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九)】15天10万多字,这是他们的“疫”线行
15天,1场线下主题活动,2场线上主题活动,3期“战疫图鉴”,8篇“战疫故事”,10篇“战疫行动”,15篇“战疫映像”,15个视频,21篇推送,32篇外宣,3000多张图片,10万多字……疫情发生以来,一支笔、一沓稿、一台相机、一台电脑,他们用镜头记录防疫足迹、用声音传递抗疫故事、用文字汇聚战疫合力,记录师大科院的战疫点滴,以“战疫”宣传的号角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
他们快速响应、精准发声,及时推送上级有关决策部署、属地有关工作要求、学院有关工作举措,及时通报疫情、普及防控知识,推动防控措施落实,提高师生防控意识,挤压谣言传播空间,打通疫情防控宣传引导“最后一公里”。
3月17日,学院召开疫情防控应急工作调度会后,他们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分工,挂图作战,全面加强信息收集,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采、写、编、剪、审等工作,多维度、深层次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半个多月来,他们不舍昼夜,延伸宣传触角,前脚采编,下一步就开始改稿、编辑、剪辑,晚上满脑子晃过的都是当天采编的画面,构思的都是第二天要采编的画面。
他们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同频同振,快速编发宣传学院疫情防控的最新动态、特色做法,生产推送一大批暖人心、聚民心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学院疫情防控工作也受到省级以上主流媒体的关注,截至目前新华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号、江西省教育厅官网、大江网、江西新闻网、凤凰网等已累计报道30余篇次,这有力彰显了师大科院力量、师大科院形象和师大科院精神。
他们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理念,推动内容生产优势转为互联网传播优势,提升新媒体受众粘性,满足年轻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营造良好氛围,为疫情防控工作凝心聚力。
他们采取线上和线下、传统方式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网站、新媒体、电子屏滚动播出宣传标语,打造“战疫行动”“战疫故事”“战疫图鉴”“战疫映像”等疫情防控工作宣传专栏。为把专栏做好做活,把故事写出彩,把图片拍出神,把视频做出众,他们每天开一次策划会。他们先后拍摄制作抗“疫”MV、抗“疫”H5、网络倡议海报,举办摄影大赛、征文活动,挖掘了“抗疫手势舞”“摘下口罩与你相拥”“解封后,我们一起……”“春日氛围感大片”“听说有个老师用胡萝卜笔上课”等一批鲜活素材。《“数”说防疫背后的故事》《一个个数字串连起校园防疫温暖点滴》等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赢得广大师生纷纷转发、点赞。
他们用文字、图片、镜头展现师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良好精神风貌。一位省级主流媒体的栏目主编说:“师大科院的专题宣传标题新颖、内容充实、质量很高。”
他们用最朴素、最真实的镜头和视角,聚焦个体,捕捉点滴,记录防疫抗疫中的难忘瞬间,生动讲述抗疫一线的最美故事。
办公室、核酸检测现场、食堂档口、医务室、教学楼、学生宿舍……,他们用镜头及时记录下校园疫情防控忙碌的一天。老师、同学、食堂阿姨、保安大叔、校园生活、风景、活动……,这些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海量的素材。剪切,对齐,再剪切,再对齐,退回,快进……,“抗疫人员的自述”“疫情防控的一天”“当青春遇上疫情”,看上去只有几十行文字,或是几张图片、几分钟的视频,要把抗疫故事讲深讲好,那是个技术活。
“数个小时时长的视频素材,一帧又一帧,一遍又一遍,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稿件要抓紧,下午3点前统好稿发给我。”“你们先去吃饭,我马上把照片导完。”“快了,快了,我剪完这个视频就睡。”“@所有人?大家快去大群审稿”“@所有人凌晨要发布新的推送,此推送请抓紧审稿,12点前发布。”当大家开心地享受着校园的平静和美好,当办公室、宿舍的灯光都已熄灭,还有一群人依然在奋战,这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一天至少发两篇稿”是这15天来的标配,他们是一个奋斗在幕后的团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面对困难、压力与挑战,他们用文字、图片和视频,展现师大科院的坚定与勇敢、奉献与力量。疫情终将散去,他们将继续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讲好师大科院故事,传播师大科院声音,弘扬师大科院精神,追逐师大科院梦想。
大通社—融媒体中心
文:余小军 方冲
图:党委宣传部
排版:张小红 马飞扬
审校:余小军 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