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讲究、超“上头”~马村区乡村文化主打一个乡愁!

魅力马村 2023-06-12

北孔庄登上全国“村晚”,其录制的60分钟55秒“村晚”节目,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等媒体平台接力展播。
继马村区北孔庄“村晚”霸屏央视之后,该区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同步出圈,以独特魅力赢得众多关注,浓郁的乡愁味道闪耀出点点星光。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组织的2022年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北孔庄村文化大院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列入“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与央视频开展的2023年我最喜爱的“村晚”节目评选中,马村区推送的《喜庆丰收年》《关雎》《张灯结彩》3个节目,入选100个优秀“村晚”节目,收录至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其选送的歌曲《武王我美丽的家乡》在河南省“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活动中,荣获省级“唱响村歌”优秀作品。国家级、省级荣誉频频花落马村区,这里的乡村文化合作社究竟有何魅力?最美文化空间究竟是什么味道?马村区委书记师少辉如此解读:马村区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持续探索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用土味文化传情、用乡村文化育人,打造最美基层文化空间,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解读一:最美的乡愁味道,是群众欢聚一堂的欢歌笑语。

本次在全国“村晚”大放异彩的北孔庄村,有着我市第一家乡村文化合作社。区财政拨款、热心乡贤资助打造古色古香的文化大院,成为“村晚”的舞台。

北孔庄村文化大院内举行文艺汇演。北孔庄村有着我市第一家乡村文化合作社,下设儿童经典诵读、舞蹈、诗经合唱、书法绘画等多个分社。在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的社员们白天务工务农,晚上带着馒头和水杯,赶到文化大院的课堂里学唱《诗经》,80岁老人不仅会唱《诗经.关雎》,还能用方言为听众讲解。经典诵读、书法、绘画、广场舞、葫芦丝、歌曲、戏曲等多种文化文艺形式在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文化阵地,马村区还有很多。近年来,马村区结合自身禀赋,按照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优势突出、群众活动便利的原则,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建成9家乡村文化合作社,发展社员3000余人,累计开展活动250余场次,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更好满足群众的深层次文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马村区所辖7个街道均建成文化站,64个行政村、14个社区实现文化中心全覆盖,马村区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参加特色文化活动。九里山街道文化合作社依托居民来自天南地北的独特资源,打造乡思坊,创新开展家乡菜制作、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传授等文化活动,让外乡老人一解乡愁。安阳城街道毛寨村陶瓷文化合作社依托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斑釉,开展学习交流。冯营街道文化合作社依托辖区连续11年为辖区老人拆洗被褥的传统,打造独有的敬老新民俗。待王街道成立餐饮文化合作社,组织辖区特色餐饮门店共同推广餐饮文化。解读二:最美的乡愁味道,是融入特色文化的乡土气息。马村区历史厚重,3000年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孔子问礼”等历史故事发生在马村这片土地上,这里有待王、武王、演马、张弓等一个个与武王伐纣有关的地名风物,有安阳城街道东韩王村的唢呐、待王街道义门村的抬黄杠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村女子爱乐合唱团团长陈燕青在北孔庄村文化大院教村民演唱《诗经》。

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的厚重,融入了马村人的气质里,孕育出国内第一支无伴奏演唱《诗经》的合唱团,合唱团由马村区30名来自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和音乐爱好者组成,师从我国著名音乐家、指挥家、竹笛演奏家刘森老师,曾为《东周列国》首唱《诗经》。作曲家翟希贤曾在纪念沈湘教授逝世5周年音乐会上,盛赞她们“质朴清新,像田园里的一股清风”。多年来,马村区依托女子合唱团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她们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农村,教基层群众学《诗经》、唱红歌,培育优秀本土艺术人才,在群众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该区文化馆每周教唱群众一首《诗经》,每个办事处文化站开设文化讲堂讲授马村区的历史文化故事。该区还创造性地把《诗经》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孩子们演唱《诗经》,感受马村文化、铭记马村历史。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组织各类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100余场,辅导和培训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5000余人次,为冲刺“村晚”积累了人才和节目。北孔庄村录制的60分钟55秒“村晚”节目,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等媒体平台接力展播,全网流量达1000万,点赞200万,评论60万,成为我市文化宣传的一张名片。解读三:最美的乡愁味道,是文化振兴的激情与自信。聚焦城乡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开展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寻找发掘样板案例,为公共文化和美好生活赋能。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大院以外在形式“美”、内容运营“好”、理念模式“新”,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等特点,列入全国“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

马村女子合唱团在演出。

在北孔庄“村晚”,由当地百姓、马村女子爱乐合唱团以及文艺爱好者等自编、自导、自演,普通群众成为央视“村晚”的主角。北孔庄“村晚”排练,正值天寒地冻,演员们冒着严寒在文化大院彩排,他们以登上央视展示家乡文化为荣,表情中洋溢着对本土文化的满满自信。多年来,马村区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乡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文化队伍。如今在北孔庄村,家家户户都有文化合作社成员、家家户户都有能演会唱的文艺积极分子。

马村区文化节目基层演出。

“土味”文化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自信,还给寂静的乡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西演马村民生剧团有30多年的历史,经常排练一些有关党的政策方面的小戏,深入农村演出,让村民在娱乐中有所收获。庞冯营村的怀梆是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冯营怀梆剧团分社常年活跃乡间,进行戏曲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演出近100场。该区搭建文化生产和消费融合新舞台,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丰收。截至目前,马村区以文化合作社为平台,吸纳2家农业观光基地、3处红色教育基地、20余家美食门店、20个非遗项目、30余家特产农户加入文化合作社,并开发“民俗文化村后岳村—亮马村研学基地—茁成农庄景区—河马仙果小镇”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各类消费者3万余人,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作者:张蕊


总监制:秦广东 监 制:张光辉
策 划:崔 晶统 筹:马莹洁 陈 洁 孙 洁 周博阳主 编:张 蕊 责 编:王 鹏校 审:薛 莹 编 辑:靳 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