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力扶贫,崆峒有道

头条君 电网头条 2021-02-04




平凉,被誉为陇上“旱码头”。

传说5000多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平凉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这个位于陕甘宁几何中心“金三角”的城市,一度因为自然环境成为让人头疼的“穷三角”。





12月1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宣布,平凉全市7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74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0.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穷帽子摘下了,老百姓生产生活有什么变化,电力帮扶都做了哪些工作?隆冬时节,记者一行前往平凉“问道”。

史兰菊的笑容


12月16日下午6点钟,天已经黑了。走在灵台县龙门乡枣子川村的道路上,风迎面吹来冷飕飕的。73岁的史兰菊老奶奶吃完晚饭坐在床头上歇着。

灶台上,剩了的半盘炒西葫芦丝、一块饼还是温热的。床头边,半张墙都是脱贫攻坚政策单,其中帮扶责任牌上写着责任人和签约医生的电话。



“平时要是不累,我会侍弄一会儿家里的4只鸡崽,给它们喂喂食儿。有时候,看会儿电视再睡。”史奶奶指着缝纫机上的21吋电视机告诉我们。

这台电视机是上大学的孙女勤工俭学买给她的,她宝贝得不行,怕落灰就用紫色的花布盖上屏幕。




史奶奶一直和孙女一起生活。提起孙女李含荣,她就笑开了花,话里满是骄傲:“娃自己努力考上了大学,在兰州学法律,今年大四了。”

但是3年前的夏天,拿着孙女的录取通知书,史奶奶发愁得脸上的皱纹也拧成了麻花。李含荣考入的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一年学费要8400元,这相当于这个家庭一整年的收入。




当年8月,平凉供电公司开始定点帮扶枣子川村。扶贫工作队在摸底过程中了解到史兰菊家的困难,立刻组织捐款。

2018年5月,韩立员被平凉供电公司派驻枣子川村任第一书记。他时时牵挂祖孙俩的生活,平时路过史奶奶家都会拐进去聊会儿,经常搭把手干农活,顺路买点吃的、用的。每次李含荣开学前,他也会去问问有啥需求。

3年多来,供电公司累计为李含荣捐助4.3万元。


“孙女马上要毕业工作了,再说个好人家,我就放心了。”史奶奶说着说着又笑开了,“韩书记还帮我修整了房子,重吊了屋顶。现在,房子亮亮堂堂,心里暖暖和和!”






像史兰菊这样的贫困户,枣子川村共有42户。平凉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冯侃告诉记者,他自己包了村里两家贫困户,每月都会到各家看一看,巩固好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目前,该公司选派了9名同志驻村帮扶,18名中层干部与3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张根生的“金果”


///

12月17日,天上飘着雪花。在静宁县余湾乡胡同村,路上没有行人,十分安静。

村民张根生家里却很热闹。这位瘦削的汉子正和前来取经的亲戚聊种苹果的技术,说到激动处还抓起苹果在空中比划。




今年55岁的张根生是种田“老把式”

能吃苦,会干活,但种田的年收入也才刚过万元。

2005年,当地政府号召发展苹果种植业,张根生持观望态度,直到2010年才试着套种了七八亩。但他种出来的苹果个头小,味道淡,卖不出好价格。

“当时一亩地收入只有3000元。”提起过去,张根生直摆手,“2016年第一次收获时,有的一棵树上才结七八个苹果。后来老王撵着我参加技术培训,我才摸清了种苹果的门道。”


张根生口中的“老王”叫王小平,2019年由静宁县供电公司派到胡同村驻村帮扶。

静宁苹果个大形正、质细汁多、酸甜适度,被认证为地理标志产品,是当地老百姓口中的“金果”。

王小平走访后了解到,村里不少种植户的苹果因为品相问题卖不上价钱。提高品质还得靠技术,于是他张罗起技术培训。





抱着“种苹果不赚钱”的念头,张根生一开始对技术培训有点抵触,推三阻四,看老王急了眼才同意去听听。

经过县林业局专家的指导,他迅速学到了种好苹果的门道:“春季,施肥、摘花、套袋都要注意……”

