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斯克成功打败了一个世界!成为 “政府航天史”的终结者,也是“举国科技体制"的终结者

2018-02-09 吕乃基等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政府航天史”的终结者,

也是“举国科技体制"终结者



在马斯克的背后

作者| 吕乃基

      

2018年,美国人成功发射了目前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强的超级火箭——猎鹰重型。有两枚助推器成功返回,跑车被发射进太空。


2012年5月22日,一家民间企业成为“政府航天史”的终结者,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为继美国、欧盟、日本、俄国以及中国之后,第六个拥有与国际太空站对接能力的实体。“龙飞船”的成功发射意义深远。

  

2005年,NASA邀请民企投标,为NASA的“商用轨道运输服务”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发射解决方案,以填补航天飞机退役后所留下的空白。SpaceX公司携“龙飞船”参与了竞标,并在2006年击败竞争对手,获得NASA的认可。目前,美国共有4家企业在开发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巴士”。

  

SpaceX的目标是将航天运输的成本降到最低,给顾客最实惠的价格。他们为降低成本甚至从网上购买二手仪器,找最便宜的打捞公司打捞火箭残骸。“龙飞船”在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官方之外的应用领域,如太空旅游等。“龙飞船”的此次飞行还顺带着将308位客户的骨灰送进了太空,据说每份骨灰收费3000美元。

  

美国政府问责局的一项分析表明,类似的计划如果按美国宇航局的传统模式进行采购,成本将比现在高出4~10倍。私人公司不仅可以消除由于官僚主义带来的高成本,还将摆脱体制原因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无效率。短短数年,通过采用更合理的技术路线,尽可能利用成熟的技术和装备以及更加灵活的供应链,高度精简的人员配置,加上私人创新企业所特有的执行效率,SpaceX已将商业卫星发射的价格拉低了一个数量级。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用为5400万美元,成功实现回收后的再发射,费用更低。

      

如此高投入高风险,事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项目,竟然也可以市场化,说明美国民企实力之雄厚与风投业的成熟;至于在国家利益和安全方面的放心放手,则表明国家与民企之间已有完善的契约安排。

  

美国宇航局尝试将近地轨道的太空飞行任务交由商业公司来运作,实际上就是业务外包。这对于航空航天局来说,极大地节省了资源,可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放到制造更大型的航天器和更重要的太空探索任务上,可以集中力量探索更远的星球,例如火星,去发展更高端的太空探测技术。

  

所谓的“民间飞船”,实际上是NASA“商用轨道运输服务”项目的一部分,负责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而使用“猎鹰-9”火箭发射“龙飞船”也是NASA的决定。这是国与民的合作。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埃隆·马斯克表示,“在研发全程,NASA的专家始终在指导和帮助SpaceX,令我们得以在美国50年太空经验的铺垫之上前行,最终达到目标。”

  

与此同时,SpaceX高管汤普森透露,马斯克从传统航空机构挖来人才,并结合其互联网经验,让他们一起想出新的方式来设计和制造火箭。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有资产损失,马斯克正是在国与民的良性互动中创造了国民共进的佳话。

  

太空舞台从政府专营转为政府与私营机构共同参与,这种过渡不可避免。NASA商业航天发展部总监菲尔·麦卡利斯特说,“它总会在某个时刻发生,即便不在今天或是今天这个任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今后它最终还是要发生。”“每一次航天发射都令人兴奋,但这一次尤其激动人心,因为它可能代表美国航天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科学顾问霍德林在飞船发射后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商业轨道运输规划的主管艾伦·琳德莫耶说:“我认为这是美国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完美例证。”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感言是,“猎鹰飞得非常完美,‘龙飞船’也进入轨道,我感到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飞船顺利进入轨道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控制中心响起热烈掌声。这一场景,在之前美国宇航局的历次发射活动中都能看到,这次不同的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是西装革履,而大多衣着随便,穿着T恤、牛仔裤,甚至短裤的人员。卡纳维拉尔角的民众对此也寄望殷切,在市议会大厅外,就有人挂上“飞吧SpaceX”的标语,一改以往只为“发现号”、“奋进号”及“亚特兰蒂斯号”打气的传统。这就是源于民间的动力。

  

马斯克在2002年6月创立SpaceX,6年后,才在3次失败后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马斯克坦承:SpaceX当时的预算只够发射3次,第4次的发射已是破釜沉舟。随着“龙飞船”的成功,NASA把16亿美元存入SpaceX。这不仅是16亿美元,而是政府向民间平台注入的新能量,用来培育和彰显来自民间、来自社会基层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

  

回过头再来看火箭回收。与首次发射成功前的挫折一样,火箭回收同样历经磨难。2015年1月,猎鹰9号搭载的“龙飞船”安全入轨后,回收时由于着陆冲击力太大,火箭在漂浮平台的甲板上发生爆炸;2月,猎鹰9号再次尝试回收,但因驳船未到位而失败;4月,猎鹰9号成功着陆后发生侧翻,造成永久性损毁,再次功亏一篑;直至12月22日回收成功。

