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首个4万亿城市!产业下一步如何走
红星资本局原创
记者|王田
编辑|陶玥阳
北京开启了一个“新时代”——1月6日,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表示,初步预计2021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北京成为国内首个迈入4万亿门槛的城市。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对红星资本局表示,即便在全球经济放缓时期,中国经济依然保有活力,而中国的增长点,更多还是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及沿海地区。
“4万亿城市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北京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核心地位,也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代。”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的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告诉红星资本局,不光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乃至未来的武汉、成都等大的区域中心城市都有望迈入这个行列。
4万亿带来了城市GDP的新门槛,但也带来了更多期待。在这之后,5万亿将会在何时出现?北京的未来又将向何处延伸?
北京天安门广场 图据IC photo
占比超8成,三产支撑了北京的4万亿
北京的4万亿从何而来?
根据北京市商务局的数据,2021年1-3季度,北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5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同比增长0.2%,两年平均下降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06.6亿元,同比增长29.4%,两年平均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475.1亿元,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3.7%。
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2.3%,远超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北京经济。
第三产业即各类服务或商业,分为15个门类48个大类,是分类最多的产业。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软件、金融、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都属于第三产业。
在北京众多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的表现十分亮眼,前三季度两者分别实现增加值5090.9亿元、5685.9亿元。再加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四个行业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成。
除此以外,北京市统计局综合处副处长方秀玉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提到了新兴经济和科技创新。
2021年1-3季度全市的新经济的增加值同比增长达到12.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9.4%。新消费、新基建也表现得非常活跃。
企业也在逐步发挥创新作用,1-8月北京全市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7.7%,两年的平均增速也达到了22.5%。
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助理教授王鹏看来,数字经济、新基建、乃至文旅,都是北京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占比不算太高,但成绩却十分明显。
比如环球影城开门迎客,就助推了新消费增长。北京市商务局此前有数据显示,2021年国庆期间,北京环球度假区位列华北乐园景点的第一,平均单日入园人数超2.5万人次,带动外来消费增长超15%。
金融业依旧“龙头”,北交所意义非凡
王鹏对红星资本局表示:“目前北京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三产业,也就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当中,金融服务和软件服务占比最大。”
一直以来,金融业对北京首都经济的贡献率都位居前列。
早在2012年,金融业就以23.9%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成为北京市服务业中第一大产业。之后,北京金融业发展强劲,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龙头”作用。
如今说到北京的金融区,不光有金融街,在北京的中关村、通州、CBD、丽泽等区域都设立了金融功能区或服务区。
同时,北京汇集了一行两会(即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大型国有银行、保险、金融业协会等机构,成为当之无愧的金融管理决策中心。
金融业对北京GDP的拉动毋庸置疑,“大量的金融机构总部都在北京,带来的税收是可观的。”王鹏指出,金融业的另一个重要拉动在于投融资为相关产业赋能,这也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拉动就业。
在北京自贸区总体方案中,32次提到了“金融”这个词,可以预见,北京未来还会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业。
毛寿龙指出,北京各方面资源相对聚集,未来需要政策支撑的产业会在北京集聚,金融业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在京注册成立,在外界看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北交所的诞生是划时代的,这是我们经历了30年金融市场开放后再次以官方成立的全国性质的交易中心。”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对红星资本局表示,北交所的存在就像一个风向标,那些能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将预示着中国未来核心发展的方向。
“北交所未来的交易对象,将代表着未来国家最需要、也是发展方向最大、投资力度最大的行业。”张超认为,未来的北交所很可能引领北京成为“孵化中心”,他以人工智能的发展打了个比方,“北交所在金融或投资方面的指挥棒出现后,AI在北京发展到一定规模,未来也很有可能要向外辐射。”
疫苗“强助攻”,带动工业高速增长
北京经济的另一个亮点在于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近日北京市统计局综合处副处长方秀玉提到,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让北京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北京市工信局发布的2018年版《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高精尖产业分10个大类、197个行业新兴小类。10个大类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
2021年前三季度,高端产业引领工业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4倍和1.1倍,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59.1%和48.8%。
其中,医药行业不论是利润总额还是增幅都“一骑绝尘”。2021年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877.2亿元,同比增长10.4倍;医药制造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3.3倍,两年平均增长1倍。这些都跟新冠疫苗的需求持续旺盛分不开。
疫苗供应主力——国药、科兴都在北京,疫苗产业也成为支撑北京工业高速增长的核心。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1至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过2300亿元。
而说到科技创新,自然离不开北京的创新高地中关村。根据近日发布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增长20%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长60%以上。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预计实现总收入约8万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其中,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提速,产量增长25.8%,带动电子行业增长19.9%。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在10年间也翻了5倍。2010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是1.59万亿元,2020年全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7.2万亿元。2021年,这个数字将达到8万亿元。
北京新方向:高端制造业
GDP破4万亿后,北京经济会瞄向哪里?
