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特产“名义导师”与“客座研究生”: 什么导师自身科研历练, 决定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2018-01-29 作者|王德华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1

导师自身的科研经历会严重影响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作者|王德华 

   

鉴于当前不断发生的师生矛盾,我建议师生之间需要签订一个双方都能认可的“权益和职责协议书”,把一些大是大非的事情、原则性问题、底线问题等等都明确写出来,双方在随后几年相处的日子里,以协议书的基本内容作为对自己言行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约束。


我觉得这对于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导师顺利完成对研究生的培训过程,应该都是有利的。对此,有些导师和研究生持保留意见。


有朋友问,师生关系真到了需要一纸协议约束的地步了吗?这有法律效应吗?我是觉得,师生之间能够有一个契约意识,责任意识,权益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进步。那又有人会问了,现在师生没有这些意识吗?您说呢。


大学导师与研究生权利与义务告知书 (师生之间还是签订一个“权益和责任协议书”吧)


研究生们说,导师们总是抱怨研究生这不好那不好,怎么不说说导师自己啊。导师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对研究生的抱怨写出来,很少有研究生敢于把对导师的抱怨写出来。写出来的事情,也多是歌颂老师的。这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不平等。就像现在的媒体一样,一旦研究生出事了,导师,尤其是名校的导师,就成了新闻的焦点。


我今天就说点导师的事情。


研究生导师好当吗?

有人说好当。有些话说的很难听,说现在的环境下,阿狗阿猫都可以当导师。导师不用任何付出,不用负任何责任,不用对学生有任何指导,甚至不用给学生提供任何科研条件,也不用花费科研经费,只要有招生指标,就不愁没有学生,就可以坐享其成,就等着在学生的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不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讯作者。由于学校的研究生院对于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有明确规定,必须发表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学术论文,才能举行论文答辩,才能获得学位。所以,导师不用操心


有人说这种现象在有些院校很普遍。这种情况,我相信会有,但是不是普遍,我不知道。作为实验科学,如果没有科研设备,没有科研平台,没有科研经费,我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招生?


我知道有过一个阶段,研究生扩招大跃进的时候,有些学校的导师每年都花费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的研究生找能够做论文的地方。研究生们自己广泛出击,自己联系外单位的导师去做学位论文的事情很盛行。所谓的“客座研究生”,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盛行的。


这些学校的研究生看到身边的一些现实和自己的经历,就以为导师可能就是这样的,科研原来是这样做的,研究生可能就是这样读的,师兄师姐就是这样过来的,隔壁实验室的研究生也是这样做的。研究生自己对于学术没有基本判断力,对导师的学术水准也没有判断力,对于研究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也没有判断力。不少学生糊里糊涂就这样毕业了。


所以,我说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能够保证研究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够保证研究生做有水准的研究工作,保证研究生毕业时有点真才实学。


链接:导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平台


我今天想说的是,导师的科研经历对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是有重要影响的。


做研究生导师,自己应该首先有接受严格科研训练的经历

一个没有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人,对于科研和科研过程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或者是有些片面的,对于一些学术规范也是模糊的。学术人是应该有学术素养的,要遵循学术规范,不能做愣头青,更不能匪气十足。


我们一定会在学术报告厅见过这样的情景:学术报告已经开始了,有的人大摇大摆昂头挺胸地进来了,还要坐前面,还要跟熟人打个招呼。在报告期间,有的人电话铃突然响起,会旁若无人地接电话。也有的人听到一半对报告内容不感兴趣,站起来就走人。


有过科研经历的人,就知道如何读文献,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如何进行设计实验,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有经历的人,自己不懂的事情不会瞎指挥,不会违背学术规律,也不会已经确定了的课题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想起一出是一出,让学生无所适从。有经历的人,知道硕士学位论文是什么样子,知道博士学位论文应该是一个什么标准。


我们也会看到,有些研究生都获得博士学位了,竟然不知道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规律。更有不少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也不知道科研到底为何物。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研究生阶段,是需要接受一些基本训练的,有知识层面的,有技能方面的,有伦理方面的,有学术规范方面,也有思维方面的等等。一个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没有受到严格的科研训练,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研究生学习应该接受专业的全方位的训练才是。


更让人担心着急的是,有些学生毕业了,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


所以,我有时候想对这些学生说,你读的那不叫研究生,至多也就是一个实习经历吧。


如果自己所在的单位科研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氛围不好,怎么办呢?有没有提升的途径和办法?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走出去。怎么走出去?我明天写点建议。


所以,导师自己没有科研经历,估计做研究生导师比较吃力。


2

师生之间还是签订一个“权益和责任协议书”吧

王德华



一位博士生因为生活和学业中的各种压力而走向了自杀之路,着实让人惋惜。有说是导师奴役学生导致的恶果,也有说博士生是成年人了,个人的行为应该自己担责。有各种说法是很正常的,但不管怎么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


媒体又一次抓住了机会,把当今已经没有多少温情的师生关系,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渲染得阴冷阴冷的。原本是温馨愉快的师生关系,却变得冷若冰霜。导师们看了心寒,研究生们看了心凉。


有些事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悲惨的事情也是可以不发生的。


悲惨的事情发生了,应该引起重视的还是想办法如何避免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有哪些措施可以抑制此类事情的发生。


作为研究生,当遇到师生之间的难题的时候,应该知道有哪些途径可以获得帮助。我想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学院有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学校也有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又会有具体的研究生事务负责部门。遇到问题,学会寻找解决途径,能够找到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是一个大学生起码应该具备的能力,更何况是研究生。如果学生不懂,不会,不知道,导师可以告诉学生,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告诉学生,《研究生手册》上也应该有这些实用的内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微信时代,年轻人应该越来越机灵才是。


我在2013年曾经写过一篇调侃的文章,说在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导师可以与学生签订一个协议:


链接:研究生复试:咱们是否签一个君子协议呢?