苹果的“条好了”,价格也上去了,他家苹果连续两年亩产值都超过1万元。刨去成本,张根生一年纯收入六七万元。




靠着卖苹果的钱,张根生今年盖起了新房子。

屋外,墙面贴着琉璃瓦片,气派的大门上立着“天道酬勤”的匾额。屋内,地上铺着锃光发亮的大理石瓷砖,墙上贴着米黄色的墙纸,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一应俱全。

“我儿子在上海打工还没我赚得多。”张根生喜滋滋地搓着手告诉记者,“我自己越干越有劲,年轻人就让他自己先闯荡。”




尝到产业扶贫甜头的不只张根生。自2018年来,平凉供电公司累计投入产业扶贫帮扶资金168.12万元,累计消费扶贫80余万元,为1217人针对性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今年扶贫日,我们还在胡同村搞了个直播带货,卖了2万多元的苹果。”平凉供电公司党建部专责曹文欣说。




两位经理的眼光



12月17日下午,在静宁县威戎镇新华村一栋两层小楼的办公室里,一块电子大屏幕放着上百间猪舍的监控画面。36岁的梁广东是这家养殖场的经理,他手握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切换全屏查看每一间猪舍的情况。


梁广东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2007年,他揣着之前开小餐馆赚的几万元钱入行养殖业。10年时间,养殖场的规模从最初的4头猪发展到500多头猪。

2017年,平凉供电公司在新华村开展“村村通动力电”工程。眼光敏锐的梁经理看准了电力能给养殖业带来的机遇,投资8万元新装一台125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

电力稳了,梁经理也翻新了猪舍,引进了全自动的通风、温控等设备,能远程调节猪舍的温度、湿度。


在编号为“育肥5-3南”的猪舍里,几十头猪在各自的隔间里“埋头苦吃”,时不时跳起来撒个欢儿,它们头上整齐排列的管道就是电动的控温设备。

“你别看它们爱动弹,如果停电超过15分钟,温度过高,这一窝猪崽就废了。夏天连10分钟也坚持不了。”梁广东告诉记者,“不过这样的事情从没发生过,我备的柴油发电机都闲着。”




这套设备大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养殖效率。

“这里全靠电。我们养殖场就30名员工,都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梁广东的养殖场如今已有11000多头猪,每年的纯利润达3000多万。

他指着大屏上还空着的“格子间”说,去年他又投资12万元新装了一台315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准备继续扩大生意。

“明年,我们的猪数量要翻倍。当然了,现在每月四五万元的电费也要翻倍。”梁经理笑着打趣道。




像梁广东一样颇有战略眼光的,还有静宁县红六福果业公司总经理王志伟。


12月17日,在该公司1万吨保鲜库门口,一辆印着唯品会标志的大型物流车正成箱装苹果。果库临街的商铺是红六福果业公司的展示厅里,两名年轻人正对着直播设备忙乎着。



17年前,31岁的王志伟辞职下海投身家乡静宁的苹果产业。2006年,他感到苹果走出静宁必须要拓展销售渠道,于是上线了中国静宁苹果网,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后续又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各大线上平台卖货。王志伟成为当地第一个在网络卖苹果的人。




家家都种苹果,苹果的储存就是个商机。

2013年,110千伏李店变电站投运,静宁电网形成以静宁、李店两座110千伏变电站为主供电源、南北互补、网架坚强的供电网络,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也是在同一年,王志伟建成一间1万吨的保鲜库,“保鲜库对库房恒温的要求很高,电可靠了,我才敢上。”

2017年,他又借着胡同村通动力电的东风,申请了一台315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拓展了智慧农业产业链。“生产、储存、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电。电太重要了,也从不掉链子,我们带领乡亲们奔小康底气很足!”






平凉供电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该公司总共投资11.12亿元,先后实施村村通动力电、井井通电、小城镇(中心村)改造等工程,并于2019年提前完成深度贫困县406个行政村、819个自然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实现全市4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有效改善44万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条件。

明天,平凉的乡村振兴更有底气,乡亲们的日子更有奔头。



更多故事请看视频


作者:贺焕峰 韩煦 杨哈 蒲福成

美编:李洋

摄影:王银燕

感谢:国网甘肃电力 甘肃平凉供电公司

责编 | 韩煦  执行审核 | 王一凡

据说很多人都在看:(请点击下图)

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