  

如果说马斯克前面的成功不过是接到了NASA的外包项目,靠的是成熟的技术,那么这次为了火箭回收所开发的新技术则另当别论。例如,要增加额外的各种控制和导航空间,火箭的设计难度明显加大,成本也相应提高;为了火箭安全着陆,需要留下燃料备用,势必增加很多设计,火箭发动机要具有推力可调和多次启动的功能来实现软着陆,成本提高,风险增大;额外的燃料和系统设计会占掉有效载荷的空间,导致推重比变小,造成发射效率降低;着陆时要控制火箭姿态,要能使细长的箭体垂直精确着陆在指定地点,犹如“在狂风中让扫帚柄直立于手掌上”。此外,回收过后的维护尤其对一级发动机的维护,成本不亚于直接换一个新发动机……

  

SpaceX如今凭公司的一己之力将运载火箭成功回收,这是以往国家力量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它代表着民间非官方组织对航空航天事业的贡献,让人类探索太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猎鹰9号”火箭成为目前全世界成本最低廉,性能也最为稳定可靠的火箭,成功占据了目前全世界火箭商业发射市场的绝对份额,几乎把原本占据市场主流的欧洲和俄罗斯全都挤了出去,当然更别说中国了。

     

虽然 NASA目前也在研制自己的新一代登月重型火箭,而且载荷要比“猎鹰重型”强出不少,但发射成本却是“猎鹰重型”的10倍之多。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这个男人”以一己之力“干翻”了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实际上,马斯克在火箭回收上所开发的新技术主要是集成创新,其原始技术已经存在,只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不成熟或不匹配而没有发生“集成”。这种状况类似于二战末期问世的电子计算机,众多技术在战争的压力下得以集成。

    

有趣的是,电子计算机是因军事目的而集成已有的技术,而马斯克的火箭回收则是相反,已有的技术因“军转民”而得以集成和创新。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不是做不了火箭回收,而是在技术、人才或资本的融合上输给了马斯克。在国家的意志下,这些都不在话下,之所以没有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种状况可以用技术理性加以解释,关键在于技术理性的主体和博弈方所处的语境。技术理性在学术界饱受诟病,实际上它是分析种种技术现象的利器。通常认为,技术理性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是有效和可控;其次,在生产方是投入产出比,使用方(消费者)是性能价格比,以及这两个“比”之间的博弈,目前,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越来越多地考虑生态和社会影响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和各种影响的可持续性。

  

在马斯克之前,火箭发射(回收)的主体是国家,使用方(主要是军方)实际上也是国家。虽有预算的制约,但国家一般“不差钱”,以及作为唯一的主体,不存在同行的竞争,不在意投入产出比。作为使用方的军方,由于国防方面的考量,一般情况下也无从在军火市场上自主选择,它关注的是火箭运送的卫星是否能够入轨正常运行,货物是否运抵空间站,发射过程与己无关。在生产方与使用方实为一体的情况下,也就无所谓两个“比”之间的博弈。

  

SpaceX财源有限,且面临竞争,则需要细细斟酌投入产出比,节省每一枚铜板;一旦面向市场中拥有选择权的消费者,就会遭受消费者的横挑鼻子竖挑眼,也就是必须面对性能价格比与投入产出比的博弈。技术理性的主体不同,涉及到生产方、使用方,以及二者的关系,所处的语境对主体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

  

发展航天技术,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军备竞赛,于是时间成为主要乃至压倒性的成本因素,领先一步,即可招招领先,就能克敌制胜。就火箭发射与回收的全过程而言,可控,是发射过程可控,至于回收,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列,更不会去探讨火箭回收的投入产出比,甚至会被认为是多此一举,反而会分散要素与精力,延误发射任务的完成。

  

眼下冷战结束,至少各方不再剑拔弩张。作为火箭发射的外包方更是远离军备竞赛,马斯克便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实现从发射到回收的全程可控,开发火箭回收技术,通过火箭回收进一步优化投入产出比。这就是军转民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国转民,军转民,契约精神,培育了来自民间的永不遏止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动力。这几个方面最终集成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平台之上。正是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马斯克“这个男人”,“这个男人以一己之力干翻了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

      

美国是自找的,民间的火箭回收技术和猎鹰重型也可以反过来推进NASA的技术进步。中俄两国呢?


马斯克:

一个人打败世界?

