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襄阳卧龙古镇被夷为平地,这次“蹭”诸葛亮失算了

南阳通 2020-01-29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这些年来,从来都没有断过。而襄阳在这件事上搞的动作一直都很大。近日,襄阳市计划总投资65亿元的“卧龙古镇”被拆除,工程量约3000万元的仿古建筑被夷为平地

这种做法,有网友称之为“偷换概念”,其用意再简单不过了,就是先搞一个“卧龙镇”,再搞一个“卧龙古镇”,把所谓的古隆中外围文化旅游氛围打造起来。


打造文化旅游氛围也无妨,但也不能造个伪古镇。古镇的定义,一般是指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现代仍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是一种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襄阳市的“卧龙古镇”,符合这个定义吗?

那么,投资数十亿的项目为什么被拆除?原因是,“卧龙古镇”项目的建设选址影响汉江防洪安全,已于2017年8月被长江水利委员会叫停。之后,襄阳市有关部门曾多次与长江水利委员沟通协商,经历近两年的僵持,已建成的建筑物最终被全面拆除。
别说被长江水利委员会叫停并拆除,诸葛亮如果有知,也肯定会说:山人十几岁去的南阳, 叔叔死了,刘表不接纳我,怎么会有什么“卧龙古镇”?拆吧,还是拆了好!免得再给山人弄出几亩地来让耕种。

目前,被拆除的建筑物工程量约3000万元。有人可能会说,这对规划总投资65亿的“卧龙古镇”项目来说,九牛一毛而已,何况钱是重庆同元集团投资的,襄阳市又没什么损失。如果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了,这3000万元是看得见的,还有那些锁在抽屉中,装在档案里的行政运作成本和政府对项目配套的水、电、路建设成本,征地拆迁成本等,林林总总算起来,当地政府的损失恐怕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个结果,与其说是襄阳“失算”,不如说是襄阳个别官员权力的任性的苦果。印象中,襄阳在“蹭”诸葛亮,“蹭”三国方面,还是有几个套路的。二十世纪初,是“襄樊市”(今襄阳市)最忙乎的时候。
先忙着改城市的名字

后,忙着改教科书。 
改教科书的目的是想把诸葛亮躬耕从河南南阳“挪移”到襄阳。2002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课书《语文》,编入了《隆中对》《出师表》。其中,《出师表》里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注解为“南阳”在“现在襄阳一带”。

而2019年秋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出师表》和《三顾茅庐》中的两处注释有违史实,其一,《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南阳”的注释,强行将南阳卧龙岗划入汉水南岸的襄阳;其二,《三顾茅庐》中诸葛亮与刘备草庐对话不是叫《草庐对》,而是注解为“史称《隆中对》”。其行为无耻至极,严重误导了青少年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就这样,通过改市名,改镇名,改街名,改山名,改教材,造广场,攻关邀请砖家召开研讨会等系列动作,硬是把诸葛亮躬耕地从南阳“挪移”到襄阳。
如今,襄阳又用现代的商业手段打造“卧龙古镇”,更像是一个“寓言”。
常在河边走,终于湿了鞋。“卧龙古镇”项目上,襄阳终于“失算”了。而诸葛亮的躬耕地只属于南阳,从来都不属于襄阳,大家怎么看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 特稿哥李万卿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