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敏感期”孩子被认为不可理喻?家长可摊上大事了!

2016-06-28 by 元宝妈妈育儿

  

关注“元宝妈妈育儿”,让养娃轻松一点


孩子出现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但敏感期很短暂,并且在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感兴趣,然后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


敏感期来临时,家长要相应的培养他们,使得这种能力真正的发展起来。所以在敏感期内施教,能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


但是,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敏感期,反而觉得孩子不可理喻,那事儿就大了。


一、语言敏感期(0-2岁,3岁到5岁)

婴儿的咿咿呀呀学语就开始了语言敏感期。也就是说孩子自出生后就开始了语言敏感期。婴幼儿时期,孩子会跟着大人的嘴型咿咿呀呀,正是这个语言敏感期,孩子到1岁多慢慢开始开口说话。有的小孩2岁多词汇量大,是家长抓住了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多和孩子说,多和孩子互动,给了孩子足够的语言环境。

若孩子在2岁后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家长就要重视起来。但不排除孩子说话晚也有可能,可能是环境所致。同样,家长若经常带孩子互动,也间接的教会了孩子与人交往。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细心的妈妈都发现了,孩子在3岁之前,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爸爸不小心拿了妈妈的杯子喝水,此类事物遭到破坏孩子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

不了解孩子敏感期的家长有时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有时也会觉得不耐烦。


案例:

一天吃饭,元宝爸爸太饿了,就先坐到靠墙的一把椅子上,元宝看到了,说什么也不上桌吃饭。

我就跟他说:“你的小勺子、小碗都准备好了,你怎么不吃饭啊?”小元宝不吱声,哼哼唧唧要哭。这时,元宝奶奶明白了:“是不是你爸爸占了奶奶的座?”元宝点点头,直到爸爸起来、奶奶坐到那里,他才不闹了开始吃饭。

秩序敏感期的经历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影响,所以爸爸妈妈千万别把这当成“无理取闹”!如果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则很容易接受生活中各方面的行为准则,这也是孩子接受道德法则的重要阶段。


孩子对秩序的敏感,能初步的帮助他进行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在这一时期孩子如果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并且拥有好的秩序环境。如果家长不遵循孩子的发育规则,有可能对智力发展埋下隐患。


孩子和大人一样,须对周围环境有定位,所以我们要事先好好设计,让东西都有固定位置,像衣服、鞋子、教具等都有固定放置的地方,亦可教他帮忙把东西归位。若必须有变动的,如搬家或请客,就要事先告知,让他先做好心理准备,与他商量因应之道。


三、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是通过感官来认知世界的,了解周围事物的。最明显的就是婴儿出生不久但对耳边的声音特别敏感,4个月以后味觉的发育,家长在给孩子添加辅食后要注意不要添加盐等重口味食物,我们常说的口欲期正是婴幼儿喜欢把什么东西往嘴里塞,尽量满足孩子,如果家长经常阻止,口欲期时间就会不断延长。


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现在,很多早教中心都为孩子量身订做了器具、亲子游戏、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来锻炼孩子的感官发育,如果妈妈在家不知怎么锻炼孩子,去早教中心是个不错的选择,国内几家大型的早教中心都会有这方面的训练。


四、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8个月到2岁)

爬行期的宝宝对周围的事物,或家里的抽屉,妈妈的包包都特别好奇,孩子会对小洞洞,或者细小的纽扣特别感兴趣,大人可不要忽略了宝宝这一行为,如果您的孩子对细小的事物感兴趣,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带着孩子把玩过的玩具归纳完好也可以锻炼孩子敏感期。另外,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玩串珠这一类的玩具要看好,谨防孩子误食误咽。


五、社会敏感期(3-6岁)

不少到了社交敏感期(3~6岁)的孩子,会自己假想出一个伙伴,比如布娃娃,玩具狗,或者一个人饰演几个角色,玩一些角色扮演游戏,来驱散心中的孤独感和满足自己的交友渴望。

所以,如果看到孩子喜欢玩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爸妈们一定要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多带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以满足孩子的社交敏感期。——如果孩子的社交敏感期得不到满足,早期的社交能力得不到发展,那么孩子的性格以及今后的交友都将会受到影响。


上幼儿园小托班的孩子,本来不擅长社交的小朋友,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喜欢和谁玩耍,家长要主动制造机会,周六末约小朋友一起出来玩。不断的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


孩子的敏感期终究会过去的。当孩子的敏感期过去了,家长可不能停滞不前。例如秩序敏感期,当他已不再那么坚持周遭环境的秩序时,家长就不必太在意细节,不必再坚持原样。但孩子喜欢的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玩偶或用具不能给孩子换掉。假如家长错过了敏感期,不必太担心,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仍可设法再引导他,只是效果可能没那么好,但总比和孩子背道而驰要好很多。


更多相关文章,点击下方蓝色字体查看:

糟糕的2岁,其实没那么糟糕!

当孩子和你“对着干”时,家长就要这样做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 公众号出新功能啦——

把“元宝妈妈”订阅号置顶

再也不怕错过我的好文章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