师的评论后,我真的有点纳闷:导师真的有那么大的权力吗?


按照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导师的权力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招生、制定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开题、负责送审论文质量把关、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组成建议等环节。这些权力,说多大就有多大,说多小就有多小。以笔者工作的江苏新科二流学校的原三流院校为例,谈一下导师的权力,是大是小读者分析。


硕士研究生初试是参加全国统考,除了专业课命题教师以外,其他导师基本上对研究生笔试成绩没有任何影响力。复试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的,在研究生导师人数迅速增加、招生名额基本保持不变情况下,通常采用双选基础上的分配招生指标的大锅饭体制,导师是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不论好坏,能够招到学生,就算阿弥托佛了,那还敢有其他痴心妄想?


培养环节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专业学位、选修课、实践课程。思政课、外语课、文献检索课,都是规定动作,导师没有选择空间。剩下的专业课、选修课是学生选定、征求导师意见后确定的。中期考核名义上讲导师有很大的权力,实际上目前沦为一种形式,因为淘汰的标准、做出决定的主体是谁,一直很模糊,绝大多数导师不愿意引火烧身。在江苏某高校因为导师拒绝在论文送审表上签字而纵身从20多层研究生公寓跳楼后,只要质量勉强过得上去,许多高校导师都会一律绿灯。论文盲审通过后,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导师有建议权。如果不出意外,答辩过程都是有惊无险。一个公开的秘密是,毕竟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行,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帮导师带实验、批改作业、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不能算是给导师打工。因为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有实践学分,不帮导师干这些杂活,学分拿不到。至于帮导师报账、拿快递,因为这些报销的款项、快递的内容相当一部分是学生论文版面费、差旅费发票或者购买仪器、数据的合同,让学生为自己服务,也不能说是压迫学生。至于导师组织的学术活动,帮导师给专家订票、负责接站、张贴海报之类的琐事,应当认为是参加学术活动、提高科研能力所付出的些许代价,与导师剥削沾不上边。


这样说来,其实普通草根导师权力真的没有多大。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导师的权力、义务在学校的相应规章制度中规定很详细了。比起欧美国家,坦率的说,中国导师在研究生录取、辞退、制定培养计划方面权利小得多。


如果仔细分析网上曝光的师生矛盾经典案例,在声讨导师压迫、剥削的背后,导师能力不足,不能在研究生发表小论文、盲审、求职、出国、获得国家奖学金方面大大地给力,才是师生矛盾尖锐化的根源。江苏跳楼的女研究生走上绝路的根源是盲审不过关、答辩被延期,陕西自杀的男博士则是因为论文发表、出国深造无望,网上因性爱日记而名噪一时的女博后则是献身的合作导师不给力导致留京无望。


就以媒体爆炒的导师潜规则异性研究生为例,我的一个朋友在高校工作数十年,并未耳闻目睹过导师采取不可告人目的潜规则研究生奇闻异事,倒是见过好几起研究生与年龄差距悬殊的单身或离异异性导师喜结良缘的故事。这里面到底是导师潜规则了学生、还是学生抱着留校的功利目的勾引了导师,真的是只有当事人才说的清。因为是皆大欢喜,所以这样的故事才传为佳话。再以我的另一个在高校担任博导的朋友为例。若干年前,博士还是稀缺资源,博士入学大多采取考试方式。因为是专业课命题人,有那么几次,在博士入学考试前,他接到一个异性考生电话,约他到宾馆沟通,吓得我的朋友知难而退。


导师的权力是被许多规章固化的有边界的东西,而能力的事情就有点说不清了。因为能力是一个集合,包含了学术能力、行政能力、公关能力等等诸要素,并且学生看重的导师能力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范围。多发SCI就是学术能力强吗?似乎不是。官大、行政资源多,能给学生找个好工作就是好导师吗?似乎有点摆不上台面。还是看看研究生怎么看待导师的能力吧。一个网络非常流行的女研究生介绍如何选择导师的帖子十分火爆:“找导师就是要找学术资源多、行政权力大、人脉广的导师,最好是戴帽子的学校、学院级双肩挑领导。这样,发小论文、拿国奖、出国留学、找工作都不是问题!”话讲得有点直白,但是很大上反映了研究生求学的功利之心!