吕乃基

  

2012年5月22日,一家民间企业成为“政府航天史”的终结者,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为继美国、欧盟、日本、俄国以及中国之后,第六个拥有与国际太空站对接能力的实体。“龙飞船”的成功发射意义深远。

  

2005年,NASA邀请民企投标,为NASA的“商用轨道运输服务”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发射解决方案,以填补航天飞机退役后所留下的空白。SpaceX公司携“龙飞船”参与了竞标,并在2006年击败竞争对手,获得NASA的认可。目前,美国共有4家企业在开发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巴士”。

  

SpaceX的目标是将航天运输的成本降到最低,给顾客最实惠的价格。他们为降低成本甚至从网上购买二手仪器,找最便宜的打捞公司打捞火箭残骸。“龙飞船”在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官方之外的应用领域,如太空旅游等。“龙飞船”的此次飞行还顺带着将308位客户的骨灰送进了太空,据说每份骨灰收费3000美元。

  

美国政府问责局的一项分析表明,类似的计划如果按美国宇航局的传统模式进行采购,成本将比现在高出4~10倍。私人公司不仅可以消除由于官僚主义带来的高成本,还将摆脱体制原因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无效率。短短数年,通过采用更合理的技术路线,尽可能利用成熟的技术和装备以及更加灵活的供应链,高度精简的人员配置,加上私人创新企业所特有的执行效率,SpaceX已将商业卫星发射的价格拉低了一个数量级。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用为5400万美元,如果成功实现回收后的再发射,费用还有降低的可能。如此高投入高风险,事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项目,竟然也可以市场化,说明美国民企实力之雄厚与风投业的成熟;至于在国家利益和安全方面的放心放手,则表明国家与民企之间已有完善的契约安排。

  

美国宇航局尝试将近地轨道的太空飞行任务交由商业公司来运作,实际上就是业务外包。这对于航空航天局来说,极大地节省了资源,可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放到制造更大型的航天器和更重要的太空探索任务上,可以集中力量探索更远的星球,例如火星,去发展更高端的太空探测技术。

  

所谓的“民间飞船”,实际上是NASA“商用轨道运输服务”项目的一部分,负责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而使用“猎鹰-9”火箭发射“龙飞船”也是NASA的决定。这是国与民的合作。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埃隆·马斯克表示,“在研发全程,NASA的专家始终在指导和帮助SpaceX,令我们得以在美国50年太空经验的铺垫之上前行,最终达到目标。”

  

与此同时,SpaceX高管汤普森透露,马斯克从传统航空机构挖来人才,并结合其互联网经验,让他们一起想出新的方式来设计和制造火箭。马斯克正是在国与民的良性互动中创造了国民共进的佳话。

  

太空舞台从政府专营转为政府与私营机构共同参与,这种过渡不可避免。NASA商业航天发展部总监菲尔·麦卡利斯特说,“它总会在某个时刻发生,即便不在今天或是今天这个任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今后它最终还是要发生。”“每一次航天发射都令人兴奋,但这一次尤其激动人心,因为它可能代表美国航天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科学顾问霍德林在飞船发射后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商业轨道运输规划的主管艾伦·琳德莫耶说:“我认为这是美国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完美例证。”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感言是,“猎鹰飞得非常完美,‘龙飞船’也进入轨道,我感到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飞船顺利进入轨道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控制中心响起热烈掌声。这一场景,在之前美国宇航局的历次发射活动中都能看到,这次不同的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是西装革履,而大多衣着随便,穿着T恤、牛仔裤,甚至短裤的人员。卡纳维拉尔角的民众对此也寄望殷切,在市议会大厅外,就有人挂上“飞吧SpaceX”的标语,一改以往只为“发现号”、“奋进号”及“亚特兰蒂斯号”打气的传统。

  

马斯克在2002年6月创立SpaceX,6年后,才在3次失败后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马斯克坦承:SpaceX当时的预算只够发射3次,第4次的发射已是破釜沉舟。随着“龙飞船”的成功,NASA把16亿美元存入SpaceX。这不仅是16亿美元,而是政府向民间平台注入的新能量,用来培育和彰显来自民间、来自社会基层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

  

回过头再来看火箭回收。与首次发射成功前的挫折一样,火箭回收同样历经磨难。2015年1月,猎鹰9号搭载的“龙飞船”安全入轨后,回收时由于着陆冲击力太大,火箭在漂浮平台的甲板上发生爆炸;2月,猎鹰9号再次尝试回收,但因驳船未到位而失败;4月,猎鹰9号成功着陆后发生侧翻,造成永久性损毁,再次功亏一篑;直至12月22日回收成功。

  

如果说马斯克前面的成功不过是接到了NASA的外包项目,靠的是成熟的技术,那么这次为了火箭回收所开发的新技术则另当别论。例如,要增加额外的各种控制和导航空间,火箭的设计难度明显加大,成本也相应提高;为了火箭安全着陆,需要留下燃料备用,势必增加很多设计,火箭发动机要具有推力可调和多次启动的功能来实现软着陆,成本提高,风险增大;额外的燃料和系统设计会占掉有效载荷的空间,导致推重比变小,造成发射效率降低;着陆时要控制火箭姿态,要能使细长的箭体垂直精确着陆在指定地点,犹如“在狂风中让扫帚柄直立于手掌上”。此外,回收过后的维护尤其对一级发动机的维护,成本不亚于直接换一个新发动机……

