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流动人才”能找到科研的归属吗? 人才就是摇钱树, 只是一个套利的诱饵!

2018-03-18 鲍海飞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他们能找到科研的归属吗? 

鲍海飞 2018-3-16

    

他们离职了。他们去创业了吗?没有,他们只不过到了另一个地方而已。

 

如果去创业也就罢了,但创业得有真东西啊!另外,又哪有那么多创业机会啊!创业谈何容易。

 

近来,网传某大学半年内大量教师离职。姑且不说这个,就说我身边的几个研究所,就发生了不少科研人员选择离开本单位到高校谋职去了,这里面就有所谓的不少高层次的科研人员。有感而发如下。

    

这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昨天还见老王他在东院里栽花,今天却已到南山上去植树了。

    

现实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似乎又一番重视人才抢夺人才的行动和计划开始了。一些大学不断开出天价和各种待遇在疯狂抢夺人才挖人才。这似乎是件好事,因为人们看到了人才的价值属性,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如果学校的初衷单纯是为了发展学校某个专业,某些学科还不够强,或者想立个新学科,有个长久打算,在某一方面引进,那么可以打出牌子去引进去招聘,这无可非议。为有源头活水来吗,发展是硬道理吗。

    

但反过来看,‘招贤纳士’,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么多年的学科建设,难道只是建设起来高楼大厦了吗?这么多年持续的发展,为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为什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梯队?‘招贤纳士’,暴露出的是自身硬件的缺失!暴露出自身内生动力不足!暴露出自身没有培养出栋梁的接班人!暴露出我们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学科根基啊!又何谈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的方向!‘招贤纳士’,仿佛就是赶紧挖个萝卜来填坑,至于填什么坑,就难说了。

    

从目前报道和反映的一些情况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是,招来的人才就是摇钱树,一个套取更大利益的诱饵。有了人,就有了钱;有了钱,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文章;有了文章,就有了排名;有了排名,就有了业绩;有了业绩,就有了更多的钱;有了更多的钱,就有了更大的希望。至于本部门本学科究竟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方向,会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能不能留下什么有科学价值的东西,那就只能让历史再回头去看去说吧。

 

或许应了那句名言:‘希望本无所谓有,亦本所谓无’,造起声势才是重要的。

  


科研人员离职的原因需要从几个方面看。

 

从科研人员这方面看,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确确实实非常大,要拿到项目经费才能招来人,招来人和学生,才能出成果,而且要持续拿项目拿经费,才能维持一个系统的运转。项目制让人只能疲于应付,有一些项目大同小异,换换题目而已。同时,每年的考核、实验室的考核都让人如坐针毡,如热锅上的蚂蚁,‘烤’核吗!总要烤出有滋有味的东西啊,无论是五分熟的牛排,还是三分熟的鸡腿,总得要拿出盘子碟子啊。有一些科研人员积极主动选择换位,通过三年五载‘打一枪换一炮’的方式不失为一个好的计策。学校和个体,双赢!我估计有许多人看透了这个。

 

从硬件方面看,每年的工作,你总要拿出一些货真价实的东西让人瞧瞧吧,比如一个像模像样的设备,一个精巧的器件。说白了,你得把东西拿到阳光底下晒一晒吧!这一晒可就见分晓了,若是有水分,太阳一晒不就蒸发没了。甚至风一刮就跑了,还晒个啥。还有就是文章,文章比得更厉害。人家的文章都已经上奶车做广告了,影响因子高高在上,而你的还是那么可怜的一点。那就只能凑数了,可想其质量会有多高!进一步说,是朋友圈小伙伴们越来越厉害了。其实,不同领域,有可比的地方,但还真不好比。

    

有些人说离开主要是因为钱!这一点,我不完全赞同。有一些人还真不在乎。但, 在乎的是心理感受。名利——这两条大鱼的确诱人!我想有许多人还是图事业有个发展吧!

 

当然,也存在这种情况,有一些人,仿佛球员转会一般,谁给的钱多,职位高,就去谁那儿。毕竟,人往利处走,士往名处行。许多科研人员便待价而沽,择优而仕。

 

从部门方面来看,一些科研部门对内部已有科研人员不够重视,或者在利益分配上存在着不公,或者有压制之嫌。一些富有经验的人,又很敬业的人得不到重用,更得不到提携,处于无人拉一把的境遇,更糟的是,自己又不会宣传,又无关系和门路,还不活络,只能选择默默无闻。而当这些人看到同龄人,甚至低龄人,甚至刚招的新人,相比所受到的待遇差别甚大,其内心的痛楚和煎熬可想而知。要想想,一个研究员在一个实验室,一个熟悉的实验室,已经工作了十几年,选择离开,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对于我们来说)。但他(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这值得我们思考啊。

 


人才恶性竞争,许多本分的人便只能观望,其无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大家只看这些热热闹闹的风头罢了,谁又真正关心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发展。有项目有钱,大家就一起干,而一旦没钱了,便树倒猢狲散。

   

再说科研人员‘转会’

科研人员不是球星,踢一脚两脚,来个头球,或者来个世界波就解决问题了。大部分普通科研人员,有多大本事,有多少时间,能有多少成果,能拿出多少东西‘献礼’?其实,这也值得科研人员深思,我们究竟能够创造多少有意义有价值有产出的东西?科研人员‘转会’考量的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还考量的是科研人员的道德

 

争夺人才的后果是

尽管学校取得了一定的好处,得到了高层次的人才,换取了几篇高引用因子的文章,学校排名蒸蒸日上,因为亩产量在短时间内瞬间增值了。虽然暂时获得了一丝快意,但那只是水中楼,镜中月,一瞬即逝,学校学科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对于大部分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他们的心思都被搅拌得如一潭浑水,本来就已经不流淌了,现在反而更加污浊不堪了,许多人的心思根本就放不到工作上了,只追逐那些无意义上的事情了,这样会有什么科研成果出来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的招聘要有目标和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从学校从学科大方向着想。从研究人员方面看,科研人员也要看清形势,把握自己。从管理层面来说,如何在一定的项目牵引和考核方式下,如何在较为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对待大部分的人,让科研人员有个宽松的和可持续的工作环境。而科研人员更应该在外求和内省上下功夫,以提高科研的广度和科研深度才是正途。

 

科学研究需要一片土壤,无论是贫瘠还是富饶,它都会结出果实,虽然质地、品味和成色有差别,但终究是果实。而学校就是一片生长的土地,学校就是一处孕育的大海。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要珍惜这片来自不易的土地。


一个小故事,老师问学生,小溪里的鱼儿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水而行?答案你或许知晓:逆水而行!因为,小鱼儿到了大海会不适应那里的水文条件---盐碱、暗礁、惊涛骇浪,它在那里就生存不下去。我也给出了一个答案,顺水而行,你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科研不仅要有土壤,还要有培育。一个例子,据说新西兰引进的猕猴桃来自中国,结果经过他们的培育,泥猴桃的品质截然不同,成为市场的极品,而我们的猕猴桃还是那个样子。这说明培育的重要。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诚如此

科研人员还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生长土壤,才能繁衍生息。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只有经常打理自己的果园,浇水施肥转基因,共同培育,才能减少虫灾,才能培育出精品。

 

人才的自发流动和选择是个人的事,有各种理由,外人无权评议。每个人的处境和心境都不同,或许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些本来更应该有所作为的年轻人离职了,到了新的部门,还需要重竖大旗,另起炉灶,还需要费多少心血!人生悠悠,就那么几年,愿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目标、乐园和归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