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个小故事

2018-02-01 王德华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来源: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很明显,在功能上应该很容易理解,二者不对立,不矛盾。科研活动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能够促进科研水平,同时有过科研和教学经历的人都会对两者之间的这个关系有些体验。


不教学,就做不好科研了吗?不是。教学对科研是有促进作用的。首先教学需要备课,备课就需要查阅资料,需要阅读学科领域的新进展。其次,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就会发现哪些地方自己理解得好,哪些地方还没有理解透。再者,如果有学生提问,进行一些讨论,会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质疑。这些过程对于自己的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是不需要多说的。


不做科研,教学就不好吗?也不是。科研对教学也是一个促进作用。从事过科研活动,参加过科研实践,就知道教材上的每一条结论是怎么来的,一个科学概念和学说(理论)是如何提出和发展的,哪些学者对此有突出贡献,通过哪些关键科学实验发现的,甚至对于学科领域中哪些科学问题还没有统一结论,还在争论中,还在验证中,都会有所了解。还可以发现教材上的一些描述性错误,或者一些过时需要更新的知识。一个有科研经历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是胸有成竹,收缩自如,信手拈来,也会把知识讲活了。


我从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给硕士研究生授课,主要讲授《动物生态学》中的“生理生态学”部分,后来也参与了一些其他课程如《进化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前沿》,以及所里的博士生课程《现代动物学纲要》和《整合生物学》等课程的授课,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深有体会。从我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我也发现研究生对于教师自己的科研经历部分是很感兴趣的,总是希望能够多讲一讲。研究生的讨论课上,不少知识是自己不熟悉的,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真的是教学相长。


我们知道大学有教学型和科研型,办学目的不同,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我对本科教学不熟悉,不敢多言。如果说教课熟悉课本内容就可以了,我觉得对知识烂熟于心最能够举一反三的还是中学老师,我一直很钦佩中学的数理化老师对于各种习题的熟悉程度,解题的各种技巧,那着实让人着迷。


讲课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需要硬功夫,也需要技巧。不同的受众,讲授方式不一样。课程不一样,方式也不一样。有技术的,有理论的,有实验的,有欣赏的。好教师一定是针对具体目标,运用合适的方式,也一定会把课讲好的。


想起一个小故事。我读大学的时候,教我们《无脊椎动物学》的马老师是一位深受同学们爱戴的老师,课教得好,人也好。他在讲授关于草履虫的内容的时候,给我们讲过一个小故事。他说有一位很有才华的老师,在一次讲完草履虫的内容后,有学生问,草履虫有多大?这位老师大概是望文生义了,顺口就说“草履虫,草履虫,跟草鞋一样大呀”。这位老师的回答,让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渐渐就消失了。这个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这个例子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

草履虫:


草履虫是一种原生动物,纤毛纲的代表物种,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很小,圆筒形,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全世界已知22种草履虫,常见的有大草履虫,体长约180~300微米;双小核草履虫,体长约80~170微米;多小核草履虫,长约180~310微米;绿草履虫,体长约80~150微米。草履虫寿命很短。为什么叫草履虫?因为它的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说明:信息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