  

SpaceX如今凭公司的一己之力将运载火箭成功回收,这是以往国家力量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它代表着民间非官方组织对航空航天事业的贡献,让人类探索太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这个男人”以一己之力“干翻”了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实际上,马斯克在火箭回收上所开发的新技术主要是集成创新,其原始技术已经存在,只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不成熟或不匹配而没有发生“集成”。这种状况类似于二战末期问世的电子计算机,众多技术在战争的压力下得以集成。有趣的是,电子计算机是因军事目的而集成已有的技术,而马斯克的火箭回收则是相反,已有的技术因“军转民”而得以集成和创新。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不是做不了火箭回收,而是在技术、人才或资本的融合上输给了马斯克。在国家的意志下,这些都不在话下,之所以没有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种状况可以用技术理性加以解释,关键在于技术理性的主体和博弈方所处的语境。技术理性在学术界饱受诟病,实际上它是分析种种技术现象的利器。通常认为,技术理性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是有效和可控;其次,在生产方是投入产出比,使用方(消费者)是性能价格比,以及这两个“比”之间的博弈,目前,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越来越多地考虑生态和社会影响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和各种影响的可持续性。

  

在马斯克之前,火箭发射(回收)的主体是国家,使用方(主要是军方)实际上也是国家。虽有预算的制约,但国家一般“不差钱”,以及作为唯一的主体,不存在同行的竞争,不在意投入产出比。作为使用方的军方,由于国防方面的考量,一般情况下也无从在军火市场上自主选择,它关注的是火箭运送的卫星是否能够入轨正常运行,货物是否运抵空间站,发射过程与己无关。在生产方与使用方实为一体的情况下,也就无所谓两个“比”之间的博弈。

  

SpaceX财源有限,且面临竞争,则需要细细斟酌投入产出比,节省每一枚铜板;一旦面向市场中拥有选择权的消费者,就会遭受消费者的横挑鼻子竖挑眼,也就是必须面对性能价格比与投入产出比的博弈。技术理性的主体不同,涉及到生产方、使用方,以及二者的关系,所处的语境对主体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

  

发展航天技术,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军备竞赛,于是时间成为主要乃至压倒性的成本因素,领先一步,即可招招领先,就能克敌制胜。就火箭发射与回收的全过程而言,可控,是发射过程可控,至于回收,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列,更不会去探讨火箭回收的投入产出比,甚至会被认为是多此一举,反而会分散要素与精力,延误发射任务的完成。

  

眼下冷战结束,至少各方不再剑拔弩张。作为火箭发射的外包方更是远离军备竞赛,马斯克便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实现从发射到回收的全程可控,开发火箭回收技术,通过火箭回收进一步优化投入产出比。这就是军转民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这就是所谓“这个男人以一己之力干翻了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美国是自找的,民间的火箭回收技术也可以反过来推进NASA的技术进步。中俄两国呢?




猎鹰重型火箭

成功升空之前,

马斯克所经历的那些失败

[摘要]500个人花费了6年时间——比马斯克原计划多了四年半,终于创造了这个现代科学和商业的奇迹。



腾讯《深网》作者 叶蓁

这一次,马斯克的“移民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他把一辆特斯拉和一个叫“星侠”假人模特送进了太空。


北京时间 2 月 7 日凌晨,马斯克的商用航天公司 Space X 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重型猎鹰火箭高70米(约20层楼高),宽12.2米,起飞重量1420吨,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发射。


马斯克身高1米85,身体结实,非常符合美国人审美的硬汉形象。媒体已经很久没有遇到像马斯克这样有趣的家伙了。有人形容马斯克为“一半花花公子,一半宇宙牛仔”。


在公众眼中,他非常多面,隔三差五就能在娱乐新闻报道中看到他的报道,他是在硅谷科技精英中客串影视节目最多的企业家,《钢铁侠》、《生活大爆炸》。他驾着跑车飞奔的画面也不时见诸报端。


他有收藏汽车的嗜好,他有一辆保时捷911(涡轮增压)、一辆1967系列捷豹、一辆哈曼宝马M5,还有一辆迈凯轮F1。一位英国记者在2007年写道,他还有一架苏联军用飞机L39,在他为人父之后卖掉了。


富有、跑车、离婚、女明星,这些词会成为马斯克的点缀,因此他会被调侃成“花花公子”,他对此不屑一顾,他认为自己是拯救人类的“超级英雄。”


一度,他在骗子和枭雄中游走。他把全部身家投入到航空航天、电动汽车和太阳能这三个行业。最苦的时候,面临其中两家企业同时倒闭的危险,也被公众当作兜售虚假希望的骗子。最后,他忍受着屈辱,把这三家企业都做成了。


