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口气问了亚马逊CTO这10个问题
AWS技术峰会北京站期间,亚马逊CTO沃纳·威格尔博士来华,小黑羊有幸获得了与这位云计算大神面对面的机会。
沃纳·威格尔博士曾服役于荷兰皇家海军,还曾是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科学家,他在2004年就加入亚马逊担任系统研究总监,2005年被任命为CTO和副总裁至今,我们知道,亚马逊的公有云服务之路是从2006年开始的,沃纳大叔是AWS的灵魂人物,主要负责驱动亚马逊的技术创新。
小黑羊在膜拜这位云计算大神的过程中,问了10个问题,沃纳大叔的回答让我对AWS的成功之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能谈谈您的T恤衫吗?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大叔穿的T恤衫被网友热议,这件T恤上的LOGO是著名“吃鸡”游戏:
截止2018年1月,Fortnite全球玩家超过4500万,2月同时在线人数突破340万人。
更有意思的是,开发Fortnite的公司EPIC Games被腾讯收购了48.4%的发行股,属于腾讯的联营公司。
所以,当大叔身穿“吃鸡”T恤登台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很诧异。于是乎,我就那这个问题来暖场了
▌小黑羊:
今天您穿了Fortnite的T恤,而开发这个游戏的公司,其实是中国一家著名互联网企业的联营公司,沃纳先生穿这件衣服有什么深意吗?
▌沃纳·威格尔:
Fortnite这个“吃鸡”游戏,实际上是百分之百在AWS上运行的,所以是从这个角度。(原来大叔是在为客户代言)
事实上,Epic Games这家游戏公司,从零做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都是在AWS的平台上发展起来的。
这家游戏公司用了AWS大量的服务,EC2、容器、无服务器服务、DynamoDB、Aurora,还有各种各样的一些分析软件,基本上他们的业务就是AWS来支撑的。
我和这家客户的演讲人在纽约的大会上有这样的经验的分享,我特别欣赏他们在会上的讲解,非常深入的从技术的角度介绍了如何使用AWS的服务来打造他们的游戏的,所以我其实很喜欢他们。(大叔对这个客户的喜爱溢于言表)
其实,AWS是深受游戏界公司的青睐的,在中国有很多知名游戏公司,比如Directive Games,他们也是运行在AWS上的。
为什么呢?游戏界有个独一无二的特点,比如Fortnite这款游戏,免费给玩家玩,他们根据时间推出一季一季新的游戏,新一季推出的首日,可能在线玩家会达到几亿人。如果第一天新游戏上线,不能够达到可靠的、平稳性能,这个游戏玩家就都流失了。
所以,这就容易解释,很多游戏无论新发行还是长期发展,都是选择了AWS平台。
甚至,我怀疑,大叔是非常乐衷于给自己的客户代言的。比如,我还注意到,在以前的演讲中,他还穿过这样一件T恤:
这个标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变形金刚。负责该系列电影特效渲染的公司ThinkBox,就将渲染管理系统架构在了AWS的EC2之上。
2017年3月,AWS对这家公司完成了收购。
后面追兵无数,前面无人引路
AWS如何越过一座座“山丘”
▌小黑羊:
AWS是公有云领域的Leader,但现在这条路上已经很拥挤了,有一大堆“追兵”,“追兵们”以AWS为模板,跃跃欲试想超越,而AWS前面却没有可借鉴的,在这种情况下,AWS如何保证自己持续不断的创新?(业内我们看到过太多的企业,因为押错了宝,从领先者逐渐化为平庸,甚至被淘汰……)
▌沃纳·威格尔:
我的答案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在公有云行业绝对不是赢家通吃的局面,会出现几个比较大的公有云的服务供应商。同时可能在某些国家、在某些细分行业上,会有一些比较主导的云服务供应商。
第二个回答是有关亚马逊的文化,我们知道,可能有一些友商是“跟随型”的竞争战略,我跟着竞争对手走。其实这个战略无可厚非,也是一个好的战略。但是这不是亚马逊的战略。
在亚马逊成立的早期,创始人贝索斯曾经写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们希望把亚马逊打造成为世界上最以客户为本的一家公司,我们也认为只有是这样的一家公司才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我们不用关注竞争对手,也不用管别人都在做什么,只需要关注客户。”
对于AWS而言,对于亚马逊而言,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去发明、需要去创新,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密切与客户合作,发现客户的痛点,解决客户的痛点。
所以你看我们打造的AWS企业,是去中心化的企业。在AWS旗下有很多团队,每个团队其实都在独立开发自己的产品服务。
同样这些小的团队,他们也会联合起来,一起去服务于那些要求最严苛的客户,从而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开发新的服务,完善现有的业务。
其实,这也是AWS作为一家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公司的根本。举一个例子,去年我们一共发布了1430多个新的服务和功能,其中90%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出来的。
所以总结而言,只要希望聚焦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我们就会成功。
新技术“乱花渐入迷人眼”
如何避免掉坑里?
