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字 | 艾

一字一句里 一字一句里 2020-01-18

VOL.11





艾,形声字,从艸,乂声,《说文》解释为冰台,据段玉裁注, 艾被释作“冰台”是由于古人削冰成圆形凸镜,聚焦日光,点艾柱取火。




端午“艾”俗


端午节正值春夏之交,艾草长得很茂盛,因艾草性温味苦,祛寒除湿,活血止血,芳香除秽,极利于民间养生,因此此时民间有许多和艾相关的习俗。

悬“艾人”,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摘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和窗户上,禳除毒气。

 

悬艾人,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


戴“艾虎”,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掺艾虎》记载,端午采艾制成虎形,或者剪丝绸为虎形,粘上艾叶,佩戴在身上,辟邪祛秽。

喝“艾酒”,旧俗,端午节采艾泡酒,喝了可以祛邪,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端午上》记载,洛阳人端午节要制作白术羹汤和艾酒,用彩绸装饰楼阁、发鬓,赠人避瘟疫的扇子和梳子。

吃“艾糕”,旧俗,端午节用艾草汁和米粉制作糕点,吃了可以祛毒。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岁时杂记》记载,五月五日,(契丹)国主及臣僚饮宴,厨子进献艾糕。

穿“艾衣”,端午节采艾叶和绵制成衣服,穿了能祛毒。《辽史·礼志六》记载,五月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制成衣服进献给辽国国主穿。

端午艾除了辟邪除秽,中医还会采来捣成艾绒,制成艾柱,用炙烤穴位的方法来帮人治病,这种叫艾灸,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艾》记载,人被虫蛇咬伤,用艾灸方法比较好。在中医那里艾是治病救人,在文人那里艾却拿来戏谑,宋龙衮《江南野录》记载,唐代韩熙载性格好开玩笑,见到别人投来的文章文字粗恶,就让人用艾熏炙,等别人来就嘲笑别人说:“你的卷轴为何这么重的艾气呀。”后来 “艾气”就成了形容别人文章粗恶的典故。

在艾俗之外,端午常见的习俗还有祭祀屈原、赛龙舟、包粽子、系五彩线、养八哥、斗百草、制百药、兰汤沐浴,这些习俗除了对屈原的纪念意义外,大多是祛邪祛毒,帮人强身健体。其中制百药一俗值得一提。初夏万物长得茂盛粗壮,民间趁这个时候,采摘百草,制成生活用药,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此习俗为“采杂药”“舂百药” “合诸药”。除了常规的金疮药、驱毒药、养生药,有一些药特别有意思:


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裹角黍(粽子),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助)时也。


系彩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养鸲鹆(八哥),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赐枭(恶鸟,传说食母)羹,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比如“相爱药”,《岁时广记》载五月五日在山中找一种独摇草,其头如子弹,见到人无风自动,尾开合如鸟尾,佩戴在夫妻身上,能使他们相爱相亲。


采药草,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


又比如“能饮药”,《岁时广记》载五月五日,采摘小豆花叶阴干,捣成末吃下,或者取井中倒生草枝阴干,捣成末用酒服下,可以使人不醉酒。

还比如“不忘药”, 《岁时广记》载五月五日取东向桃枝,于太阳未出来时,制成三寸木人放在衣带中,可以让人不忘事。

这些制药习俗,方法奇特,功能有趣,借“艾”俗,录此聊备一笑。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基本古籍库。

4.(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中国基本古籍库。

(插图系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每幅纵20.7cm*横18.2cm)

本文图片、音频来自网络




一字一句里

ID:yiziyijuli

人无文,其行也不远

行远方,始于一字一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