但正如杰夫·汉默巴彻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一代人中最优秀的头脑,都在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这太糟糕了。”《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曾感叹:“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


马斯克的发明,把人们从“雕虫小技”的屏幕的进步中拉了出来,人们对世界的想象进入“宏大叙述”的浩大工程,尤其是他的“火星移民计划”,扩宽了人们对世界的想象力的边界。


谷歌联合创始人佩奇曾说,他宁愿死后把财产捐给像马斯克这样的人来改变世界,也不愿捐给慈善机构,因为他对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非常欣赏。在火箭发射领域崭露头角的SpaceX公司可以说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


当下,马斯克距离“火星移民计划”又进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嚼着玻璃凝视深渊”走过来的,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多次失败,他常常引用丘吉尔的名言:“既然必须穿越地狱,那就走下去吧。”


SpaceX曾使他遭遇巨大的失败,甚至是一无所有。那么回到一个很世俗的话题上来,一个已经在世俗维度功成名就的人,他为什么要一次一次把自己置于悬崖边上?


“驱使这样的实业家推动世界进步的,通常不是名利,而是强烈的使命感和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梦想和野望,以及在极少数人身上可贵地伴随终生的好奇心。”锤子科技的创始人罗永浩曾如此点评。


那些一事无成的前辈们

2001年6月,马斯克步入而立之年。那个月,他的第二家创业公司X.com正式更名为PayPal,他被排挤出了PayPal。用马斯克自己的话来说,他告别了“吞着玻璃同时凝视深渊”的创业生活。


他和老婆决定举家南迁,从帕洛阿尔托迁往洛杉矶。马斯克选择洛杉矶,是有意为之。洛杉矶既有盛名显赫的好莱坞,又是美国军事航空业的重要基地。美国空军、美国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等的生产基地都在洛杉矶。


马斯克意识到只要他在洛杉矶,他就能接触到世界顶尖的航空业人士,他的奔向太空之路就会渐次清晰。那时马斯克看来,火箭飞船和太空旅行是比设计互联网服务更加伟大的使命。


他第一次和洛杉矶航空业人士的见面是非盈利组织“火星学会”(这个组织致力于火星探索和火星定居)发起的。火星学会计划在2001年年中举办一场筹款活动,每张门票500美金。


他们发出了很多邀请函后,收到了马斯克的回函,也收到他一张5000美元的支票。马斯克加入了其董事会,并捐了10万美金,用于支持学会在沙漠建立科研工作站。


那时候马斯克疟疾刚好,骨瘦如柴,但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太阳能或者太空。“火星学会”的一项实验是将老鼠送入地球轨道,而马斯克更想的是将他们送到火星上去。


马斯克退出了“火星学会”董事会,他成立了自己的组织——火星生命基金会,招募了大量的顶尖级专家。沙龙上,专家们一致同意将一个机械温室发射到火箭上去,依照这个计划,马斯克需要买下一枚火箭。


但沙龙结束后,马斯克欲投入2000-3000万美金来完成这一计划,事实是完成这项计划至少需要2亿美金。专家们在研究植物如何在火星上存活,而马斯克决定去俄罗斯购买火箭。


他找到了坎特雷尔,邀请他一起去俄罗斯。坎特雷尔曾效力于政府,在一桩卫星交易失败后,被俄罗斯政府指控他犯有间谍罪,并有1996年将其软禁,这件事情使得坎特雷尔声名远扬,因为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的斡旋,他才得以获释。


2001年10月底,马斯克、坎特雷尔和蕾西(马斯克大学同学)一起前往莫斯科,随后马斯克又把格里芬拉进了团队,他们和俄罗斯人见了三次,打算以2000万美金买下三妹弹道导弹,改装后送上太空。


俄罗斯人告诉马斯克一枚导弹800万美元,他还价到两枚800万美元。双方僵持不下,马斯克愤然离席。三个伙伴对马斯克征服太空的白日梦提不起兴趣了。因为在这个领域,失败比比皆是。


一年前,德克萨斯州房地产和金融界奇才比尔关掉了自己的航空公司,而他投资的几百万美金都打了水漂。但马斯克给他们看的一个表格使得他们惊呆了。马斯克做了一张表格,表格里详细列明了建造、装配和发射一枚火箭所需要的成本。


他们诧异他是如何得到数据的?原来,过去的几个月,马斯克系统的研究了《火箭推进原理》、《天体动力学基础》、《燃气涡轮和火箭推进的空气动力学》等各种专业书籍。马斯克打算自己建造火箭。


他在思考,组成火箭的材料有哪些,答案是航空用的铝合金,钛、铜和碳纤维素。那么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是多少?马斯克得到的答案是:火箭制作材料所花费的金额仅仅是研发费用的2%。


