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三地携手共商非遗传承融合新格局——2023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大会分享交流会在珠海举行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以“深度挖掘民俗文化,筑牢粤港澳非遗保护的基础”为题作主旨演讲,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介绍民俗学与非遗保护理念,并就民俗文化对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保护共同体的意义进行深刻阐述。
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林发钦以“融和共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澳门实践”为题,详细阐述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现状、状况,并就澳门未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宋俊华以“海洋文明与粤港澳疍民非遗传承”为题,提出海洋非遗是粤港澳沿海地区人民群众在海洋生产生活中所创造传承的知识、技艺、艺术和精神的结晶,并就如何做好粤港澳海洋非遗保护提出专业意见建议。
传播学博士、土生文化研究学会创会人和理事长黎若岚以“构建澳门多元形象,激活文化共融场景”为题,提出了澳门多元文化共融的优势,简述土生文化的发展经过,介绍了土生土语话剧及土生葡人烹饪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育工作的正面影响,并就澳门如何共同讲好湾区故事做出相关阐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荣休副教授廖迪生以“非遗机遇:香港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之传承”为题,介绍了香港大屿山大澳的地理生态环境,讲述了1960年代以来香港渔业与端午龙舟游涌活动的发展情况,以及香港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对其发展传承带来的积极影响。
会议还设置了圆桌对话环节,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的交流交往交融和创新发展”为主题,邀请了6位来自三地醒狮、粤剧、传统音乐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代表以及港澳知名人士来到现场,共同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共有共享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互融发展、业界融合新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深化非遗互融交流互鉴,充分探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非遗路径”。2023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4周年。4年来,粤港澳三地充分发挥大湾区区域位置优越、经济实力雄厚、国际化程度高、岭南文化遗产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文化交流交融创新发展活动。本次分享交流会是助力“人文湾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有力抓手;是增进粤港澳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共识,共同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大格局的有效行动;是推动非遗走向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的积极举措。
来源 | 非物质文化遗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