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赤:爱京剧 爱大连 从未离开
· 核心提示 ·
前不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迎来了自己的60岁生日,迈入其从事京剧艺术的第50个年头。从艺50年,半世纪春华秋实,市政协、大连大学、大连市中日韩交流协会在大云书库美术馆专程举办了一场“杨赤从艺50年”专题研讨会,我市艺术界数十位代表出席会议。会上,杨赤就如何做好京剧演员、京剧该如何创新、京剧对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作用、京剧对大连城市文化的影响等话题与众人热切交流。肺腑之言,耐人寻味,在此记录,以飨读者。
杨赤
大连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袁派艺术领军者,大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全国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戏剧梅花奖、中国京剧最高奖京剧梅兰芳金奖、文化和旅游部最高奖文华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获得者。工架子花脸兼工铜锤和武花脸,有“全才花脸”之誉。
杨赤1961年生于大连,1972年入大连艺术学校学戏,曾受教于刘金昌,后又得李长春、方荣翔等教益。1982年拜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为师,因其嗓音洪亮浑厚,工架优美,文武兼备,唱、念、做、打俱佳,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酷像袁世海,而深受袁先生喜爱。师生亲如父子,先生倾囊相授,弟子孜孜以求,二十年间二人往来不断,切磋磨砺技艺从未中辍。故杨赤深得乃师三昧,成为袁派艺术的最佳传人。
上世纪80年代末起,杨赤声誉鹊起,曾多次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英、法、德、日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好评如潮。1996年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进修,艺事更臻成熟。
常演剧目有《九江口》《李逵探母》《群·借·华》《连环套》《将相和》《西门豹》等。近些年扛起传承和发展袁派艺术的大旗,为弘扬光大袁派艺术不遗余力。2008年,在继承袁派艺术的基础上,推出新编历史剧《风雨杏黄旗》,获得中国京剧节金奖,完成了袁派剧目“李逵三部曲”,为传承弘扬袁派艺术做出积极探索,成为新时期袁派艺术的领军人物。
杨赤深得乃师三昧,成为袁派艺术的最佳传人。
关于艺术态度
SPRING
“做好的京剧演员要先做好人,还要有工匠精神”
杨赤总说,他是时代的幸运儿。从1972年进入大连艺术学校开始学习京剧到如今扛起袁派大旗,他赶上了戏曲事业日益被重视并蓬勃发展的好时代,也遇上了曹艺斌、袁世海等一批德艺双馨的好老师。
但功成名就又岂是“幸运”这么简单。好人品、好艺德交口称赞,深更半夜也要苦练“圈旋子”基本功,带年轻演员排练《九江口》时十多天不回家,老母亲惦记了还得自己来京剧院看他……离开了这些外人看不到的日常、这所谓的99%的汗水,也许,“幸运”就是“抓不住的机遇”罢了。
所以,杨赤也总说:“做好的京剧演员要先做好人,还要有工匠精神。”
他始终认为,做不好人,在舞台上肯定会有偏差。“梅兰芳的艺术造诣不一定比程砚秋高,但为什么他就是旗帜?跟做人有关。梅兰芳没跟任何人发生过冲突,对后台的服务人员,他一样都很尊敬,这种骨子里的东西会直接表现在舞台上。”杨赤强调,做演员要“又红又专”,“这是真理,做演员如果做不好人,那么在艺术舞台的呈现上就一定会有偏差,这是演员的观念、心态决定的。”
那么,工匠精神又是什么?杨赤认为,是把京剧艺术当作生命、当作信仰,要一心一意地爱京剧,把京剧看得很神圣。没有踏实的心态就很容易被带走,每一个眼神、动作不百次、千次地练,就不会传承好京剧艺术。杨赤说:“平时如果不刻苦、不是在‘练功’而是在‘活动’,这是不行的。京剧演员不是流量明星,必须抛弃那些虚伪的、形式上的东西,就得老老实实去演戏。”
正是因为把京剧艺术当作信仰,才会在困境面前不忘初心,大连京剧院的演出才会有今天的高朋满座。