这个计划被广泛在洛杉矶航空领域被广泛传颂,但知道他的人们都觉得不以为然。本来他只需要花1000万美金送老鼠上太空,现在却要花几亿美金去仿效那些在征服太空领域一事无成的前辈们。


4年后1亿美金所剩无几

马斯克公布了在当时看起来相当狂妄的目标:用通用火箭的十分之一来制造火箭,因此他在2002年6月,成立了SpaceX公司。


SpaceX公司位于洛杉矶郊区埃尔塞贡多格兰大道东1310号,马斯克租了一间旧仓库,占地7.5平方英尺,青色的地面,白色的墙壁,办公桌散落在四处,常春藤大学的毕业生,工程师,机械师和电焊工都坐在一起。


SpaceX的优势在于它有几个经验丰富的员工,来自波音和TRW之类的公司参与过火箭项目。但公司的预算仅够发射三四次,不能容忍接连的失败。2002年7月, eBay以15亿美元收购PayPal,这笔交易让马斯克赚了1.7亿美金。


马斯克已经是一个亿万富翁了,但对于航空事业来说,这点钱不值得一提。资料显示:1957~1966年,单单美国就尝试发射过400多枚火箭,其中大约100枚坠毁并爆炸了,政府对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因此,马斯克委托了他斯坦福的同学尤尔韦忪帮助融资,但好多基金的合伙人一听是私人火箭,兴趣顿失,在他们看来,私人造火箭就是个笑话。奔波了数周,毫无收获,马斯克向SpaceX投入了1亿多美元,他是公司唯一的投资人。


就在PayPal被eBay收购的消息公布时,马斯克刚刚出生10周的儿子内瓦达夭折了,马斯克对当时的妻子贾斯汀明确表示他不想谈及内瓦达的死。后来,贾斯汀把马斯克的反应归因于小时候的痛苦遭遇而形成的防御心理。


“他害怕黑暗,” 前妻贾斯汀接受《时尚先生》杂志采访时说道,“他一直不断向前,只有这样他才能生存下去。”


SpaceX公司在网站上宣布,“SpaceX打算独立从事’猎鹰’号火箭的全部开发工作,包括两台火箭推进器、涡轮泵、低温贮罐结构和制导系统……为了降低登陆太空的成本,我们别无选择。”


2002年下半年的时候,马斯克在华盛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取得成功。尽管SpaceX连一枚火箭都还没有发射过,但它已经在计划下一枚火箭了。他们将在制造“猎鹰1号”的同时制造“猎鹰5号”。


这枚火箭将拥有5台引擎,装载重达9200磅的设备,并将其送入低地轨道。 “猎鹰5号”将给SpaceX带来更多与NASA合作的机会。据说这枚火箭能够在3台引擎失灵的情况下继续完成任务,这在过去几十年是闻所未闻的。


《硅谷钢铁侠》书里如此描述马斯克,SpaceX的工程师每次在新闻里看到马斯克宣称猎鹰火箭是由他自己设计的,他们会很愤怒。有一段时间,马斯克还雇用了几个制作纪录片的人跟拍自己。这激怒了SpaceX工厂里长期埋头苦干的员工。


他们觉得马斯克已经极度自我膨胀,他认为SpaceX已经是整个航天产业的老大了,但他们甚至还没有成功发射过一枚火箭。有些员工发现了“猎鹰5号”的缺陷或者提出让“猎鹰1号”能够更快完工的建议,但马斯克总是无视他们。


尽管马斯克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第一次火箭发射,比他预期的时间还是慢了。


SpaceX最早的报告显示:公司将在2003年5月和6月分别制造出第一台和第二台火箭推进器,7月完成火箭机身的生产,8月装配完毕,发射台将在9月准备完毕,首次发射将于2003年11月,而公司才成立15个月。


而SpaceX第一次发射是2006年3月24日,发布会已经召开后的四年。“猎鹰1号”冲上云霄。大约25秒后,“灰背隼”引擎的上方失火,最后失控坠落到地面。“猎鹰1号”直接落到了发射场上。


一年后,SpaceX准备好再次进行火箭发射。2007年3月15日,试点火成功。3月21日,“猎鹰1号”终于升空。但5分钟后,设备失控、解体,最后爆炸了。这次失败对于SpaceX的工程师来说非常致命。


这些工程师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往返于加州、夏威夷和夸贾林。等到SpaceX能进行下一次发射时,距离马斯克的最初目标已经过去了4年,马斯克1亿美金所剩无几。


第四次发射是马斯克的背水一战

当时间从2007年迈向2008年时,马斯克的生活变得更加动荡不安。特斯拉当特斯拉的延期交货已经变成了公关危机,而SpaceX还有许多人住在夸贾林环礁等待着“猎鹰1号”的下一次发射。


