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特大暴雨洪涝,罪魁祸首竟然是Ta?
作者:叫我皮哥
近日,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南方大暴雨、武汉等城市全城“看海”的场景和新闻刷屏呢?持续不断的暴雨使湖北多个城市沦陷在洪涝之中,操场变泳池,草地变海域。此时正值梅雨季,那么这次规模这么大、持续时间这么久的大暴雨,跟梅雨有关系么?如果梅雨季“没雨”又会如何?
关于梅雨的称谓,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我国很多古书史籍中多有记载,如唐代的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四十三《梅雨》中诗句“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七十七《枕上》中的诗句“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等。
在气象学上,梅雨主要是指每年初夏时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等地常常出现的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较频繁的连阴雨天气。因这一时段正是江南特产黄梅的成熟期,所以将其称为“梅雨”或“黄梅雨”。又因这段时期气温高、湿度大,为霉菌滋生提供极佳温床,衣物及器具容易发生霉变,所以也叫“霉雨”。对此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
值得一提的是,梅雨并非我国的“特产”,在日本和韩国地区同样也有梅雨期,分别被称作“Baiu”和“Changma”。
宋朝诗人赵师秀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再现当地梅雨季节的景象,细雨绵绵、连月不开的景象,就像一个温柔婉约、略带哀怨的小姑娘。
但,对于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朋友来说,就是“问世间晴为何物,直教人晒不干衣裤”,说出来都是泪啊!这“梅姑娘”时常会表现出“暴力”倾向,甚至无理取闹变身为“梅超疯”,给我们带来大雨倾盆、洪水滔滔。
有统计显示,梅雨地区全年大雨、暴雨日的三分之一左右都出现在梅雨期。梅雨量一般占全年雨量的20%~30%,有时甚至达50%。由梅雨期降水而引起的江河水位上涨时期就是梅汛期。这是我国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主要的汛期,是一年中流量最大的时期。而历史上长江、淮河流域的大洪水也大都发生在梅雨期。
洪涝(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1954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从6月12日起进入梅雨季,一直持续到7月31日,汛期总雨量800-1300毫米,湖北、赣北、皖南甚至超过2000毫米,由此导致了长江中下游近100年间最大的一次洪水。而1991年的典型异常梅雨使安徽、江苏两省大范围地区遭受洪涝灾害,灾情之重同样为近百年来罕见。此次梅雨天气平均开始日期为5月18日,比常年提前近一个月,持续时间长达56天,比1954年还长6天,总降水量达5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达700~12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3倍。据统计,1991年洪水受灾人口4314.7万,直接经济损失275.3亿元。
让我们刻骨铭心的98大洪水,梅雨也同样难逃干系。资料表明,1998年,长江中下游遭遇了“梅开二度”——即两段梅雨期,第一段梅雨期从6月11日开始,长江中下游连续暴雨,随后雨带西移至四川、重庆等长江上游地区。第二段梅雨期于7月16日开启,一直持续到8月3日,随后雨带又回到长江中上游。汛期整条雨带围绕长江下个不停,使长江洪水形成“峰连峰”的态势,最终导致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的跟当前的洪涝联系起来。没错,近日湖北等地的严峻汛情,梅雨期的暴雨绝对可以说是“主谋”。
今年长江中下游于6月19日入梅,其“暴力”尽显无疑,仅以6月30至7月4日的暴雨为例,此次过程长江中下游降水量普遍有100~250毫米,过程雨量50毫米以上和100毫米以上范围分别为108.8万平方公里和40.1万平方公里,均为今年以来最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评估,此次降雨过程强度为特强,是入汛以来我国最强降雨过程!
这期间,上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长江一号、二号洪水相继形成,湖北险情最为严峻,多地一片汪洋。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江淮梅雨会在6月中旬前后“光顾”。但有时候会早来,有时候会“迟到”,个别年份则直接“缺席”,形成“空梅”现象。“空梅”一般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发育得早而且特别强大,暖湿空气能迅速地把冷空气推往北方,使冷暖空气不能长久地维持在江淮地区,就难以形成持久的连续阴雨天气。
当然,“空梅”年份并不是一点雨都不下,只是降雨量达不到入梅的标准。但总体而言,在“空梅”年份,降水总量要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少。
梅雨过少则会引发干旱灾害。如1958年、1978年都是“空梅”年份,没有典型的梅雨出现。整个夏季雨量甚微,5-9月份的总雨量大多数地区不足400毫米,不及常年同期降水的一半,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年。1978年的大旱,主要在江汉、江淮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旱区波及范围广泛,造成巨大损失。
干旱
梅雨过多易涝,过少或没有则易旱,正所谓“过犹不及”。所以,适可而止为最佳,走极端就容易带来危害。天气如此,我想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吧。
(本文为科学大院首发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下方二维码)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科学大院
ID:kexuedayuan
从此,爱上科学~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