因此,师生矛盾的根源与其说是导师权力过大,还不如说是导师能力不足,难以达到功利化年代研究生的理想目标。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可以肯定,研究生求学的功利之心也在水涨船高。当导师的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功利化目标的时候,师生矛盾必定要进入一个高发期。


2

师生之间

还是签订一个“权益和责任协议书”吧

作者|王德华


一位博士生因为生活和学业中的各种压力而走向了自杀之路,着实让人惋惜。有说是导师奴役学生导致的恶果,也有说博士生是成年人了,个人的行为应该自己担责。有各种说法是很正常的,但不管怎么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


媒体又一次抓住了机会,把当今已经没有多少温情的师生关系,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渲染得阴冷阴冷的。原本是温馨愉快的师生关系,却变得冷若冰霜。导师们看了心寒,研究生们看了心凉。


有些事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悲惨的事情也是可以不发生的。


悲惨的事情发生了,应该引起重视的还是想办法如何避免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有哪些措施可以抑制此类事情的发生。


作为研究生,当遇到师生之间的难题的时候,应该知道有哪些途径可以获得帮助。我想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学院有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学校也有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又会有具体的研究生事务负责部门。遇到问题,学会寻找解决途径,能够找到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是一个大学生起码应该具备的能力,更何况是研究生。如果学生不懂,不会,不知道,导师可以告诉学生,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告诉学生,《研究生手册》上也应该有这些实用的内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微信时代,年轻人应该越来越机灵才是。


我在2013年曾经写过一篇调侃的文章,说在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导师可以与学生签订一个协议:


链接:研究生复试:咱们是否签一个君子协议呢?


几年过去了,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貌似越来越尖锐,矛盾的类型和性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师生之间的矛盾需要付出生命才能解决,问题就不是一般问题了。


所以,我特别想提一个建议,针对当今日益恶化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可以或者应该制定或签订一个关于师生双方的权益与责任协议书。双方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益后,就认真执行它。


师生权益和责任协议书可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 导师的权益

  2. 导师的职责

  3. 研究生的权益

  4. 研究生的职责


导师有哪些权益? 

导师除了有晚上12点以后不接学生催论文修改稿电话的权利外,也应该有不被研究生辱骂、甚至威胁的权利。

研究生有哪些权益?

研究生有不给导师倒水泡茶的权利,女研究生还有晚上拒绝男性导师单独约谈的权利。


导师有什么职责?

导师有责任了解和清楚自己研究生的基础和能力,也有责任给研究生留出谈恋爱的时间的责任。

研究生有什么职责?

研究生有保持试验台清洁的责任,有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的责任,也有把中文写通顺、把英文写的符合语法的责任。


就这些吗?在这里只是开个不是玩笑的玩笑而已。(具体内容,请您补充完善!)


师生双方的权益和职责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大的方面,哪些具体的方面,真的需要认真讨论和协商。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护师生各自的权益,保证研究生的学术生活正常有序进行。


签订了协议书就能保证不出问题了吗?这谁也不敢保证,但师生双方都有一个职业操守的意识,有一个契约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签订了协议书,师生之间还有温情吗?该有的,总是有。没有的,想索取也是空想。有人说西方的师生关系就是工作关系,不掺杂情分,人非草木,所以我不信。我们东方的师生关系今天这么冷冰冰的,也不能说就是由于我们的情分过浓所导致的。


师生关系,本质上应该算是一种缘分。缘分的事情,怎么少得了情分。但因为情缘,而忽视了职业要求,那就是自寻烦恼了。


非常希望各位导师和研究生提出自己想到的双方的“权益和职责”,先谢了!。


推荐阅读

研究生复试:咱们是否签一个君子协议呢?

(王德华)

 

关于研究生复试,该说的以前都说过了。

 

推荐两篇旧博文,链接:

1、导师们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

2、如何准备研究生复试?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复试的季节。尽管国家的分数线还没有公布,研究所已经开始细致布置,各研究室也根据相关法规安排复试适宜。


三月,也是博士生入学考试的月份,自然也是复试的月份。

 

每年的这个时候,考生们策划了无数个“热爱科学、追求理想”的理由,面对自己的分数、面对复试专家,焦急、担心、紧张。

 

每年的这个时候,导师们同样经受各种心理煎熬,面对考生的成绩,面对自己手下的在学和毕业的研究生,很多时候也是犹豫不决,希望过,失望过,高兴过,满足过,也郁闷过。

 

2013年我还是没有博士生指标,有一个硕士生指标,现在看没有可复试的考生。所以,今年决定不参加研究室的硕士和博士生的复试小组。所以就有了下面这些文字。

 

导师们每年都是认真考核,细心考虑拟录取的考生。考生们也是有无数的承诺,从多个方面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才华。师生有缘,就有了在一起生活工作学习几年的机会,接着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不满意的事情、不顺心的事情、烦恼的事情,就会困扰着双方。双方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都在很不情愿地煎熬着。导师们发现,学生变了。研究生也发现,导师变了。失望、失望、失望,还是失望.......

