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那么就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走进博物馆,时空不再阻隔,晋城的历史风雨和文明点滴全都浓缩在这里。
老家具、木雕、石雕、砖雕、瓷器、琉璃、老银器、红色收藏……这些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用具和建筑物件在如今看来似乎显得太过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晋城民俗文化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刚刚入学的孩子,参观者络绎不绝,都是为了寻找曾经乡村的记忆。晋城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各类藏品5万多件,从秦汉时期青铜器、陶器,到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各代藏品,直至解放初期、文革期间红色收藏,几乎囊括三千年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国特别是晋城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
“那些瓷碗,瓷缸,这可是我们困难时期生活的见证,留个念想呢。”晋城老人王爷爷说,他没事时,经常领着小孙子来记忆馆走走看看,有时走到老物件前会忍不住伸手抚摸一会儿,回忆一下过往的生活。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民俗文化博物馆保护民间习俗和保留记载历史的老物件,让独特的乡愁文化得以延续。
展区的红色收藏也十分引人注目。“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这是无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红歌。走进晋城民俗文化博物馆各个时期的毛泽东画像、瓷像展,带我们重温那个年代的记忆。“这些老的、传统的物品和资料,不仅是对乡村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回忆,更能让人忆苦思甜,让年轻一代能够借此来了解村情民俗和革命历史,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晋城市民马女士说。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晋城民俗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感受到淳朴的民俗文化。
2015年,晋城博物馆被评选为晋城新八景之一——“文博咀华”。晋城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2万多件,共有晋城古代建筑艺术、晋城古代文明、煤铁之乡和临时展区四个展区。中国古建筑大部分在山西,山西古建筑大部分在上党,晋城尤其突出。晋城现存古建筑5490余处、近20000座,最突出的是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达到46座,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 如今,一些古建,在晋城博物馆就能看到它曾经的雄姿:距今近900年的高平王报村的二郎庙戏台、1082年的高平崇明寺、建于唐代的陵川南北吉祥寺等。这些古建筑古拙自然,特色鲜明,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
晋城市自己的东西少,必须把全国各大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或者成熟的展览“搬”到晋城,通过固定陈列+临时展览,开启公共文化大平台,让市民感受到灿烂多彩的“华夏窗口”。两年多来,博物馆先后与山西博物院、绍兴博物馆、江门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安庆博物馆等15家博物馆合作,举行了清代晋籍名家绘画展、兰亭的故事书画展、近代江门五邑侨汇展、黄梅戏发展历程展等展览,让人大开眼界。
正值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由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晋城博物馆共同合作举办的“丝路遗珠——珐琅精品展”将在晋城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开展,精品珐琅器其精湛的工艺、曲折的身世、多姿的倩影,吸引着一代代人去靠近。
有人脉就有生机。为了更好地做好文化传播与传承,晋城博物馆利用我们的节日,常年开设各种活动,让观众参与进来,去体验、去感受曾经的文明与文化。春节期间,结合从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引进的《山西手工纸制造技艺特展》,针对青少年儿童举办了有特色的年版画制作活动;三八妇女节,邀请上党梆子戏迷协会走进晋城博物馆,在古戏台上唱响高亢的古旋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感悟晋城人文魅力;端午节,组织针对未成年的《博物馆奇妙日》游学寻宝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考古的故事博物馆寻宝——奔跑吧!少年”》活动;庆七一,邀请市福利院的孩子们来博物馆过生日;中秋节,举行“月满中秋情忆童年”传统月饼制作体验活动,参加活动的家庭动手又动脑,吟古诗、做月饼、话中秋;邀请来自南非的友城友人来馆参观并进行“感受古建”青少年互动活动;邀请优秀志愿者参加高平西李门墓地考古现场公共开放日活动。此外,博物馆“进校园、入课堂”,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到晋城市的特色文化。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微信等媒体,对博物馆的各项活动和展览进行宣传。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真正地让文物“活”起来,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显然,博物馆方面呕心沥血了。
休闲和学习、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休闲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活动,它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转变和发展。随着人们观念更新和知识需求,博物馆不单纯是收藏、展示和学习、教育的地方,还是一个休闲的地方。
今后,有更多人能够走进博物馆,感受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更希望未来,不仅仅每年“5·18”才走进博物馆。这里,有我们相同的时尚品,所需的公共品、营养品和必需品。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人们一种生活习惯!
获取更多资讯及精彩阅读
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微信公众号