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同个性的施一公、饶毅与王晓东, 如何决定这三位牛人成就?

2018-04-11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施一公:智商不重要,个性决定你的将来

2018-04-08 17:30博士/学术/专业


文 / 施一公

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就涉及选专业的问题。


那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以在座的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媒体宣传为转移,更不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为转移。这个世界的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


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我觉得在你选择专业的时候,凭兴趣挺好,没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培养兴趣。有时我在想,人是善变的,你的其他方面可以变,为什么专业是不能变的?


一项业余爱好可能你很喜欢,但天天做可能会使你厌烦。我认为做一件事,完全凭兴趣的话,对我而言不靠谱。大学期间我对生物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学不好。我的遗传学实验、遗传课、细胞学实验、细胞课在班上都是中下。


不要给自己理由。从本科到博士,我一直不清楚我能干啥,在最挣扎的时候曾想过转系:就是一种在矛盾中在往前走。1995年4月12日博士学位答辩以后,我还是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在博士毕业之后我还设立了自己的公司,和两个哥们一起做中美间贸易交流。


1995年11月我下定决心还是走学术这条路。


从那以后,所有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学术上,我是在博士毕业半年之后才开始培养兴趣,现在我的兴趣极其浓厚,到现在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没日没夜地干,觉得乐在其中。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是说你天生就有。


我认可一点:不要给自己理由——当你觉得兴趣不足、没有坚定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阴影、面对痛苦往前走的时候,不论家庭、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什么状况,你应该全力以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给自己理由。


我是自卑与好胜的综合体。同学可能认为老师很自信,我想告诉大家,我求学时的自卑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我求学的过程当中,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阶段,我一直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我还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好胜。特别好胜、特别自强的人容易受打击,也更容易自卑。高中以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是很刻苦,总觉得我是笨鸟先飞。


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我们家从来没出过运动员,就我一个,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就是自卑和自信、好胜伴随在一起。我上初三时,班主任老师鼓励我报1500米.报名的当天晚上一激动大腿抽筋了,腿都动不了,比赛那天才恢复正常。发令枪一响我领先了整整100米,最后被倒数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


我在全校、在我们班的鼓励声中跑过了终点。当时在青春期发育、最爱面子的时候在同学面前丢脸了,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但我那时候很争强好胜。运动会第二天我就开始练跑步。一年之后我的800米跑了2分17,3000米跑了10分35。其实我觉得,很多情况下,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我很自卑,但我又很好胜。


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智商。无论什么学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


第一,时间的付出。


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当然现在一般这样说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


第二,方法论的改变。


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我在博士后的两年里收获巨大,我学到了如何在实验室里真正地攻坚克难。


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维。


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同时还要记住,不可知足常乐!


-朗读者-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 | 朱晓雪

座右铭:努力不会辜负我。


施一公:成功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三)有个性! | 名师讲堂

2017-07-07 16:30


成功科学家必备的素质除了,有,第三个就是:有个性!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都是有个性的。这个个性并不一定是格格不入,但几乎所有成功的科学家即便表面看很圆滑,也一定是外圆内方的。因为做科学研究,如果没有一点底气,没有一点想法,一定坚持不下来,一定越做越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20lqc8u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前不久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问我:“你真觉得豪车、洋房没有那么重要吗?”我说:“我认为挺重要的。”回清华以后,我住在清华最好的楼——院士楼。但是当楼上的大妈早晨6点把电视音量开到最大,当楼下的男高音晚上11点还在唱歌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受影响,还是觉得板楼的隔音果然有问题,还是希望自己的房子能更大一点,也会怀念自己在普林斯顿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但除了偶尔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不觉得现在的居住环境跟以前比有很大区别,这就是我对豪宅的理解。


2002年,我卖掉了我在美国读博期间买的第一辆车,一辆原价6800美元的丰田车,跟了我整整9年,卖的时候不免伤心。那时我已经是普林斯顿的终身教授,在美国东海岸,我也可以把1.3升排量的四缸车开到时速150公里。当我超过一辆辆奔驰、宝马时,心情非常愉悦,觉得自己不仅知识丰富,开车技术也强,6800美元的车比68万美元的车跑得还快,感觉真好。


前几天给清华的学生上课,我说别看你们现在信誓旦旦要做科学家,大浪淘沙,每过一关淘掉一批,过十年八年还有多少人剩下来?今天听说某个同学去了麦肯锡做咨询,一年30万美元起薪,没过几年就能拿到百万年薪。明天听说另一个同学自己开公司,公司上市了,挣了几亿。等到自己回家,老婆跟你说买房子没钱,孩子说同学又买了什么。在这样的反差下能坚持下来的人,一定都是有个性的。