 

有没有可能避免或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呢?

突发奇想,复试后师生间是否可以签订一个“君子协定”呢?您看看下面这些协定内容是否合适?(研究生可以提出对导师的各种要求)。


按时上班,遵纪守法:研究生学习,是自觉和主动的行为。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朝九晚五做九三会员。自觉遵守国家的规矩、科学院的规矩、研究所的规矩、研究组的规矩。还要必须知道和严格执行学术界的学术规矩。


珍惜机会,努力工作:研究生们知识背景各不相同,一项研究需要的知识支撑有多个方面,研究生要有计划、有目的去补充新知识,逐渐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珍惜学习机会,做最好的自己。


敞开心扉,开放头脑:师生间、师兄弟姐妹间、研究组成员间,生活中,要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同时在学术交流和讨论的时候,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设性的建议,认真对待学术批评。


目标明确、按时毕业:研究生必须牢记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获得学位,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期限,就是要按时毕业。


团结友爱,共同进步:每个研究组都有自己的文化,研究生要尽快熟悉研究组的文化传统,维护和创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有集体观念,大局观念,公共观念。


锻炼能力,培养素质:研究生学习是科研能力的培训,创新能力的培训,科研素养的训练,包含毅力、习惯、恒心、态度,以及素质,涵养和能力等。既要培养学科视野,也要熟练各种实验操作技能。


遵守规矩,完成任务:研究生要了解和遵守研究组的各项规矩,各种纪律,按时和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学习和工作任务。


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研究生要有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要有对学科领域做出贡献的勇气。责任?奉献?创新?都明白的。


专业导向,科班发展:研究生学习一定要有专业意识,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要学会跟导师交流,学会主动交流;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写作(开题报告、各种汇报、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研究进展、科普文章...),学会学术交流(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总之,要立志做一个专业的学术人。

... ...

等毕业答辩的时候,师生可以各对照一下当初的“君子协议”。


是微笑,还是脸红?

 

研究生们可明白,这个“君子协定”又是为了什么呢?


论研究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

作者| 余建波


最近社会上对于几个研究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事件的讨论热度已经不亚于璐事件。


其实这是一个众多社会关系中一个群体与一个群体关联性问题(复杂网络问题)。在如此大的群体关联复杂网络中发生几个点与边的异常,实属正常;如果因为这几个点与边的异常,发生级联效应,导致整个网络的传播与扩散,甚至导致网络崩塌事件,实属不该。


师生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正如人类社会最大的关系:婚姻关系,两情相悦居多,离婚普遍(但毕竟少数)。处的过程中,互相磨合,磨合好则幸福,磨合不好则有淡如水,有分道扬镳,有反目成仇、有形同路人、有一辈子记恨……。


因此以个别案例去猜度和评价整个师生关系的复杂网络的状态,非常之不科学,极其不可取。


本人成为一名导师以来,研究生也已经毕业12人,在读也有10来人。回想起来,与这些研究生的师生关系各有千秋,正因为他们是一个群体,而我本人是一个个体,所以这种形成的关系是1对N;同时,导师是个群体,研究生也是群体,关系则是N:N。


因此,我从1对N的关系评价一下:正因为他们是群体,群体就会表现出多样性,简单概括为性格的多样性,而我本人是个体,具有单一性;因此我在日常指导过程中,我的要求与性格具有单一性,特点为较严格要求、跟上计划、要求动脑筋、要求动手干事、指导过程中有点啰嗦、比较Push、有时候有点功利(为了出所谓成果)、要求学生大度无私。


正因为我的研究生小群体的多样性,有人会不适应我的指导风格,有人会很适应这种风格,有人对这种风格的无所谓,从而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多样性。回忆起来,10多个毕业学生中,有仇恨的有之(极少),路人的有之(不多),以上大概占10-30%,和谐型(大多数),大概能占70%以上。产生仇恨及成为路人的总觉得很正常,因为我是个体,他们是群体,1:N的关系必然会有多种结果的出现。导师极难做到去适应N个的不同性格与需求研究生的要求。所以,导师只能做到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并尽量做到:专业精通、尽力而为,坦然处之。

   

再去论N:N的师生关系,大而复杂,我想导师做到上一段最后一句话就足够了,因为我们大多数是普通的研究生导师而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