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東大院作品丨泸州市市民中心

UAL城市建筑 東大院 2022-12-14


1


背景


泸州市地处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与沱江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使泸州集山城、江城、酒城及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新建的市民中心位于泸州城重要干道酒城大道西侧,距离沱江转弯口700余米。


△ 泸州市民中心区位(左);区位交通(右)

该项目包含职工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建筑,泸州市市民中心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向外展示泸州城市文化的窗口。


△ 西南侧鸟瞰

△ 北部广场及入口


2


互嵌

面对地块内起伏的山体,在泸州市市民中心设计之初就放弃了视地形为建筑基座的常规思路,转而把建筑与山体视为同一层级的物质构型要素,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类似榫卯构造的互嵌关系,使建筑与山体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具有山地城市特性的街廓景观。

△ 场地原始地貌


△ GIS用地适建性分析


 方案构思草图

△ 剖面草图
 建筑下垫层与地形的互嵌关系


△ 跨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空中连廊

场地适建性分析表明,新建建筑宜布置在坡度较缓的用地西侧。为避免建筑与自然山体的对立,建筑以连绵婉转的姿态,与自然山体穿插互动、互为依存。

△ 建筑-山体剖面 

△ 西北侧望向山体

建筑形体在用地西部呈南北向展开,在东西向与自然山体呈环抱与咬合之势。山体的自然体态经由台地和建筑的人工拟合,以不同高程的公共广场、运动场地、绿化缓坡、休闲步道等场所形式与周边城市道路衔接过渡,以自然和人工彼此穿插过渡的柔软方式小心“缝补”场地周边的街区轮廓界面。

自然与人工之间所展现出的互动张力,使泸州市民中心突破自我独立的建筑形式语言,而转换为一系列连续的山地场所景观。

△ 室外下沉庭院


3


整合

泸州市市民中心项目包含了隶属不同职能管理部门的四个功能组群,空间和动线的设计需要统筹数十种不同功能性质的文化活动及相关公共服务用房,并满足各自相对独立的运维管理区划。

设计通过对各功能组群要素的开放性和共享度的类型梳理,使公众开放度高的空间相对集聚,而面向特定人群的使用空间则相对独立,并形成与地形条件密切关联的空间分合秩序,实现了功能空间及其与地形的整合。

△ 室内公共空间与山地的关系

△ 建筑功能组群布局

△ 共享公共大厅出入口及演艺厅出入口


△ 公共大厅休息区

△ 共享公共大厅内景

△ 从公共大厅通往职工活动中心的通廊

△ 室内功能空间组图



4


链接

该项目用地原本计划用作开放式运动休闲公园。因此,新的市民中心落成后,继续保持整个街区作为运动休闲公园的全天候开放就成为本项目设计的目标之一。

为此在整体布局上尽力压缩建筑的封闭门栏区域,使街区场地在南、北、东三面全面打开与周边交通人行道的联系。场地内各种步道的立体链接和毯式景观的塑造被作为加强街区开放空间特性的有效手段。为避免人车干扰,地面机动车道和停车库的出入口被布置在建筑的西侧沿线。市民可以在南北向自由穿越整个场地;用地东部山体作为山林散步和登高的自由场所,在西侧与建筑主入口前的台地广场直接连通,汇入南北贯穿的流线,直达山顶的散步者通过空中连桥可径直到达文化活动中心的屋顶花园。

△ 步行动线与开敞空间

△ 建筑与山体共构的运动休闲公园


覆盖整个街区的毯式地景策略模糊了建筑与场地,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切分与差异,使一切都服务于人的选择性行为与活动,也由此而成就市民活动中心本就应该具有的新鲜活力。

△ 西侧城市界面


△ 职工活动中心出入口


5


转化

在地形建构基础之上,泸州市市民中心把人造的建筑和自然的地形统一到空间语言的统筹驾驭之下。借助路径动线的组织,山林之“景”得以呈现;在不同高程的广场、平台或内院,山林与建筑共塑户外空间的围合界面而无分主次。

‍‍‍‍‍‍‍‍‍△ 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独立出入口‍‍‍‍‍‍‍‍‍

室内厅堂面向山林打开,获得徐徐展开的自然画卷,令空间体验突破建筑的维护而延伸到自然的野趣之中。

△ 公共大厅中的山林景观

建筑通过流畅的线性姿态与山体缠绕起舞,彼此转化,一体而成。

△ 通往山体的连廊

泸州素有酒城美誉,其卓越的“窖池”、“窖泥”和“洞藏”之术奠定其酿造文化的鹤立地位。设计尝试把这种融化于地方民众心中的共同文化认知转化为建筑的语言。北部主入口区的敞厅取“洞”的形态,有“文化的洞藏“之意;室内共享大厅亦从制酒工艺中的“窖池”和“洞藏”得到启迪,演艺厅采用圆形收分的桶状,隐喻洞藏的佳酿。

△ 公共大厅中的演艺厅

建筑外墙穿孔幕墙的色彩组合取意泸州窖泥的“五色土”,利用彩色铝制格栅统一整个建筑形体,其斑斓的色彩寓意数百年“窖泥”沉淀出的五彩光芒和泸州青山绿水的自然风貌,在视觉上体现了泸州甘醇浓烈的文化气质,形成了与泸州人豪放性格相得益彰的地域景观特色。

△ 西北侧鸟瞰


6


结语

建筑的在地性首先建立在对具体场地的审视之上。场地不仅是建筑赖以立足的基础,也可以成为地方场所营造的积极要素。泸州市市民中心的设计从竞赛得标到建造完成,其历程几经转折,但始终把在地的地形建构作为传承和创新地方建造文化的基本策略,通过这种建构,把自然的馈赠和人工的造物统一为以人的行为和心理体验为依循的连续场所。

同时,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汲取则需要溢出场地的范围,找到文化的独特源流,并加以抽象和转化,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理解成效。我们希望藉此探索一种不依赖于传统建筑符号,而能有益于地方城市特色塑造的可能路径。


附:技术图纸

△ ‍‍‍‍‍‍‍‍‍‍‍‍‍‍‍‍‍‍‍‍‍‍总平面图

△‍‍‍‍‍‍‍‍‍‍‍‍‍‍‍‍‍‍‍‍‍ 一层平面

△ 二层平面

△ 三层平面

△ 四层平面


△ 五层平面

△ 立面图

△ 剖面图

△ 墙身大样

项目名称:泸州市市民中心

项目地点: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酒城大道

业主: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泸州市妇女联合会、共青团泸州市委员会

基地面积:73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7006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3.08-2014.10

建造时间:2015.05-2019.01

项目负责:韩冬青

建筑设计:韩冬青、谭亮、都成、孟媛

结构设计:周广如、孙逊、张翀

给排水设计:王志东、赵晋伟

暖通设计:丁惠明、李鑫

电气与智能:周桂祥、叶飞、张磊

景观设计:丁广明、张曼、周宇坤

室内设计:耿涛、宋大军

摄影:侯博文
论文发表:韩冬青、谭亮,互嵌、整合、链接、转化——泸州市市民中心建筑设计,《建筑学报》,08/2020,P49-51


关联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