举个例子。我在美国时有两个学生都比我年纪大一点。其中一个叫柴继杰的加入我实验室的时候,我看了他的简历,他是大连轻工业学院学造纸的,后来在丹东造纸厂工作了4年。为什么收他?就是因为他有个性,我就看中了他在工厂干了4年还能考回协和医学院做博士生的经历。


另一个学生是科班出身,1997年申请我实验室的时候已经有7篇第一作者的CNS文章(三大期刊Cell、Nature、Science的简称),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思议的。柴继杰一篇都没有,他只有一篇第二作者的小文章。


但是柴继杰在我这里的5年做得非常优秀,当然这5年他也很曲折。前两年他就是技术员,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因为基础太差了,我需要手把手教他。但在某些学科领域,甚至可以说生命科学的大部分学科,确实不需要太多太深厚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做得很好。第三年他终于开窍了,第四年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我非常欣慰。


那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即使这样的学生我也可以带出来,就凭他好强这一点。他从来不认为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到,也付出了比别人大得多的努力。当然他很有灵气,找到了适合自己做的领域和专业。他回国以后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起家,后来在清华做教授,现在又去了德国,已经发表了10多篇文章。这样的人在国内当然是大牛,而他在国际上的名声要远大于国内。


我认为智商对科学家而言是最不重要的。在你进入大学以后,智商就不那么重要了,进入博一可能起点作用,之后就不重要了。什么重要?可以说是情商,或者说是对个性的把握。柴继杰就对自己的个性把握得非常好,他的好强和好胜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对于那些不是科班出身的学生,开始的时候可能成绩比较差,跌跌撞撞进入大学、读研究生。但是这样的学生只要坚持,100%有机会。


2006年我回国之前给清华的学生讲课,过程中有一个学生一直在问很精彩的问题,我觉得他一定在实验室做过,果然他说自己是柴继杰实验室的学生。我很欣赏这个学生,但是也想杀杀这个学生的威风,因为他一点没给我留情面。我说:“继杰?那是我的学生。”他回敬我一句:“我们柴老板说了,他从您的实验室出来,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处处比你强。”

你们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不敢说欣喜若狂,但我真的很开心,我觉得我没有白培养他,如果我的学生不能这样想,不能这样教他的学生,我就白耽误时间了。这种批判性思维和他的个性结合在一起,就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带出另一波优秀的学生,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当年是河南省数学竞赛第一名。河南省过去30年间出过多少数学竞赛第一名?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成才,也没有成为好的科学家,或者没有达到他们的智力赋予他们的极限。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个性,他们输给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科学家的个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点个性,做学术也只是谋生的手段,越往前走,越会步履维艰。




“名师讲堂”课表

(第一期)

施一公:成功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三)

施一公:科学研究的三要素

施一公:科学研究的过程

杨舒:海外安全风险概述

杨舒:留学人员高发案件

杨舒:平安留学建议(一)领事保护原则

杨舒:平安留学建议(二)养成文明守法习惯

杨舒:平安留学建议(三)掌握安全防范与自救方法

杨舒:平安留学建议(四)注意心理健康 自觉购买保险

整理自 | 《神州学人》杂志及网络综合




作者:雅赫维

近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做大师状要给生命科学发展指一条明路。我们来看看施大师的一些高论。

【施一公:不要说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对大脑这样一个神秘的器官我们也知之甚少,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在用我们的五官,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理解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客观的呢,肯定不是客观的。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不管你怎么做研究,都无法解释人的意识,这超越了我们能说出和能感知的层面。】

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如果他要讲讲蛋白结构测定什么的我们还可以听听,然而他却要抹杀二三十年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进展,以为他不知道的神经生物学家也不知道,听这种妄言,还不如听神棍吹牛有娱乐价值。难怪我一个研究神经生物学的同学评论说:“我们对神经系统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力。感觉他睡得太少,长期缺觉太多,已经到了不知所云的状态。有点替他的健康状况担心。”施大师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施大师忙于当官、当明星、当大师,倒是可以肯定。

【施一公: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就笃信,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是量子纠缠的,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那怎么证明呢?他说我一定要在实物上证明,要寻找量子纠缠的实体。很多科学家找了很长时间,发现神经细胞里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纠缠,但是微管的时间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远远小于人的记忆和意识的形成 时间。但是他通过理论的实践,以模拟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

