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3年行走戈壁 一位“地质青年” 的西部情怀 | 科学人

兰州分院 西北院 科学大院 2023-11-13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有一位“地质青年”,从他进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到留院工作一共13年。十余年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他一直奋战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足迹遍布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等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沉积盆地。他就是西北研究院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的陶辉飞副研究员。

 

陶辉飞(杨智杰/摄)


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命脉的“聚宝盆”


寸头短发、浓眉大眼,戴着一副深蓝色方框眼镜,穿着一件黑色运动休闲上衣,谈话间总是乐呵呵地笑。猛一看,还是一副学生模样。一谈起地质“老本行”,立马语速加快、嗓门提高,大有“少年老成,舍我其谁”的气势……


这就是陶辉飞,今年36岁,现任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沉积盆地的地质环境,长期在中国西部沉积盆地协助勘探油气能源。


陶辉飞是江西人,但是,这位80后的科研新军却是一位饱含“西部情怀”的人。


2000年,年仅17岁的陶辉飞还在读高三,他从《新闻联播》上看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闻,深感西部天地广阔,可以大有作为。就在那时,他懵懵懂懂地给自己种下一颗“西部梦”的种子。次年高考,他一口气报了三所西安的高校,并最终被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录取。从此,陶辉飞与西部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陶辉飞面临考研的人生选择。这一次,他选择“继续向西”,来到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攻读硕士。


“和本科基础理论学习不一样,这边是真刀真枪的做事”,陶辉飞来到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的最大感受是“有活干”。在老师的指导下,陶辉飞很快上手跟项目、做课题、搞研究。绥靖油田、鄂尔多斯盆地……这些过去在课本上熟识的地理概念,而今成了陶辉飞的研究对象和工作地点。


“踏勘的时候,当你站在沙漠深处,行走在戈壁中央,你才能真正感知西部的博大,理解真实的中国”。陶辉飞说,西部地区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战略价值意义非凡。2017年,全国石油新增探明储量8亿多吨,“大于1亿吨的盆地一共3个,有2个都在西部地区,即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5000多亿立方米,“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盆地也只有鄂尔多斯盆地1个”。在陶辉飞眼里,中国西部的这些沉积盆地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命脉的“聚宝盆”。


硕士毕业后,陶辉飞没有“东南飞”,而是选择继续留在西部工作。即使后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读了博士,他有很好的机会留在北京或去东部地区工作,但依然选择回到西部。


那几年正是西部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有媒体报道说,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那些年流失的人才,完全可以再建一个新的中心。陶辉飞身边去北京读博士的人几乎没有再回去工作的。然而,陶辉飞记得博士导师孙枢院士说的那句语重心长的话:“你回去吧,西部需要人,你在那里能更快成长起来。”于是,陶辉飞毅然返回兰州工作。


也许是受当年西部大开发新闻报道的影响,也许是长期在西部地区学习工作的经历,也许是毕业时院士导师对他深情的嘱托,陶辉飞始终保持一种年轻人少有的“西部情怀”,他说:“我真有一点西部情怀,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把西部地区的宝贵资源开发出来,把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宣传出去,这就是我选择西部工作的原因……”


入了这个门 做了这件事 就要做一辈子


陶辉飞的主要工作是油气勘探。


在他看来,这项工作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首先是地质普查,即根据既有研究和数据资料大体知道什么区域可能能有油气资源;然后是地质考察,即实地踏勘,主要通过钻井、打洞、挖地沟槽等方法,拿到所在地区的研究样本,在实验室用光谱、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分析鉴定,了解样品属性;最后根据各种研究数据撰写“地质报告”,为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报告。


对陶辉飞来说,跑野外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他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都在外地。最长的一次,他在野外连续考察了20几天,回来后“晒成黑炭”,被家人打趣“像个野人”。十多年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等西部沉积盆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陶辉飞(图片来源: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2018年6月下旬,陶辉飞带学生去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考察。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属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面积约4.88万平方公里,系中国境内的第二大沙漠。陶辉飞一行要考察的地方四周高山环抱,地形闭塞,车辆根本无法进入,他们只能徒步前往目的地。


在沙漠中徒步科考绝对是一种“非人般的考验”,科考队员不仅要克服没水、没电、没网的自然挑战,更要克服进入无人区以后带来的交流困境与心理压力。陶辉飞说,他们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就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意外”——走在半路上,突然发现一个学生“丢了”。“那一刻差点急疯了!”陶辉飞后怕地说,“要是学生中暑了、迷路了、受伤了……任何一个后果都难以想象”。好在学生终于找到了,只是因为体力不支掉了队,但还是让陶辉飞吓出一身冷汗。


陶辉飞说,“这样的经历太多了”,对野外地质科考工作而言,安全这根弦必须时刻紧绷。


常年跑野外,陶辉飞总结出不少“小经验”:在沙漠中科考,一定要带足水,要始终保持瓶子里有点儿水,关键时候不仅防暑还能救命;在滑坡地带考察,如果遇到泥石流千万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往下跑,要反向爬,往高处跑才更有利于逃生;一定要遵时守纪,不能为了多看几个点或多找几个样本耽误团队的安排;一定要和司机师傅沟通好集合的时间地点,要听从司机师傅和当地向导的建议……