根据规划,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30%以上。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仍是未来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王鹏认为,未来北京的产业发展除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外,还要跟北京整体定位保持一致。
近日发布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2年主要任务要坚持“五子联动”。即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北京市打造国际科创中心,来体现北京的科技含量;
第二,北京市要大力进行两区建设,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市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第三,北京市要做全球数字化标杆城市;
第四,北京市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五,京津冀协同发展。
哪些产业在北京将有望成为趋势?王鹏提到了三个方向:高端制造、文旅、研发相关。
“未来,先进制造业或者智能制造肯定要大力发展,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先进计算,生物医药等。”王鹏认为,文旅方面也有望得到提升,北京要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与智慧文旅、消费升级密切相关。
王鹏强调,首都新发展格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发展高端制造业。而高端制造业,又被视为国际创新城市竞争制高点。
少数城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影响力甚至控制力。“在我国北方地区,像北京这样优势资源集中、创新技术集中、人才集中、资本充裕的城市绝无仅有,属于带有少数城市性质与特点的城市。”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周民良曾指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是检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试金石,而北京更适合于发展高端制造业。
4万亿的下一步
北京经济高速增长,甚至有赶超上海的趋势。
2021年前三季度GDP,北京与上海的差距仅为1113亿元,与去年同期(1542亿元)相比,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北京正在无限逼近上海这个国内第一经济大市。
“京沪的增长往往是交替的,但两个城市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一样。”毛寿龙解释,上海是一个更纯粹的金融城市定位,北京虽然是北方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北京还要以首都功能为主,成为经济大市并非北京的目标。
事实上,北京的战略定位在2014年已经明确:首都核心功能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并不包括经济中心。
而张超认为,只需一个五年时间,北京5万亿GDP就会到来。
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2022年GDP增速计划设置为5%以上。即2022年北京GDP目标增加2000亿。假设每年增量不变,下一个5年北京GDP就能达成5万亿目标。
张超认为这个增速是合理的,同时他指出,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经济增速。“1万亿增长10%和10万亿增长10%不是一个量级,如果提的增速过高,很可能为了弥补速度而出现战略定位相悖的情况。”
“北京与上海是两种发展模式,北京的企业数量总量少,但体量大,比如央企。所以北京是公有经济的代表,这也是地方无法比拟的。”张超认为,未来5到10年内,北京还将保持优势。
此前,红星资本局报道过近一年央企离京的趋势(详情请戳:中国船舶“入沪”,三峡集团回归武汉…央企迁出,北京产业“腾笼换鸟”)。张超认为,央企离京对GDP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产生。“央企的搬迁是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包括现有资产的处置和新资产的购置,甚至是人的动向,都需要周期。”而这个时间差,张超认为可能要持续2-3年,为北京的人才流动和产业转换提供了更多空间。
与此同时,GDP突破4万亿的北京,对周边城市的渗透也在加速。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2年的重点工作时,把推动形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摆在了首位。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2035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
届时,京津冀范围内,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制造、数字资源优势,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加速科技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
张超认为,除了副中心东延至通州,与天津的联系更加紧密外,雄安与北京的联动也会在未来10年内更加显现。
“雄安建设的前5年还是一个开始规划的过程,”张超对未来的雄安充满期待,伴随总部经济的迁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北京将完成经济区划的东移南移,这同时也是北京经济总量向外渗透的一个重要管道。
红星资本局关注上市公司的一切新闻
欢迎报料,私信小编!
各种商务合作请勿扰
更多视频新闻
请关注“红星资本局”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