马斯克的资金被这些项目花光,他开始变卖自己的迈凯轮跑车和其他私人财产,以换取更多的资金。马斯克亲自监管公司里每一笔大型支出,并且鼓励员工们好好工作。


SpaceX的早期雇员凯文·布罗根说,那时候马斯克变得“计较”,他会拒绝购买一个2000美元的配件,他希望找到更便宜的。但他花9万美元租用一架飞机将东西送往夸贾林环礁,以节省一天时间。因为拖延一天,就损失1000万美元。他预期10年后,公司的日营收可以达到1000万美元。


资金的压力,使得马斯克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特斯拉和SpaceX上,屋漏偏逢连阴雨,他的婚姻问题加速恶化。2008年6月16日,马斯克和妻子贾斯汀在这天办理了离婚手续。


不久后,马斯克夫妇的离婚案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主流媒体开始跟踪报道他们离婚后的法院判决。最后,他们达成和解,贾斯汀得到房产、两百万美元现金、每个月8万美元赡养费、17年的儿童抚养费以及一辆特斯拉Roadster。


2008年7月份,马斯克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他账上的现金只够勉强撑到年底。SpaceX和特斯拉都需要资金注入以支付员工们的工资,但当时的世界金融市场陷入巨大危机,没有人知道去哪里找钱。


SpaceX在夸贾林环礁的第三次发射成了马斯克最头疼的问题。为了“猎鹰1号”的再次发射,他的工程师们已经在岛上滞留了许久。正常的公司都会着眼于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但是SpaceX并没有这么做。


马斯克在4月的时候将“猎鹰1号”和一队工程师送到了夸贾林环礁,然后让另一队工程师着手开发“猎鹰9号”——一艘有9台发动机的火箭,能够取代“猎鹰5号”以及即将退休的航天飞机。


SpaceX并不能保证发射成功,但马斯克为了能够得到NASA的高价合约而不断推销这款火箭。2008年8月2日,第一次发射实验在倒计时的最后一秒被临时终止。


SpaceX立即重新部署,准备在同一天进行第二次发射。这次一切看起来都非常顺利。“猎鹰1号”在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成功升上天空。然而,就当一级箭体和二级箭体要进行分离时,火箭突然发生故障。


事后人们分析发现,在分离的过程中,新的引擎突然产生没有预料到的巨大推力,导致一级箭体和二级箭体相撞,从而造成火箭的顶端和引擎损坏。这次发射失败让SpaceX员工士气低沉。


马斯克立刻赶来安慰员工并鼓励他们回到岗位继续工作。马斯克在公众面前的回应也充满了正能量,他在发言中称SpaceX计划用另一艘火箭尝试第四次发射,第五次发射也在紧密计划中。


第四次发射对马斯克来说是背水一战。马斯克说。如果SpaceX能够在第四次发射成功,那意味着他们能够取得美国政府和潜在商业客户的信任,“猎鹰9号”和更多雄伟的计划才有机会被提上台面。


SpaceX的第四次发射于2008年9月28日下午,SpaceX团队将“猎鹰1号”推上了发射台。整流罩在发射后大约3分钟时打开并落回地面。最终,在9分钟的旅途过后,“猎鹰1号”按计划停止工作,世界上第一枚私人建造的火箭完成了此次壮举,进入了轨道。



500个人花费了6年时间——比马斯克原计划多了四年半,终于创造了这个现代科学和商业的奇迹。


马斯克在恐慌中度过了12月

马斯克成功了,但这个成功并没有解决他经济上的困境。成功为SpaceX带来了一份商业合同——为马来西亚政府发射一颗卫星,但是发射和付款都得到2009年中旬才能完成。在这之前,SpaceX得为了支付员工薪水而苦苦挣扎。


当马斯克浏览SpaceX和特斯拉的财政状况时,发现只有一家公司有机会存活下来。就在马斯克苦苦思索时,美国的经济环境急剧恶化,马斯克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加艰难。而当2008年进入尾声时,马斯克的钱用完了。


2008年,对马斯克来说,是一个充满痛苦印记的年份,他被记者和前妻在媒体上羞辱、他用尽毕生心血的公司正处于倒闭的边缘。


马斯克当时的妻子莱莉开始将马斯克的人生看成一出莎士比亚悲剧。有时候马斯克会对她敞开心扉,但有时他又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妻子莱莉说马斯克经常半夜做噩梦并尖叫着惊醒。


马斯克不再使用他的私人飞机来往于洛杉矶和硅谷,他开始乘坐西南航空(美国廉价航空)。由于每个月要花费400万美元左右,特斯拉需要完成新一轮融资才能够在2008年存活下来。


为了给员工们支付每周的薪水,马斯克只能在和投资人周旋的同时求助朋友。他向每一个他想到的可能挤出一点钱的朋友发出了真诚的请求。比尔·李给特斯拉投资了200万美元,谢尔盖·布林也投资了50万美元。