▌小黑羊:
问一个关于技术趋势的问题。现在新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可能被热炒,但是前景往往都是不清晰的(比如说关于容器的编排的像Mesos、K8S、Swarm,直到现在。之前的时候Mesos很火,但是最终K8S现在是一家独大了,再包括像CloudStack,OpenStack这些技术,都有盛极而衰的过程。)我想知道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AWS是怎么去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或者少踩坑?
▌沃纳·威格尔:
事实上,一开头选择最最正确的技术路线很难。
其实,AWS一开始就是为亚马逊内部服务做技术的,所以在这方面技术的使用和选择,我们还是很有经验的。但是回过头来回答你的问题,一开始很难就去判断技术路线是否正确。
但是,我们有一种降低技术选择风险的方法——
你只提供客户需要的功能,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我们刚刚发布DynamoDB服务的时候,它提供的是最基本、最精简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客户熟悉DynamoDB这个服务。
我们已经知道,像数据库这种服务,客户肯定是需要像二级索引这样的一些功能,但是我们刚刚做DynamoDB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要做出一个非常扎实的、功能最少的产品。
当我们发布这个服务之后,我们会跟客户去交流,说你认为哪些功能是需要添加的,请你把功能这方面的需求弄清楚,一开始做的功能越少越好,这样你的风险会很低。
所以,技术路线图其实你要邀请客户进来帮你调整。
AWS的云服务,一开始是给客户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接下来是平台即服务(PaaS)。这是一种按需交付的模式,和传统IT的把软件/硬件产品交付给客户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认为非常关键的一点,不是我们告诉客户你能获得什么,而是让客户告诉你,他们想要什么。
AWS的成功之道就在于,让客户密切地参与到我们的战略决策的过程中来。当我们确定一个新品开发的各个方面内容时,确定性其实是非常高的。
并行开发,多手准备
是不是也算技术“押宝”的好办法
▌小黑羊:
据我了解,业内有些公司,在面临一些大的技术方向,如果有多个标准的时候,会在内部建立多个team来分别去follow不同的标准,同步开发,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另外,有些公司考虑“并发”机制,其实也是一种专利布局,AWS对于关键技术,会不会有这样的“并发”机制?
▌沃纳·威格尔:
没有。
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做呢?因为手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客户有很多需求,不同客户的需求我们要分配资源、分配团队,像DynamoDB,我们要有专门的团队去做,还有我们做图形数据库Neptune……,我们有这么多的东西要做。
毕竟公司和公司不一样,可能对于有些公司来说,同一个产品并行开发是有效的,但是对于AWS来说,同样的一个图形的数据库,我们让两三个团队并行去开发,太浪费资源了。
关于专利的问题,的确有些公司是这么做,每个方向都布局,每个领域都做专利储备。
但是,我们认为当公司诉求专利的时候,他们实际采取的是防御的手段,那就是防守,防守是很保守的。AWS是很积极主动的。
当然,专利方面我们也有专利,也保护自己。
互联网的进攻vs传统IT的防守
这种局面会持续多久
▌小黑羊:
现在云化肯定是大趋势,但是我认为服务商其实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像AWS/GCE,以互联网的业务起家,现在要用Cloud的方式去颠覆整个传统(IT)产业,我把它成为进攻方。另一类是具有传统IT基因,手里面有大量的企业级存量客户,他们希望留住这些客户,对这些客户保持吸引力和竞争力,我认为他们可能相当于防守方,比如MS/Oracle/IBM的云。
站在AWS的角度,您如何看待攻方和守方之间的竞争和渗透?
