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筑起中国绿色长城

刘慎元 安琪 生态话题 2023-03-31





数据说话


■范围

13个省(区、市)、551个县(市、旗、区),工程区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期限

73年(1978-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

■目标

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4.95%。

■成效

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

  森林资源净增加2156万公顷,营造用材林经济效益达9130亿元。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2.34万亿元。

  营造经济林463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年产值达1200亿元。

  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


地球变得更绿了,中国森林贡献最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前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再次让中国缔造的绿色奇迹惊艳世界。


中国绿色版图大规模快速拓展,支撑国家生态安全骨架的几大林业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与我国改革开放同年实施、被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题词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更是居功至伟。


42.4%国土上的绿色行动


我国广袤的西北、华北北部及东北西部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在三北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建设范围包括三北地区的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市、旗、区),工程区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建设期限长达73年(1978-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41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林业部门,组织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用心血和汗水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保卫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黑龙江水源涵养林  牟景君 摄


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乐章


在中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三北工程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基本结束了沙化土地扩展加剧的历史。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由2000年前的持续扩展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连续15年持续净减少。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化土地的逆转。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


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实现“双下降”。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由1978年的48%提高到现在的59%,年入黄河泥沙量减少4亿吨左右。


在平原农区,165.6万公顷带片网相结合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有效庇护农田3019.4万公顷,减轻了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使工程区年增产粮食1057.5万吨。


遏制风沙蔓延态势,控制水土流失灾害,构筑农业生态屏障,三北工程奏响了大地由黄变绿的交响曲,谱写了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动人乐章,成为世界生态史上的壮举和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黑龙江绿荫田野 黑龙江农垦林业局提供


展现国家形象的绿色名片


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评价结果,三北工程建设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北工程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履行国际生态公约的标志性工程,其建设规模之大,建设期限之长,条件之艰难,效果之显著,远远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工程”、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社会享有“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美誉,先后获得“全球500佳”奖章、“世界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吉尼斯证书、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等多项殊荣,有100多个国家的大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


三北工程的伟大实践,不仅为中国生态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全人类进行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优质的、可借鉴、可复制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成为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绿色名片。


促进绿色发展的惠民工程


三北工程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也使三北地区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工程区森林资源净增加2156万公顷,营造用材林折合木材储备量达18.3亿立方米,经济效益达9130亿元,肥料、饲料、燃料、木料“四料”俱缺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978年的0.48万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2.34万亿元。累计营造经济林463万公顷,形成我国重要的核桃、红枣、板栗、花椒、苹果等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30多倍,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三北工程建设坚持生态与惠民相统一,深入挖掘和释放林业草原的多种功能与效益,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如今,三北地区许多山区、生态脆弱区、贫困地区,依托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等产业,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许多群众依靠林业生态建设鼓了腰包、富了生活、绿了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2018年,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


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吸引更多力量投入到建设绿色家园的行列中,为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树立了成功典范,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北工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之路,创造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开启了我国大工程带动生态治理大发展的先河。继三北工程之后,我国相继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区域性生态治理大工程,在我国生态脆弱和关键地区科学布局,有力地推动了国土生态治理和修复,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挺立三北大地的精神丰碑


三北工程是在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展的生态修复与治理,难度大、挑战多。三北工程建设不仅创造了沙海变林海、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还铸就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 


以石光银、王有德、牛玉琴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投身三北工程的感人事迹,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山西省右玉县、陕西省延安市、甘肃省民勤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实施科学治理、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做法,带动了各地工程建设快速发展。


三北工程建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面貌,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彰显了我国政府保护生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和能力。


三北工程,筑起中国绿色长城,铸就不朽精神丰碑,已成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END




约稿


《中国绿色时报》将在2019年隆重推出大型专题栏目“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欢迎各位粉丝踊跃投稿,广而告之。详情请戳下文:


树木,地球的传奇!哪些树木深度影响了中国和你的生活?


联系方式

温雅莉 010-84238477

潘春芳 010-84238571

刘斯文 010-84238470

投稿邮箱:smcqmlzg@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