Matthew Fisher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主要是研究量子凝聚态物质理论,以前从来不研究生物学问题,在2015年他心血来潮玩票发了一篇论文《量子认知》(Quantum Cognition: The possibility of processing with nuclear spins in the brains, M.P.A. Fisher, Annals of Physics 362, p. 593-602 (2015)),是他唯一一篇与生物有关的论文(他发表的全部论文记录在此:All my Publications ),就被施大师当成了宝贝,拿来大谈特谈。实际上这篇论文的观点就是施大师该演讲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其信誉,施大师楞是给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加上“实验物理学家”的头衔,而且胡说“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实际上Fisher在那篇论文中只是提出了一个假说,以及简单地提出了验证或否证该假说的一些可能实验,可没有说他自己要去做实验验证,更没有说他正在进行实验实验。施一公如果不是没有仔细看过该论文,就是看了仍然要夸大其词误导听众。

【施一公:比如把磷和钙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钙,当磷酸钙以波斯纳分子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量子纠缠时间可以长达10^5秒!能把这样一个极其脆弱的,对声、光、电、热都极其敏感的量子纠缠现象的持续时间提高15个数量级,那么如果再提高5个数量级,就可以达到年的水平,以年为单位来保存量子纠缠现象。那么依此类推,你们觉不觉得,有一天我们人类会发现量子纠缠也是一个可以进化的现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就是说,量子纠缠,它在远古的时候就存在了,在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了下来。】

关于磷酸钙的说法,施大师是从Fisher论文搬来的,但Fisher论文只是从理论上做了估算,而施大师却把它当成了事实。施大师的创新是说“量子纠缠也是一个可以进化的现象”,这就莫名其妙了。一个东西要能够进化,至少要有自我复制(遗传)和变异两重性,请问量子纠缠要怎么自我复制和变异?

【施一公:我要问你们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们相信有第六感官吗?很多人会说不相信。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你会说也许,不会像第一个问题那样肯定地说不信。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存在于大脑里?我相信听了我的讲座,你会觉得很有可能。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于地球上的物质呢?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但其实简单讲,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那么我们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因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玩票写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个用量子纠缠解释大脑认知的假说,就被施大师当成了真理,就认为是一个“已经证明了”的事实,然后就觉得可以解释人类的认知,甚至连“第六感官”都成了实际存在的现象而且可以解释,然后我们就成了“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还“就这么简单”呢。施大师这是要创建一个“量子纠缠”教吗?已经有潘建伟这个“量子纠缠”教主在前面等着他了。

  一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测测蛋白晶体结构的包工头,非要做思想大师状,就是这个样子了。



作者:echoi 来源:知乎
说说我印象中的这三位吧。


这之前,必须对他们表达一下敬意。他们真的是有品,有才,有志,并且正在为中国科研做重大贡献的人,将来必定在中国科研(至少生物领域吧 )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他们性格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甚至报负也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是上面提到的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目前国家非常需要的这一类人的代表。


另外,要表达一下,黑他们(尤其是饶毅和一公的人)也不少,人无完人,谁都有一定的毛病,但是总体上我认为瑕不掩瑜。其中,个人最喜欢的是王晓东,后面一一介绍。


饶毅


饶毅接触过数回,听过他的课和报告不只一次,当面谈过一回。为人就像一公的博客里一样,温文儒雅,说话思考很有逻辑深度,但又简单直接,很博学。处事方式比较非中国式,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科研方面,最近一次听他报告,讲的果蝇的工作,个人觉得很一般。当初做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果蝇(也做老鼠)的打架,求偶,很有前沿性,也发了Nature,不知道现在什么样了。估计他事情也多,感觉科研上用力也比较少了吧。而且他的科研方式是引导学生思考,不会直接手把手教你干嘛,关键他也不会……他主要负责提出重要的问题,指导大方向。所以科研成果估计和学生能力很相关。


有个趣事,当初在IBP报告,讲到有些同性果蝇有求偶行为。“你们怎么知道两个同性果蝇是在那个啥,而不是干别的。”有同学问。“这些行为都很容易看出来的,你以后就会知道的……”全场爆笑


他科普做得非常好!擅长挖历史,讲故事。而且博学,各种方向都涉猎。每次科普都很用心查阅文献,花了不少时间应该。我觉得国内非常需要这样的人,给学生们不仅传递知识,还能了解背后的秩闻趣事,知道科研世界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运作和发展开来的。毕竟大部分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要自己去了解那些东西,效率可想而知,而且有很多内容只能听前辈们口耳相传,书上也不会写。科研水平他算不上最强,但这方面,国内没什么人能和他比,只可惜他精力也有限,不可能专一做这个,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做。后来他和鲁白,谢宇搞的《赛先生》可以说是开了科普公众频道的先河,质量很高,很快就吸收了大量读者。后来因为管理上的问题弄翻了,被一家公司给搞过去了。重新改名《知识分子》