▌沃纳·威格尔:
其实我们认为最终的赢家赢取的是什么?是客户的心。
这跟专利的问题是一样的,如果你利用专利来避免竞争,或者是击退竞争对手,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个赢家的做法。要赢取客户的心,你就要做出最佳的技术,辅之以胜于别人的、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事实上,你可以问任何一位AWS的客户,他们有没有收到AWS客户经理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肯定会听到客户经理跟他们说,我们可以帮助你们给AWS付更少的钱。(这是整个对话中,最打动我的一段)
而且,AWS客户经理会跟他们说,我们可以派出专门的工程师,帮你们做产品的架构评估,保证新品或者新服务在正式发布的时候,能够非常扎实的运转。
AWS的目的不是去颠覆市场,不是去战胜竞争对手,而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客户。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客户来说,这就是致命的吸引力。
而且前面我也提到,在公有云的市场,会有几家非常成功的供应商,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客户能够有选择。而对于AWS而言,我们要提供绝对最优秀的技术和最好的服务支持客户。
运行在“私有云”环境下的“公有云”
究竟是不是个好套路
▌小黑羊:
毕竟传统IT发展这么多年了,有大量的企业级客户,他们习惯了On-Premise的部署模式。所以像微软有AzureStack,甲骨文有Cloud@Customer,在用户侧去部署一个类似于PublicCloud的产品,俗称“把公有云搬回家”,既满足这类客户云化尝鲜要求,又不进行颠覆式的推倒重构。
AWS会不会也推出类似于这样在客户侧运行的Public Cloud产品?
▌沃纳·威格尔:
首先,我没有听到任何一个客户跟我说,他们要更多的硬件。
但是确实有一些客户在过渡阶段会采取这样一个混合的战略。比如说新闻集团,以前全球有64家数据中心,他们的目标是关闭60家,就留4家,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关闭,而是跟AWS合作,循序渐进。
事实上我们和VMware的合作,就是为了帮助这些客户把原来驻地(on-premise)的VMware环境迁移到云上。
我觉得其实在这种过渡的混合环境之下,我们绝对不应该再做一些额外的事情,让客户还要花钱购买更多的硬件。但是确实存在个别的情况,有些地方互联网连接可能有点问题。
波音曾经有一个无人机的项目,用于美国加州的林火监控,很多情况之下它没法及时把数据传回去,因为没有联网的环境。
再比如圣地亚哥大学,他们有一个研究项目,是做海洋遥感的,收集大量的信息,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卫星的信号,也没法把大量的数据传回来。还有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在矿山环境之下,没有办法做实时的数据传输。
针对这种环境,AWS专门开发出Snowball(雪球)硬件设备,它可以物理上把大量的数据进行运输,然后迁移到云上。
现在客户也有一个要求,希望能够有边缘计算这样服务的部署,比如,客户用Snowball来传输数据,但是有一些数据在传输之前要做预处理:加密的处理、压缩的处理、媒体的处理。
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发布了Snowball Edge Lambda的函数,其实就是做预处理的。
又有一些客户说了,我们希望能够用一些现有的商业软件来做这种处理,所以大概两到三周之前,AWS发布了EC2 for snowball edge。它意味着什么呢?你可以用原来所熟悉一些商业处理软件做数据的预处理。
也就意味着客户可以选择先在云上开发出预处理的软件,然后把它移到边缘上去使用。
相当于在Snowball Edge上运行EC2的实例。意思就是说你可以在云端开发、本地执行,就是一些AMI,我们可以给你在Snowball Edge方面提供接口,就是你有不同的一些机器。甚至我们还开发了一辆卡车,集装箱卡车,我们把它称为Snowmobile,事实上有一些公司的数据量太大了,网络传输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干脆派一辆卡车运着那些像集装箱那么大的硬盘过去,把数据直接倒过来,运回来,拿光纤一连就过去了。卫星图形公司DigitalGlobe,就是用的这个服务。
所以你说的那些传统IT公司的做法,他们仍然是沿用传统IT的思路,还是让客户购买更多的硬件。
我们做得不一样,客户要什么,我们就做一个服务来满足客户那个具体的要求。
雪球“全家桶”很酷
讲个滚雪球的大案例
▌小黑羊:
我之前对雪球全家桶(Snowball/Snowball edge/Snowmobile)做过一些了解,能不能介绍一个超大规模数据迁移的具体案例?(比如,之前有云计算公司宣传过一个大案例,有100PB的数据量,被称为史上最大的一次数据迁移,AWS有没有这样故事可讲?)