在陶辉飞眼里,地质研究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永远向前。陶辉飞还记得博士导师孙枢院士曾经跟他说过的一句话:“入了这个门,做了这件事,就要做一辈子。”陶辉飞说,越是在野外考察时,经历越丰富,越能理解导师当年的谆谆教诲。


陶辉飞说,尽管地质研究工作非常辛苦,但每每听说自己的研究确实帮助企业找到地下油气资源时,他还是觉得无比兴奋。“大概有两次协助勘探单位找到油气资源,其中一个单位打出一口井日产十多万方天然气,这基本相当于300个家庭一年的用量”


在陶辉飞看来,这些成功案例不过是千万个油气勘探工作的“一小步”,但只有经过这样的积累,才能实现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一大步”,为国家的能源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对地质青年陶辉飞来说,他们的工作永远在路上。


带学生是他现在“最核心”的工作


地质青年陶辉飞的另一项工作是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青年老师,陶辉飞始终以自己的导师孙枢院士为榜样。孙枢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孙枢院士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科技管理专家和地学、资源环境领域战略科学家,长期主持或参与我国地球科学及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相关领域的规划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2月11日,孙枢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陶辉飞(左二)及同学们与孙枢院士(左三)一起讨论(图片来源:中科院之声)


在陶辉飞的印象里,孙枢院士“绝对是教师的楷模”,他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上体贴照顾,在学习上言传身教,在工作上认真严谨。


陶辉飞还记得刚去读博士时孙枢院士对他的要求:“你是在职读书,要静下心来,最好到北京这边认真读几年”。当他确定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时,孙枢院士又教育他,“选了这个题目,就要认认真真研究一辈子”,因此,陶辉飞后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西部之光博士基金项目等都与准噶尔盆地有关。


孙枢院士平时很忙,但是从来不忘教育和关心学生。除了日常的指导和叮嘱,孙枢院士每次出差回来都会和他交流心得体会。“有一次晚上10点多钟,他看到了一篇最新发表的文献跟我的研究有关,就立刻打电话告诉我。”


还有一次,孙枢院士让陶辉飞看岩石薄片。几个月过后,孙枢问他进程,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这个东西很容易,我花一个月就搞定了!”孙枢院士听到后,神色顿时严肃起来,严厉批评说:“这种别人可以干一辈子的事,你一个月能搞定?我们不能把什么事都看得很容易,这不踏实啊!”说完以后,孙枢院士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我也是对事不对人,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


陶辉飞说,他特别感激导师的这次“训斥”,不仅让他认清了自己的缺点,更让他明白地质科学工作容不得一点大意和自满,只有沉下心来做事,才能取得一点点进步。


如今,同样为人师的陶辉飞要将导师的“为师之道”努力传承下来。


平时,他会带着学生读文献、找选题、做项目,并且经常督促学生认真做科研;学生需要出差开会、购买设备等,他也会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一起外出考察时,陶辉飞会帮助学生将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替学生将一些重要的样本保存起来。在他的办公室里,存放了一堆各种各样的石头标本,这些是他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为了激发学生野外科考的兴趣,他会用“寻宝”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去捡玛瑙、找化石。有一次,他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捡到一块恐龙脚印化石,“如获至宝”带回实验室,立即交给学生展开研究。


他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引导学生。陶辉飞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刚入学时有些不自信,陶辉飞就积极鼓励他,带着他写文章,推荐他出国交流、申请基金。后来这位学生发展得非常好,毕业后去了南方就职于一所高校。当然,如果学生有缺点他也会毫不隐讳地指出来。有一次,陶辉飞带学生在新疆天池附近考察。临结束时,学生提出去天池风景区游览,陶辉飞立即拒绝,他对学生严肃地说:“我们用的是国家的科研经费,出来是来干活的,不是玩的!”学生一开始还有些抵触情绪,后来想通了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陶辉飞说,带学生是他现在“最核心”的工作与做项目相比,他更重视“是否培养出人才”。地质研究工作离不开人才,西部地区更需要人才,唯有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中国地质工作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中国西部地质事业才能继续发扬光大。


陶辉飞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从事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相关科学问题研究,涉及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2016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7篇。目前主持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A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多项研究课题。


撰文:陈苏洁 王雅楠 刘晓程

审核:宋华龙 岳晓 王晶 陈云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注意啦!微信又更新啦!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为了不错过大院每天的精彩文章,请按下列操作“星标”我们吧:

进入“科学大院”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 我为“科”狂| 科学大院征文启事  

2. 我被拉进了一个群,群友们都不是人 | 原来你是这样的中科院

3. 因为人类的猎杀 这种曾席卷全球的瘟疫如今再入人间

4. What?这块琥珀里有40余个生物,竟集齐了“海陆空”!

5. 孔融为何让梨?原来是“多走了一步”!

6. 为什么科学家要从死鲸身上挖耳屎?

7. 没有艺术细胞的科学家不是好搬砖工 | 原来你是这样的中科院

8. 趁年轻干大事,这些中科院的青年真是一点都不含糊

9. 12人、7间房、50台机器,他们竟缔造了“润滑”传奇 | 科学人

10. 你在的城市有没有“中科院之最”?| 原来你是这样的中科院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我知道你在看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