这也利益于他另一个特点,非常爱交朋友,认识很多不同领域的牛人,可以经常邀请他们去清北讲课,写科研评述文章等等。所以他在运筹最近10里的科研大事件中(包括PKU生院改革,NIBS,北大神经所,清北联合中心),起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施一公


一公是个热血“青年”,不同于饶毅的慢条斯理柔韧有余,一公更倾向于讲究效率(有回答也提到了),听过报告的人肯定知道,很激情,很热血,十分擅长“洗脑”“打鸡血”。虽然这引起了很多人不喜,认为是不负责任的坑人忽悠,但我提保留意见。真正的科研人,必须有激情才能在漫长枯燥的学术生涯中保持战斗力,有点传销的感觉,但这是积极的一面。听过他的一次学术报告,两次清华的开学演讲之类的。每次都很燃。在低落的时候听一听,真的立马精神百倍!科研人员应该时不时打打鸡血,哈哈 ,不然抑郁了咋办。


一公科研方面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CNS发到手软,主要关注重大基础问题在结构生物学上的解释。有人批评一公的科研模式,实话说,我也不喜欢。他们实验室几乎流水线操作,工作强度很大,结构生物学手段也比较单一,烧钱也不少。但出了成果当然是好事,希望有些人别无脑喷。清华的电镜不只一公一个人用,其他好几个结构实验室都用,而且发了很多好文章,包括陈柱成,李雪明,王宏伟,高宁,之前还有颜宁等。还有西湖高等研究院一事,一公挂名确实不太合适,但是个人依然认为瑕不掩瑜。


从这些事可看出,一公确实相对“急功近利”和讨好上层一些,虽然我不太想这么说。但是在国内,没有成绩,连话语权都没有,一切理想抱负都别谈了。有了成绩,才可能向上面讲价,获得对基础科研的更多支持和重视。才能对一些问题提出改革的要求,比如科研评价体系,从根本上促进国内的学术水平。否则一切免谈。


一公的报负不只是一个学校,一个领域,他是真影响整个中国的教育上层,有可能有政治报负,个人不确定,但相信他的作用是积极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从根本上改革国内教育体系,才可能实现学术水平质的飞跃,甚至影响国家的科技水平。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觉得有这样的人为国家做这些,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和欣慰。


王晓东


晓东哥是我最喜欢的华人科学家!


没有之一。科研做得好,人品正(目前没听到过什么负面消息),而且特别有人格魅力!双商均高,个人认为高于饶毅和一公。不过接触的机会不多,应该是听过两次学术报告,还有一次什么活动(可能毕业典礼吧)见过。如果我是女孩子,真的好想嫁给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性别还没得搞!遗憾啊,不过人家估计也看不上我这个渣渣。


晓东哥科研没得说,业界标杆,年轻成名,后面也高产(没查具体文献,不一定)。每次报告都风趣幽默,感觉他们实验室应该氛围也很好。记得他说过有个女生课题找到了一个假激酶,好像是MLKL,他让她放弃,他老板曾经在他离开时叮嘱他,远离激酶和转录因子,这两个确实很难做机理(不知道是不是段子)。女生坚持要做,说要毕业。最后发了Cell。。。而且晓东哥三观很正,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说话很实在,幽默,不绕弯,也很有责任感。忍不住又想变身小迷妹了!他应该也很有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曾经我们相关领域某人可是出了名的心高气傲,很屌的,现场体验过,骂人毫不留情,也看不起一般的同行。但是在NIBS,他唯一服气的人就是王晓东,想想就厉害了。男神一般的存在就是不一样。相信大家如果听过晓东哥的报告,会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住。对了,据说晓东哥每年元旦晚会会在NIBS表演节目,不知真假,但是我相信是真的。内心OS:晓东哥,你怎么可以这么可爱。。。我又开始了吗,对不起大家了


另外晓东哥开了百济神州公司,一家做凋亡通路相关药物研发的公司。可以说是立下了从基础研究到药物,医学应用转化的例子!那些说基础科研没用的人,麻烦别整天bb了好不。希望以后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多。当然前提是我们的基础科研也要做得足够扎实才有可能。圈内某些靠发水文生存的,也应该整治整治一下。也祝晓东哥公司产品成功!


另外目前清北圈基本这三人是领头人了,有任何人事,行政上的大事件都是他们把老板们叫去开会。想象一下画面,大概就像我们的老板把实验室所有人招集到一直开组会的即视感,然后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原来你们也有今天啊,哈哈哈哈”我好像得了妄想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