▌沃纳·威格尔:
谈到迁移,数据的只是一部分,类似S3对象存储的迁移,其实难度不高,对客户来讲,最关键的是数据库的迁移。
AWS专门有数据库迁移的服务,两年的时间迁移了83000个数据库。
Snowball:50TB/80TB,适合PB级别数据迁移
Snowball Edge:容量100TB,支持边缘计算
Snowmobile:容量100PB,适合EB级数据迁移
让思科股价下跌10%
其实是个大乌龙
▌小黑羊:
之前看过一篇路透社报道,关于AWS计划18个月之内推出上云交换机,造成了CISCO的股价下跌了10%,能否谈谈您对这件事的看法?
▌沃纳·威格尔:
所谓的非官方的报道我们确实无法做出评价,因为没什么可说的,这是谣言。
思科应对这个报道发了一封官方的回应,我们可以把这个回应提供给你。而且因为这个事件,AWS和思科的CEO专门有一段对话,澄清这件事情。AWS表明我们没有这方面和思科竞争的想法。
在小黑羊看来,传闻中的AWS白盒交换机,只不过相当于部署在客户侧的一个CPE设备,提供便捷的上云链接,与思科网络产品的定位完全不同。
当然,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于AWS的高期望值,以及“传统IT阵营”对“云阵营”的警惕。
亚马逊选人的原则
和技术水平没关系
▌小黑羊:
现在您的团队大概有多少人?能否介绍一下您团队的架构,以及您选人的标准?
▌沃纳·威格尔:
说句实在话,我也不知道我管理了多少人员。
为什么呢?因为AWS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结构,比如我们有125大类的服务,就至少有125个团队,至少,可能还多。
每个团队有自己的负责人或者是领导。我们完全授权这些团队,因为这些团队是直面客户的,所以我们授权,他们有这种自主权。
当然会有所谓从官职来说的高级管理人,但是真正的权力是在这些团队上的,因为这些人直面客户,而客户是我们业务最大的推动力。
关于选人的标准,亚马逊官网上,有“管理人员的14大原则”。如果你看了那些原则,就会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亚马逊人。
不管你是哪个岗位上的,这些原则跟技术水平没有关系,不管你是一个工程师,还是一个团队的负责人,还是一个副总裁级的人物,我们希望他具有的这些秉性、特征都是一样的。
①顾客至尚②主人翁精神③创新简化④决策正确⑤好奇求知⑥选贤育能⑦最高标准⑧远见卓识⑨崇尚行动⑩勤俭节约⑪赢得信任⑫刨根问底⑬敢于谏言、服从大局⑭达成业绩。
来源:https://www.amazon.jobs/zh/principles
公有云看起来赛道拥挤
其实还是蓝海
▌小黑羊:
AWS入华近5年了,能否谈谈您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展望?
▌沃纳·威格尔:
其实整个云市场,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大量的传统IT客户还没有往云上转,最终他们都会转到云上。这一点,中美的情况是相似的。
虽然你看到现在公有云的厂商很多,似乎赛道很拥挤,但其实现在还是蓝海。
为什么说是蓝海呢?因为现在云服务商都增长非常快。当厂商的增长率都很低,有的甚至负增长时,算是市场处于红海阶段。(2017年整个IaaS市场的增长率是29.5%,来源:Gartner)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亚马逊的市值突破了一万亿美元。
亚马逊过去十年的股价走势
亚马逊成为一家技术、市场、口碑、市值都有上佳表现的“大四喜”公司,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从沃纳大叔访谈中,我们可以总结最关键的一点:以客户为中心。
无论是公司发展战略、技术方向选择、选人用人以及面对竞争,“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都贯穿始终。
云服务和“卖盒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开放式的”、“可体验的”、“按需交付”一种服务,正因为如此,“满足客户需求”才成为所有创新的源泉。
正如沃纳大叔所说:
最终的赢家赢取的是什么?是客户的心。
如果您想了解AWS的服务与技术,报名AWS INNOVATE 2018 在线技术大会,聆听AWS首席云计算企业顾问张侠博士的主题演讲,探讨用云计算进行创新的无限可能。
阅读原文,即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