几年过去了,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貌似越来越尖锐,矛盾的类型和性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师生之间的矛盾需要付出生命才能解决,问题就不是一般问题了。


所以,我特别想提一个建议,针对当今日益恶化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可以或者应该制定或签订一个关于师生双方的权益与责任协议书。双方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益后,就认真执行它。


师生权益和责任协议书可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 导师的权益

  2. 导师的职责

  3. 研究生的权益

  4. 研究生的职责



导师有哪些权益? 导师除了有晚上12点以后不接学生催论文修改稿电话的权利外,也应该有不被研究生辱骂、甚至威胁的权利。


研究生有哪些权益?研究生有不给导师倒水泡茶的权利,女研究生还有晚上拒绝男性导师单独约谈的权利。


导师有什么职责?导师有责任了解和清楚自己研究生的基础和能力,也有责任给研究生留出谈恋爱的时间的责任。


研究生有什么职责?研究生有保持试验台清洁的责任,有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的责任,也有把中文写通顺、把英文写的符合语法的责任。


就这些吗?在这里只是开个不是玩笑的玩笑而已。(具体内容,请您补充完善!)


师生双方的权益和职责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大的方面,哪些具体的方面,真的需要认真讨论和协商。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护师生各自的权益,保证研究生的学术生活正常有序进行。


签订了协议书就能保证不出问题了吗?这谁也不敢保证,但师生双方都有一个职业操守的意识,有一个契约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签订了协议书,师生之间还有温情吗?该有的,总是有。没有的,想索取也是空想。有人说西方的师生关系就是工作关系,不掺杂情分,人非草木,所以我不信。我们东方的师生关系今天这么冷冰冰的,也不能说就是由于我们的情分过浓所导致的。


师生关系,本质上应该算是一种缘分。缘分的事情,怎么少得了情分。但因为情缘,而忽视了职业要求,那就是自寻烦恼了。


非常希望各位导师和研究生提出自己想到的双方的“权益和职责”,先谢了!。


3

导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平台

王德华



有一次聚会聊天,有老一辈科学家在。在祝贺老科学家学术贡献的同时,祝贺他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们也大都学业有成。老先生微笑着淡淡地说,我就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我当时心里就被震了一下。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这个思想和胸怀太伟大了。我在看到我的学生们忙碌的时候,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在为个别学生的进展不顺或迟缓着急的时候,耳边就时不时地回响起这句淡淡的话。我觉得,导师给研究生提供平台,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也应该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核心思想。


在一次研究组组会上,闲聊的时候聊到理想的研究生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我说我理想中的研究生应该是这样的:研究生随着导师进入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或新的方向),导师给你提供条件,你不需要担心科研经费,不用担心仪器设备,只需要发挥你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发挥你的特长和学习能力,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包括研究组的、实验室的、研究所的和科学院的),大胆去探索学科领域内一些重要而有趣的现象(问题),安心工作几年,最后完成学位论文,能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经过几年的磨练,全副武装后的自己,以一个全新的自信的学术人,走向职场,走向社会,去开始下一段新的人生。


如果研究生是靠导师按部就班设计论文研究内容,自己只是充当实施实验过程和收集数据的作用,虽然最后实验完成了,也发表了能够获得学位的学术论文,实际上还会有些不足,如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做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最根本的一些东西,像如何挖掘和发现重要的科学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发展一个领域或方向等?如果没有掌握这些能力,说明自己还没有长大,也就是说以这样的状态走向职场,自己日后是难以独立的。这就是我们看到周边有一些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了很不错的学术论文,看似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多年后却没有发展起来,能力缺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研究生做学术研究,应该是在导师提供的平台上,在导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做独立的、重要的、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有意识去挑战自己的能力,培养和训练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去从事导师设计的所谓的“大文章”流水线上的某一个内容。当然,研究生完成导师的科研任务是应该的,有时候是必需的,但处在流水线上的研究生,其个人独立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导师和研究生个人都要有意识去培养和完善的。“大文章”的设计需要学术眼光和工作积累,能够参与是一种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就需要研究生本人的智慧和悟性了。


在一个整个学术界缺失有效健全的自我净化和约束的体制内,在以科研经费决定一切的大环境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都会面临一些潜在的危机和问题。有些研究生会对一些现象有些困惑,有的学生问他们学校的有些教授学术水平并不高,不少导师英文也说不了几句,英文文献也没有读几篇,但有充足的经费,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也多,每年都有不错的论文发表,这种现象如何评价?


我们说一个学术人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业内是有评价的,学术共同体应该有一个共识。但在当今是不是这样,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毫无疑问,我国的研究生在国家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贡献上是巨大的,为国家在国际上的排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生成就了导师,这是学术界一个美丽的风景。不管导师学术水平如何,只要导师热心,情愿提供平台,愿意帮助学生,自己不懂,也就不去干涉学生的创造,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学生能够早日自立,如果学生有悟性,有潜力,个人的学术发展也会不错,甚至可能会更好。如果学生想日后发展顺利,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学风的培养,有意识去知晓学术界的规矩,培养严谨的态度和学风,不能由于导师不懂而胡作非为,更不能发生类似学术不端的情况。


所以,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学术水平高的导师可以成就学生,学术水平低的导师也可以成就学生。不管是什么情况,研究生最需要重视的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习和科研的平台。


名师出高徒没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更是浅显。导师能够在某些方面成就学生,但优秀研究生所创造的学术成绩真的不是导师的功劳。


(注:这里仅谈导师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影响,没有涉及其他方面。导师有学术水平高低之别,有品位高低之分,有胸怀大小之别,这些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也很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