杨赤回忆起这样一段往事,剧场最开始演出的时候没有经费做广告,就靠每个周六下午准时开戏。最尴尬的一次是开演前台下只有两名观众,台上却有60个演员。“那时我正在外地演出,家里人打电话说马上就开戏了,戏院里只有两个人,问我要不要演。我说演!这两个观众就是我们的希望。”他坚信,去了就有戏看,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有更多戏迷来了,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有希望,并坚持,于是云散月明。杨赤说,宏济大舞台最近一场《白蛇传》,票早就卖光了。
京剧是活的艺术、是写意的艺术,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各种真实。
关于京剧创新
SPRING
“可以大胆探索,但不能脱离京剧艺术的根本性”
2018年10月12日晚,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首场演出——新国剧《霸王别姬》在北京保利剧院精彩亮相。杨赤及京剧大师杜近芳入室弟子丁晓君,实力出演霸王和虞姬,在京城舞台上再一次留下华彩篇章。
之所以被称为新国剧,是因为该作品打破原有舞台模式和东西方审美壁垒,用西方歌剧形式展示中国戏曲。作品将多媒体、现代舞蹈与大型民乐及西洋乐器相结合。如在舞美呈现上,有10位琵琶演奏家环坐舞台,演奏根据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重新创作的乐段。同时,10面琵琶和中国的打击乐大鼓、京剧锣鼓结合,以充分表现战争的磅礴场面。
对传统京剧被如此“大胆”创新,杨赤还是认可的。他说:“一桌两椅有一桌两椅的价值,交响乐有交响乐的价值,不能说哪个就是好哪个就是不好。传统当然要保留,但也不要排斥新的元素,京剧应该探索新的表演形式,探索更适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东西。这种探索,最大受益者是谁?当然还是京剧。”
但同时,他也强调,创新也必须是在尊重和保留中国戏曲精髓基础上的创新,京剧的根本性不能丢,“话剧+唱”那不是京剧。“近年来的新编历史剧有5000多出,演过几场后基本归了仓库。剧院里演的依然是《四郎探母》《群英会》这样的传统剧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京剧的艺术道路该怎么走。京剧是活的艺术、是写意的艺术,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各种真实,对于传统的骨子老戏必须好好地传承、保护下去。”杨赤表示,“曾有人形容京剧是‘舞台艺术的极致’,因为它的综合展现力超过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涵盖了形体表演、舞蹈,到歌唱艺术,以及武打……而且它的最大魅力在于‘留白’,真正好的艺术,都是给受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比如《三岔口》,明亮的舞台上,演员要表现黑灯瞎火的剧情,一招一式,这种留白太好了,它对演员的要求不仅是表演,更要有内涵。”
杨赤从艺50年,半世纪春华秋实,有“全才花脸”之誉。
关于文化自信
SPRING
“每次站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我都倍感提气”
从艺50年来,杨赤深刻地感受到京剧艺术在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欣喜地看到京剧艺术越来越多地回归主流阵地,越来越多地成为文化外交的内容之一。”他同时表示,不仅是大连京剧,大连市中日韩交流协会这样的文化交流使者,都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说起京剧在全世界到底有多受欢迎?杨赤分享了几个在国外演出时的经历。
美国有一位票友,托人请到了包括杨赤在内的多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琴师去美国,演出了一台《霸王别姬》。大家都想当然地以为这一定是位财力雄厚的票友,事后才被告知,这位票友不过是一名年近50岁、普普通通的打字员,而她为了这一天,竟足足攒了20年的钱。
在第8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上,大连京剧院《赵氏孤儿》压轴亮相,惊艳全场,《霸王别姬》也摘得该戏曲节最高奖“塞纳大奖”。由于许多观众表示“没看够”,在戏曲节闭幕后,《霸王别姬》又应邀在法国罗尼苏布瓦市、蒙塔尔纪市加演了两场。当时真正是一票难求,连杨赤自己在法国的朋友想要一张票都没有,而组委会也表示说从未见观众如此热烈。对这次的经历,杨赤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提气!
