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饶大侠打假不成反被“九头武郎士大夫”打趴下, 未得方侠客真传就老实趴下吧! 武大再调查结果:李红良团队不存在学术造假

2018-01-31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1月29日,武汉大学公布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再次调查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认为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

“武汉大学非常重视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查。”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表示。

2018年1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收到对李红良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论文存在造假嫌疑的举报。此前,2017年4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收到关于李红良团队在相关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匿名举报,随即启动内部调查,2017年12月18日经过包括3名校外院士组成的5人专家组对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两篇论文进行的学术调查,专家组认为“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针对2018年1月出现的质疑,意见称,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针对该问题,专家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已经搞清楚了。实际上,李红良团队从3月份购买这批实验用猴,3月中旬已经开始进行第一次注射,注射20周后投稿,投稿时也注明了是20周。”他说,调查程序充分分析了对投诉人所反映的问题,从实事求是的事实中间来调查取证,对涉及人员进行询问,详细查询实验原始记录,并封存相关记录充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关于举报涉及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论文中的个别图片在线版与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属于出版过程中编辑和校对问题。同时,关于李红良团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论文图片问题,意见称,李红良团队已于2017年8月主动通过正常程序与编辑部进行联系要求更正。对此,李德仁称:“是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还是由于经验不足、实验不够细心所造成的一些疏漏,我个人认为需要严格区分。”

他表示,希望李红良团队能重视问题,从此次投诉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把科研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

据了解,武汉大学已将该意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举报人、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霍文哲。按照《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对调查意见的反馈将于10天内有效。截至记者发稿时,学校尚未收到举报人的反馈。


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调查意见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4月收到关于李红良团队在相关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匿名举报,依据《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核实了举报线索,启动了学术调查。在此基础上,学校学术委员会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调查。

2017年12月1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3名校外院士组成的5人专家组对李红良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CFLAR和TIMBIM1两篇论文进行了学术调查,专家组一致认为“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针对2018年1月出现的新质疑,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2018年1月26日召开主任委员扩大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士)、3名在校副主任(含1名同行院士)、1名校学术委员会同行院士委员参加会议,另行邀请了校外7名同行专家(含2名院士)和校内2名同行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再次对举报内容进行了调查和质询,形成意见如下:

一、举报涉及的实验猴的申请、购买、运输、饲养以及实验全过程均有原始证明材料和实验记录,手续齐全,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二、举报涉及的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PGS5论文中的个别图片问题,李红良团队已通过正常程序与编辑部进行联系更正;举报涉及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论文中的个别图片在线版与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属于出版过程中编辑和校对问题。

三、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认为:李红良团队被举报的相关内容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建议以后更加严谨细致。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再次重申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致力纯净学术环境,维护学术尊严,不断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欢迎对学术成果进行质疑,有关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方面的争论应通过正常的学术途径开展。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
2018年1月29日


武大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接受媒体采访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时间:1月29日

地点:武汉大学行政楼

采访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

采访对象: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德仁院士

问:请谈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对李红良被举报学术不端的调查原则?

李德仁说: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对所有武汉大学进行科研工作的老师和学生,如果有被投诉的话,我们会启动相应程序,我们的原则是:第一,尊重每一位投诉人的投诉权利,对投诉的问题,我们坚持对学术不端和造假“零容忍”。学术委员会多年来坚持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必须严格做科研,不允许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行为发生;第二,遇到投诉,一定处理。本着对科学实事求是、严谨客观的原则,邀请同行中非武汉大学的专家进行相关调查,要求对投诉人和被投诉人不包庇、不冤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及时把调查结果向外发布;第三,武汉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国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关怀,我们鼓励所有的师生要以国家繁荣、人类进步,勇敢的开展科学研究,要做到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反对浮躁,反对急于求成,把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好,让武汉大学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问:哪些人员参与调查?调查如何做到客观公正?

李德仁说:李红良团队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布两篇文章后,2017年4月,我们收到了匿名的投诉,我们随即启动了调查程序,考虑到李红良本人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教师,我们请人民医院启动调查,人民医院邀请了3位校外院士和2位武汉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组成5人小组开展调查,按照被投诉的问题,到科研现场调查取证,认真查看实验原始记录,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问题,查看了实验用猴的情况,调查的很认真,得出调查结论。

随后又接到投诉,学术委员会再次启动调查程序,由我来主持,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扩大会议,邀请了多位校外医学方面的专家、院士进行调查,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及相关专业的院士也包含在内,调查的结果由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巫世晶来宣读。我们认为调查程序充分分析了对投诉人所反映的问题,从实事求是的事实中间来调查取证,对涉及人员进行询问,详细查询实验原始记录,并封存相关记录充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武汉大学非常重视李红良团队被投诉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地调查。

问:李红良团队在很短的时间集中发表相关科研成果,其中是否存在问题?

李德仁说:我也找与李红良进行了谈话,了解相关情况。李红良团队从事该研究不是短期的,已经十余年,团队成熟,在国内外也有许多的合作,目前可以说是科研成果的爆发期。尽管如此,我也跟李红良教授沟通,作为一名年轻的教授,还是要注意严谨,发布文章中间有一些疏漏,图表啊,说明啊,希望他们能重视问题,从此次投诉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把科研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更加科学,让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问:请对举报人提出的关于李红良团队实验用猴注射时间问题进行说明?

李德仁说:投诉人认为实验用猴是从2017年5月开始注射,到文章发布时实验时间不足30周和32周。针对该问题,专家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已经搞清楚了。实际上,李红良团队从3月份购买这批实验用猴,3月中旬已经开始进行第一次注射,注射20周后投稿,投稿时也注明了是20周。但是审稿人希望他们能够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便得出更丰富的数据,因此李红良团队在20周投稿后并未终止实验工作,继续观测,继续做实验,后期文章正式发表时已经符合30周和32周的要求,因此专家组认为不存在造假问题。

问:此次举报的是学术不端,与科研成果发布有疏漏之间有怎样的区别?

李德仁说:打个比方,没有做实验、编造实验结果,这就是学术造假。如果说实验方案不够理想,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改进实验方案,这就是学术内部问题,可以通过互相地交流讨论来不断地完善,对于科研的观点和方法,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一次就能做到最完善,这个是学术讨论、学术证明过程中可以促进学术进步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划清这个界限,是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还是由于经验不足、实验不够细心所造成的一些疏漏,我个人认为需要严格区分,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人来进行更艰苦、更复杂的研究工作,才有利于推动科学进步。因此,从目前针对投诉人所提出的问题,经过内外专家的鉴定来看,我们认为李红良团队不存在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行为,但是由于发表文章较多,其中有疏漏的地方我们也希望该团队能加以改正,更加严谨、细致、客观科学的开展科研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