特斯拉向购买了Roadster的顾客收取了预付款,马斯克需要这些钱才能让公司继续运转,但是很快,这些资金也用完了。为了给投资人一点信心,马斯克竭尽所能将自己仅剩的财产和资金投入了公司。


马斯克自己筹集了近2000万美元,并要求特斯拉现有的投资人——因为没有新客户愿意投资——也拿出同样多的资金,但没有投资人愿意。再融不到钱,特斯拉就会倒闭。


《硅谷钢铁侠》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马斯克冒了一个更大的风险。特斯拉将这轮融资从股东权益融资变为债务融资,因为VantagePoint无法干涉债务融资。但棘手的是,德丰杰这类风险投资机构并不开展债务融资交易,对于一家几天内就可能倒闭的公司而言,说服投资人和银行改变投资策略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深谙游戏规则的马斯克决定先虚晃一枪,他告诉投资人他可以再次从SpaceX借4 00万美元来完成这轮融资。他的战略奏效了。这轮融资最终完成于圣诞前夕,再迟几个小时特斯拉可能就要宣布破产。


当时马斯克只剩下几十万美元,甚至无法第二天给员工支付薪水。最终,马斯克为这轮融资贡献了1 200万美元,剩下的部分都由投资公司提供。与此同时,在SpaceX,马斯克和高管们在恐慌中度过了12月。


根据媒体的报道,NASA合约的头号竞争者SpaceX突然失去了航天局的宠爱。曾经差点成为SpaceX联合创始人的迈克尔·格里芬成了NASA的新老大,开始处处针对马斯克。


格里芬丝毫不关心马斯克咄咄逼人的商业策略,他认为马斯克打擦边球的行为不符合商业道德。但是,2008年12月23日,SpaceX却收到了一个巨大的喜讯。SpaceX因此收到了NASA16亿美元的款项,作为为国际空间站提供12次运输的费用。


当时马斯克正在博尔德度假,听闻SpaceX和特斯拉交易顺利,马斯克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商业航天的另外一个辉煌


2009年“猎鹰1号”顺利将微型遥感人造卫星“拉萨号”(RazakSAT)送入太空。对于这个消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网站当时是这样报道的:“‘猎鹰1号’运载火箭由两节组成,以液态氧及火箭级煤油RP-1为燃料,完全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自主设计并生产。


SpaceX的成功的原因除了马斯克的锲而不舍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马斯克网罗了大量的顶尖级航空的人才。


《硅谷钢铁侠》这本书中,谈到了比如马斯克的用人之道,他喜欢重用那些顶级学校的尖子生,寻找那些从小喜欢制造东西的人。书中写道,SpaceX前1 000名员工,无论何种职位(哪怕是清洁工),均由马斯克亲自面试。


此外,SpaceX的成功还有另外一个大背景,政府资金的进入:从2005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启了太空事业商业化,美国国会批准了一笔5亿美金的投资拨款,用于支持私营企业对太空的行业化探索。


2003年,SpaceX公司仅仅成立一年,他聘请了一名专业说客,开始了其有声有色的公关活动,直接投入的资金也是成本增长。2010年是50多万美元,2012年达到了110万美金,而那一年,波音和洛克希德公司的游说费用是67万美金。


这些公关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用,2014年,SpaceX和波音公司共同获得了NASA的订单,SpaceX的部分高达26亿元美金。


此后,随着私人投资者与政府机构资本的大量注入,“猎鹰1号”的设计大为改善,并于之后被机体更长、运载容量更大的“猎鹰le号”首先取代。2014年,“猎鹰1e号”的运载日程已被排满。


在探索宇宙这个事情上,马斯克也绝非孤单一人。


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也拥有自己的航天公司,名为“蓝色起源”(Blue Origin)。虽然这家公司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资助,但就发展情况而言,目前还远不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还有个叫詹姆斯·卡马克的人,马斯克曾说他可能是地球上最有天赋的程序员。卡马克成立了犰狳航空航天公司(Armadillo Aerospace),但这家公司同理查德·布兰森的航天公司一样,仅致力于提供亚轨道的商业太空旅行服务。


另外,杰夫·格里森(Jeff Greason)的XCOR航空航天公司(XCOR Aerospace Company)也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这家公司承诺能够让旅客于返程前在太空游走几分钟。


还有一个是,史蒂夫·本奈特和他的公司“追星者”(Starchaser)。这家公司更多地也仅限于提供亚轨道商业太空旅行服务,只不过还允许旅客额外体验一小会儿太空失重感。


而此次马斯克猎鹰重型的成功发射,被业界誉为人类航天的新高度——商业航天的另外一个辉煌。


而马斯克距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他如此说,“我想在火星上死去,先去参观一下,再回地球一阵子,然后70岁再回火星,我就可以一直住在哪里了。”


备注:本篇文章中信息参考了《硅谷钢铁侠》、《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传》、《马斯克传——将世界摔在身后》和《踏足火星:埃隆.马斯克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