在亚洲特别是在日本,杨赤更是有很多铁杆戏迷。十几年前,那时大连京剧院还叫大连京剧团,杨赤、李萍领衔在东京艺术剧院演出《霸王别姬》,连演22场、2000多个座位的剧院场场爆满。有一位日本女戏迷接连看了19场,每次都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杨赤和团里的演员们都很受感动,后来还邀请她到大连来听戏。
2019年,杨赤随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侨联共同组派的“四海同春”春节赴亚洲艺术团前往日本演出。在名古屋首演时,2000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与热爱之情让他感动不已。杨赤回忆说:“整台晚会只有一个京剧节目,从观众的反应看,京剧确实很受欢迎。有观众对我说,在国内可能不一定看京剧,但是在海外只要听到京剧,就好像听到了祖国的声音,这个东西只有咱们中国有。”
“四海同春”慰问侨胞的演出,杨赤已经连续参加了10年,对这个演出,他内心非常喜欢,“因为通过这些年的演出,我真正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大,让旅居海外的华人骄傲与自豪。同时,我也感受到现在全世界喜欢京剧艺术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因为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认识到京剧艺术对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多年来,杨赤带领大连京剧院的演员们做了大量传播京剧文化方面的工作。大连京剧院每年都会通过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艺术进校园、京剧学习培训班等活动,普及京剧艺术。
杨赤说:“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缺失确实对我们的下一代有影响,你看,现在有多少孩子沉迷在游戏的世界里。而像京剧这样古老的艺术可以告诉他们,你要做成一件事,就得要吃苦,要踏踏实实的。京剧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规矩’意识,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外国友人表现出对中国京剧浓厚的兴趣。
在第八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上,大连京剧院《霸王别姬》摘得该戏曲节最高奖“塞纳大奖”。图为演员在法国的合影。
关于“大连现象”
SPRING
“我将继续发挥自身价值,为城市、为剧院、为青年演员做点事”
1991年,杨赤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还在京剧界引发了一个热词——“大连现象”。意思是说,与京津沪比较,大连不是一个戏曲文化底蕴够深厚的地方,怎么会出来杨赤这样一个“大家”?
“‘大连现象’也就一时吧,毕竟,出了名的杨赤应该不会留在大连。”当时,不少人都这么想。未料,杨赤不仅留在了大连,还从未离开。担任大连京剧团团长、大连京剧院院长后的这些年里,他把自己当做大连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用实力和影响力埋头深耕大连文化沃土,让大连京剧在全国一直叫得响。响到什么程度呢?京剧界是这样评价的:“全国各地的京剧院团论起来,京津沪院团排在最前面,接下来的就是湖北省京剧院和大连京剧院。”
一个大连京剧院可以“碾压”很多国内其他院团,这,可以说是“后大连现象”吧。
杨赤都做了什么?他大刀阔斧实行改革,千方百计开拓演出市场,四方奔走寻求政策扶持;他率领剧团积极排练新戏,创编演出了《西门豹》《风雨杏黄旗》等轰动全国的新剧目;他从全国招募青年艺术人才,并贡献自己的人脉为他们创造拜名师、与全国一流艺术家同台演出的机会。著名青年京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余派老生凌珂,早年已经在天津名声大噪,2017年4月,杨赤向这位优秀的才俊伸出了橄榄枝,而凌珂也非常愿意奔杨赤而来,杨赤得到凌珂的回应后二话不说,第二天就坐动车从大连专程赶到了天津……就这样,如今大连京剧院有了第二张享誉全国的名片:凌珂。
多年来,潜移默化之中,大连市民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也被培养起来,过去看戏的都是白头发,现在有大批中青年观众,名家大赞大连京剧院青年演员成长快、大连的戏迷懂戏又热情,其他城市的戏迷艳羡大连戏迷能在家门口看名家大戏……
作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赤和他引领的大连京剧院对大连城市文化的提升和美誉度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独树一帜的作用,文化引领下的城市发展,更具有绵长久远的生命力。
对此杨赤说:“大连的京剧氛围如此浓厚,大连的城市影响力因京剧而提升,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要感谢大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对戏曲文化发展的重视。大连培养了我,没有大连,就没有杨赤,我与这座城市共命运。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大连给予我的都很多。我的价值是与大连京剧院、与众人捆绑在一起的。我把大连京剧院当成家,我对这个家、对这个生活一辈子的单位感情很深。我把大连京剧院当家来建设,任何对这个家有利的事,我都要去做。”
如今已到退休年龄,杨赤却欣然接受了剧院的“延聘”,因为他还想继续发挥自身价值。“京剧艺术归根结底是舞台艺术,是活的艺术,所以我希望趁着自己在舞台上的表现力还行,就多与名家合作,多给戏迷们展示我们的京剧艺术。我也没有官瘾,就是还想为这个家、为青年演员、为大连做点什么。”
至于他个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很简单——“多年以后,当人们提起杨赤这个人,觉得还不错;提起杨赤的哪出戏,觉得还不错,就可以啦。”
/ 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彭杭 图·大连京剧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